文/程應(yīng)峰
“陛下家事”的背后
文/程應(yīng)峰
隋末亂世中,徐世績曾稱霸一方。失利后,投瓦崗寨李密,向李密獻計攻克黎陽糧倉,開倉放糧,使瓦崗寨十日內(nèi)增兵二十萬。直至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徐世績隨之降唐,因才智膽識被加封。后李密叛唐事發(fā),被處以極刑,徐世績念舊,為其發(fā)喪。
竇建德攻黎陽,徐世績寡不敵眾,一度被迫投降。不久,趁機反正,投于秦王李世民旗下。再以后,徐世績的才華在與竇建德、王世充的對壘中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他在唐軍中的地位得以鞏固,僅次于秦王。
李世民繼位后,為避諱,徐世績?nèi)サ袅嗣种械氖雷?。因他屢建奇功,很得唐太宗賞識,繼而被賜與李姓。自此,李績的地位非比尋常。甚至有一回,李績重疾纏身,太宗親自剪須為其做藥引。
因李績太過聰慧,太宗臨死時,恐李績作亂,故意貶其為疊州都督加以試探,李績毫不停留,立即離京。高宗繼位后,又對其委以重任。為李績的去留,李世民曾私下對李治說:“李世績才智有余,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dāng)殺之耳?!?/p>
李績沒有聽到李世民父子的私談,但李績料定太宗在離世之前會對他來一手,是他過人的聰慧,讓他得以脫離殺身的險境。
唐高宗李治繼位后,欲廢王皇后而改立武則天,召大臣朝儀,元老大臣李績稱疾不入,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則極力反對,甚至以死相諫。
過了幾天,李績單獨入見,高宗說:褚遂良是顧命大臣,他極力反對,這事兒真的就算了?李績答道:“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本褪且驗檫@句話,堅定了李治立武曌為后的決心。于李績而言,他曾是一個遭到權(quán)術(shù)和心機試探的人,他的這一回答,只不過是對曾經(jīng)遭遇的權(quán)術(shù)和心機作出的回應(yīng)。但歪打正著,因為這句話,他贏得了李治和武則天的雙重敬重,穩(wěn)固了朝中的地位。
事過八十年,至唐玄宗開元年間,武惠妃譖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結(jié)黨營私,玄宗欲皆廢之。宰相張九齡擔(dān)心引發(fā)宮廷權(quán)力爭斗,拒不奉詔。奸臣李林甫一言不發(fā),過后卻私下里對宦官說:“此為人主家事,何必問外人?”玄宗雖聽說,卻礙于張九齡的意見,依然猶豫未決。后張九齡被罷相,玄宗又提出廢太子之事,李林甫說:“此陛下家事,非臣等宜預(yù)。”玄宗遂決意廢立。
又過了五十多年,唐德宗欲廢太子而立侄舒王,宰相李泌說,幸虧陛下和臣商量,要是奸臣得到您的旨意,恐怕早就跑到舒王那里邀功請賞去了。言下之意,太子不可廢。德宗說:“此朕家事,何預(yù)于卿而力爭如此?”李泌答道:“天子以四海為家,今臣獨任宰相之重,四海之內(nèi),一物失所,責(zé)歸于臣,況坐視太子冤橫而不言,臣罪大矣?!闭蚶蠲谶@番話,廢太子一事才得以放下。
李績開了先河,才讓奸佞之人有了借口。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位列三公的三朝元老、被朝廷倚為長城的李績,面對高宗廢立之議,深恐給自己招惹大禍,便以“陛下家事”為由,放棄了作為朝廷重臣所應(yīng)負的責(zé)任,縱容高宗輕率施行后宮廢立,為武則天臨朝篡權(quán)埋下了伏筆。
李績只是懼禍之心,而李林甫則是為了排斥異己,杜絕言路,專權(quán)自恣,直至造成安史之亂,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同樣一句“陛下家事”,其背后的想法、圖謀、后果卻是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