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梅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狂人日記》的深層意蘊之我見
馬學梅*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狂人日記》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部杰作,是我國現(xiàn)代文中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讓我國現(xiàn)代文學迎來了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從歷年來有關(guān)《狂人日記》的研究來看,研究成果很多?;诖耍疚膶⒔Y(jié)合前人的研究以及自己的研究基礎(chǔ),對《狂人日記》的深層意蘊進行剖析。
《狂人日記》;深層次;意蘊;文學
《狂人日記》的作者魯迅在文中所體現(xiàn)出的精神思想是非常深刻的,是從人的角度進行思考,從思想的層面對封建禮教和家族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和諷刺。整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的中文小說,給予讀者更新的感受和視野?!犊袢巳沼洝凡粌H是作家魯迅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瑰寶。
(一)狂人形象的概述
《狂人日記》在文壇上的出現(xiàn),無疑是對當時社會和時代的一個沖擊,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獲得讀者的青睞,打開了中國文學的新局面,為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發(fā)展找到了新的道路,更是讓魯迅成為了中國文壇的一個明星。由此開始,我國的現(xiàn)代文學開始迎來了新的春天,同時也促使魯迅在文學革命的道路上不斷發(fā)展和奮斗,讓革命精神在文學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由此可以看出,《狂人日記》不僅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歷程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也是作家魯迅創(chuàng)作事業(yè)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對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研究,都必然會涉及到對《狂人日記》的鑒賞。在《狂人日記》當中,主角“狂人”是一個患有嚴重精神病的患者?;诰癫』颊叩牟±硖卣?,作家魯迅將狂人的基本特征描述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地將“狂人”的心理和身理特點表現(xiàn)出來。
(二)文學革命的影響
在《狂人日記》出現(xiàn)的那個時代當中,文學革命正在悄然發(fā)生,但是由于習慣于保持沉默的中國讓文學革命沒有得到順利的發(fā)展,甚至讓部分文學革命者失去了信心,喪失了對中國的希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迅清楚地感受到當時中國文學所處的困境,并觀察到中國新文學沒有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看到了中國文學革命者的寂寞和空虛。為了盡快打破這樣的僵局,讓中國文學找到新的革命道路,魯迅便開始以新穎的文字作為題目進行文章的發(fā)表,目的是為了引起更多人的關(guān)注,希望能夠?qū)⑸顚哟蔚乃枷胩N含在這樣的文章當中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到文學革命當中。
(三)狂人接觸的經(jīng)歷
除了“狂人”形象的新穎性和文學革命的影響外,與類似“狂人”的經(jīng)歷和體驗也催生了魯迅后來《狂人日記》作品的出現(xiàn)。在上個世紀的早期,魯迅曾在自己的日記中記載過,自己有一個親戚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并曾經(jīng)照顧過這個親戚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當中,魯迅會把自己的感受和經(jīng)歷記錄下來,對精神病患者的表現(xiàn)進行記錄。從后來的《狂人日記》中對“狂人”的狀態(tài)描述就可以看出,這二者是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的。后來這位親戚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并得到治愈。在《狂人日記》當中,“狂人”同樣是得到了治愈。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狂人”的原型就是魯迅的這位親戚。不僅如此,魯迅在進軍文壇前,曾經(jīng)有過一段日本學醫(yī)的經(jīng)歷,具有一定的醫(yī)學知識基礎(chǔ),從而讓《狂人日記》中“狂人”的形象塑造有了更扎實的根據(jù),讓魯迅在描寫“狂人”的心理變化和身理變化當中更加順利。
(四)外國作家的影響
《狂人日記》中“狂人”形象的深刻和逼真,不僅得益于魯迅的醫(yī)學基礎(chǔ)和生活體驗,也不僅僅是受到了文學革命的影響,同時其還深受外國文學作家的影響,特別是俄國作家——果戈里,果戈里是俄國上個世紀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家,也是魯迅所崇拜的一個作家。果戈里也曾撰寫過一篇同名小說《狂人日記》,在這篇小說當中,主人公就是一個社會等級較低的人物,通過對其人生中遭遇的不幸的描寫諷刺了整個社會的不公平性。在小說當中,果戈里以夸張的寫作手法讓整篇小說獨具風格,給予了魯迅一定的創(chuàng)作思路。除此之外,在魯迅的《狂人日記》當中,還突出了人物心理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了環(huán)境與心理、社會與個人之間的沖突。
(一)家族制度概述
從我國的家族制度發(fā)展歷史情況來看,最早是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的末期,消滅于上個世紀的中期。整個中國的家族制度發(fā)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社會末期所形成的父系家長制家族形式,第二階段是殷周時期所產(chǎn)生的宗法式家族形式,第三階段是魏晉至唐代出現(xiàn)的世家大族式家族形式,第四階段是宋朝以后所出現(xiàn)的近代封建家族形式。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家長制家族形式當中,形成了整個中國家族制度的雛形,而家族制度開始得以完善的模式是近代的封建家族制度。這四個階段的家族制度形式呈現(xiàn)出繼承性、發(fā)展性的特征,但又有各自發(fā)展和消滅的過程。
從這四種具體的家族制度形式來看,可以看出,對現(xiàn)代社會產(chǎn)生影響最大的是宋代之后產(chǎn)生的封建家族制度。在這個發(fā)展階段,仍然保留了歷史上家族制度的部分特征,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當中,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成為了一種新的家族制度。具體來看,我們可以將近代封建家族制度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家族式,第二種是以多代同居的大家族式。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形式的家族制度都有較為嚴密的組織結(jié)構(gòu)和關(guān)系管理機制,同時會存在祠堂、家譜等形式。
(二)封建禮教概述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當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倫理觀念就是三綱五常。我們通常所提到的禮教,實際上就是這種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在三綱五常的地位得以確立之后,禮教就與封建制度完全結(jié)合在了一起,并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維護自己統(tǒng)治的一種工具,對被統(tǒng)治者進行管束的一種手段。封建禮教誠然已經(jīng)超出了一般倫理學的道德范圍,成為了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手段和規(guī)范,成為了封建社會當中一種重要的組成內(nèi)容。所以,在上個世紀人們開始反封建、反封建禮教的時候,都會選擇先對封建禮教下手。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當中,《狂人日記》是一個閃光點,其成功之處就在于將封建禮教和家族制度的丑惡毫不保留地暴露在眾目癸癸之下,將銳利的鋒刀指向封建制度的黑暗。不僅如此,本文認為《狂人日記》作為中國現(xiàn)代白話小說的鼻祖,作者魯迅所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過去封建文學形式的祛除,更重要的是對整個封建制度的否定。
(三)《狂人日記》對封建制度的呵斥
通過對《狂人日記》的鑒賞以及深層意蘊的領(lǐng)悟,本文將這篇小說對封建制度的諷刺分為了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正常層面。通常情況下,患有精神病的病人并不是整個思維活動都是混亂的,而是在部分情況下才會出現(xiàn)精神混亂的狀況。所以,從這個角度進行理解,精神病患者在某些情況下是能夠進行正常思維活動和判斷的。不管患者的精神病程度有多嚴重,精神有多混亂,發(fā)病時間有多頻繁,總會有一點的時間是正常的。而患者正常的這一部分正是與正常人進行溝通和思想交流的機會和途徑。在《狂人日記》當中,主角“狂人”就有一部分思維活動是正常的,這也為“狂人”的思想與讀者的思想搭建起來溝通的橋梁,為進一步探索“狂人”的精神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也讓整個小說的意蘊深度更大,反封建的色彩更加鮮明,為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詬病奠定了強烈的基調(diào)。例如《狂人日記》中這樣的一段描述:“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薄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這一段心理描述就是“狂人”正常思維的部分,也是讀者進行狂人心理探索的一個突破口。正是文中正常層面的描述讓整個小說的意蘊得以更層次地表達,讓《狂人日記》的思想更加深刻。
《狂人日記》的第二層面思想表達就是“狂人”異常的精神層面。根據(jù)醫(yī)學常識和精神病臨床表現(xiàn)資料的顯示,患有精神病的患者,雖然會在腦海里出現(xiàn)很多異于常人思想的幻覺,對于常人來說就是離奇古怪的東西,但這些東西也是來源于現(xiàn)實,來源于患者曾有的實際的生活體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異想天開或者各種不可理解的想法都是與患者曾經(jīng)的生活經(jīng)歷有聯(lián)系的,與所處的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相關(guān)的。在《狂人日記》當中,當“狂人”進入瘋狂的精神狀態(tài)之后,就會出現(xiàn)很多異常的精神表現(xiàn),而這些表現(xiàn)都與“狂人”相符合。在二十年前,“狂人”還恰是少年,由于“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薄子,踹了一腳”,所以遭到了他人的呵斥和排斥。在封建禮教的管束下,趙貴翁是地主階級,為了捍衛(wèi)家族制度的利益,因而對“狂人”進行了惡毒的呵斥,對“狂人”進行了嚴重的精神摧殘,正是在這樣的心理陰影下,“狂人”難以生存,被封建禮教這張厚厚的網(wǎng)封閉著。
(四)《狂人日記》對封建制度的揭發(fā)
《狂人日記》對于封建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揭發(fā),在小說所描繪的故事之中,人們的腦海中充斥著封建禮教的各種制度和規(guī)定,也正是這些封建制度和規(guī)定對于人們的行為進行了很大的限制,人們的獨立意識消亡殆盡,人們的主體精神也漸漸消失,所以小說中主人公才會從歷史書中讀出“吃人”的內(nèi)容,實際上“吃人”的正是封建禮教,而封建禮教“吃人”又是從人的精神入手,把人的主體精神磨滅,最后留下一具具行尸走肉,正是因為有“吃人”的封建禮教,所以當時的社會才會有那么多的亂象。魯迅先生通過《狂人日記》這一小說將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進行了揭露,其目的在于打破封建禮教的牢籠,讓人們的思想和精神得到解放。魯迅先生在小說中對于一個與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格格不入的“狂人”的內(nèi)心世界進行了刻畫,而從這位“狂人”的日記之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封建禮教的病垢,小說中的“狂人”是從封建營壘中而來,因而他也深知封建禮教對人的毒害,他在文中是一個清醒者,是一個封建禮教的披露者,但是無奈封建禮教之毒太重,人們受其毒害太深,而且許多人并不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封建禮教正在毒害自己,相反,他們視“狂人”為反社會者,因而魯迅先生就從這位“狂人”的角度來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加以揭發(fā)。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有著非常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小說揭示了在舊中國,國人之所以“不立”的原因,在那個時代,魯迅先生就已經(jīng)深刻地認識到了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影響,所以魯迅先生指出要想使得一個人得以重鑄,就必須要對其思想觀念加以重塑,只有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才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但是要想重塑一個人的思維層,過程又是十分艱辛和曲折的。在小說中,魯迅先生巧妙地設(shè)置了兩種人物系列,靈活地應用了兩種寫作手法,通過這兩種手法的靈活應用,巧妙地表達了自己在“立人”方面的看法。《狂人日記》怒斥了當時人們的封建思想,同時對于舊中國“吃人”的社會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小說中無不表達著魯迅先生的質(zhì)疑和批判,但是魯迅先生的質(zhì)疑和批判并不是對于時局的絕望,相反,魯迅先生渴望通過自己的文章來使得現(xiàn)實發(fā)生一點點的改變,企圖用自己的文章來喚醒麻痹的世人,他渴望中國變得更加美好。雖然小說中充斥著諷刺,但是在這些諷刺中所體現(xiàn)的是魯迅先生對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感,因而這部作品實際上是體現(xiàn)的魯迅先生憂國憂民的情懷,而并非小說中簡單的批判和諷刺。
小說《狂人日記》有著豐厚的意蘊,小說對于當時的現(xiàn)實進行了有效的寫照,而且小說故事描繪的手法也非常獨特,在《狂人日記》中,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種種罪惡,所以這部小說在當時堪稱是醒世之作,同時通過獨特的描述手法和語言,也將魯迅先生的思想藝術(shù)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1]吳康."怕"與"畏"的思與詩——《狂人日記》的海德格爾式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40(2):109-112.
[2]朱羽.革命、寓言與歷史意識——論作為現(xiàn)代文學“起源”的《狂人日記》[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3(5):55-60,79.
[3]張直心,王平.新文化先驅(qū)者孤絕心境的象征——論《狂人日記》中象征主義表現(xiàn)法的運用及其意義[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17-121.
馬學梅(1993-),女,回族,青海人,渤海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本科在讀。
I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