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莉
(南通田家炳中學,江蘇 南通 226001)
中小學音樂教育雙語教學促高師音教改革考
凌 莉
(南通田家炳中學,江蘇 南通 226001)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間交流最常用的語言工具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就使得雙語教學成為大勢所趨。近年來,我國高師教育正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等對師資教育的變革需求而進行著深化改革。高師院校在進行結構性調整的基礎上,正進行著培養(yǎng)模式的深化改革,當前全國中小學都在積極探索各學科雙語教學實踐,音樂課程作為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也被作為實驗學科提上日程,這種教學模式上的轉變對高師院校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雙語教學;高師音樂教育;屬性;功能
近年來,我國高師教育正隨著整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而進行著深化改革。高師院校在進行結構性調整的基礎上,正進行著培養(yǎng)模式的深化改革,以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等對師資教育的變革需求,從而能培養(yǎng)出適應基礎教育特別是能適應其課程改革迫切需要的適應性強、課程面寬的復合型師資。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間交流最常用的語言工具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就使得雙語教學成為大勢所趨,在我國一些發(fā)達城市里,有一些中小學音樂教育以實行“雙語”教學。那么,什么是“雙語”教學呢?雙語教學(bilingual education)指的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在課堂教育體系中使用兩種語言同時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模式,通常包括第一語種(即母語)和一門第二語種(通常為官方語言),在我國現(xiàn)階段提出的“雙語”概念,實際上是針對英語而言的,即同時使用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進行課堂教學。這在很多(尤其是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已經實施了多年。國際權威辭典《朗文應用語言學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Linguistics)對"雙語教學"詞條的解釋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梢姡p語教學是實施雙語教育的手段,它所強調的是兩種語言之間相互滲透,互為支持的關系,關注的主要是語言環(huán)境上的“以強扶弱”,而絕非在教學實踐中簡單的以一種語言替代另一種語言。它的根本目的在于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提高學生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
雙語教學在我國,實際上是把英語引入非英語課程學科教育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在國內是一個較新的領域,除一些私立國際學校進行過小范圍的嘗試之外,可以借鑒的直接經驗并不是很多。要開展雙語教學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教師的英語水平。它要求教師在發(fā)音準確的同時,符合外語語法規(guī)范及語言表達習慣,否則極易誤導學生,造成母語和外語思維上的混亂。就學科教育而言,各學科所涉及的知識更需要學科教師具備深厚的英語(這里主要指專業(yè)術語)語言能力及豐富的歐美文化綜合知識。其次,在教材方面,現(xiàn)行的教材系統(tǒng)除英語學科外的其它課程還未有相對統(tǒng)一的雙語教材,這將是一個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另外,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中小學教育在考慮怎樣在課堂營造一個濃厚的語言交流的環(huán)境時,首先要考慮的便是學生的英語水平。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年齡較小,詞匯量相對較少,理解能力較差。然而眾所周知的是,英語語法在詞序方面,很多地方與漢語是不同甚至恰恰相反的。當學生在運用母語系統(tǒng)思考問題的時候,外語的語言邏輯可能會干擾他們的思維。許多外語專業(yè)的學生,在使用母語表達時,有時就明顯出現(xiàn)外語語法結構套用中文表達方式的傾向。成人尚且如此,中小學階段的未成年學生就更容易產生思維和語言表達上的邏輯混亂。
然而,音樂課程,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傳情達意的藝術屬性和教育、娛樂等社會功能,對雙語教學里,學科交叉的實踐能起到良性的推動作用。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上轉變觀念,有意識的培養(yǎng)出一批既有良好的專業(yè)素質,又具備相當水平的英語應用能力的中小學音樂教育人才,從而為雙語教學的開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
高等音樂教育本身就是的一門培養(yǎng)中小學音樂教育人才的學科,要適應當前國家以及市場對復合型音樂教育人才的需要。就必須在學科設置上滲透外語教學,要解決專業(yè)與外語兩者之間的矛盾,這兩者的融合是成功的關鍵。然而這種融合并不是一揮而就的,它需要從兩個方面同時下手,一是要求高校教師本身具有良好的外語素質,現(xiàn)代高校的師資結構中,大部分是擁有碩士以上學位的中青年教師,在我國的學位管理體制中,外語應用能力一直是重要的考量對象之一,這一點,說明高校教師是能夠適應雙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另一方面,對進入高等院校學習的學生本身也要求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這就對時下藝術類高考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年來,由于音樂專業(yè)高考時,音樂表演、音樂學與音樂教育等各專業(yè)方向的專業(yè)考試一直是混在一起進行,爾后考生根據(jù)專業(yè)考試成績填報志愿,因此考生“重專業(yè),輕文化”的傾向十分明顯,這給音樂教育人才的選拔與培養(yǎng)造程了一定的弊端。針對這個問題,我校自1997年開始,對報考音樂教育類專業(yè)方向的考生,錄取時提出英語單項小分要求,也就是在總分達到錄取分數(shù)線的前提下,英語單科成績不得低于60分的要求。這樣,大大保證了生源入學時的英語基礎,為后續(xù)的雙語人才培養(yǎng)機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高等師范教育的專業(yè)建設應充分考慮和研究未來社會和未來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質量的要求,應為學生的多元化和生動活潑及主動發(fā)展創(chuàng)設盡可能大的空間;高師教育的改革發(fā)展必須面向基礎教育和社會需求并滿足基礎教育和社會變革的要求。
在過去的高校音樂教育中,主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一直是沿用我國歷史以來的師承教育模式,多以單對單的心傳口授為主,而理論課程,如樂理、和聲、曲式等則多采用西方的音樂理論系統(tǒng)與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方法其實是極適于雙語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的,由于國內現(xiàn)行音樂理論教材大部分采用的是西方體系,在思維模式和表述方式方面很大程度上留有西方教學體系的痕跡,尤其是在很多專業(yè)術語方面(如演奏記號,表情術語等),為了與國際接軌,本身就是使用國際通用的外語標注,這對于本學科的雙語人才培養(yǎng)是十分有利的,我們應注重從科學世界的整體性和內在聯(lián)系來推進課程的綜合化和跨學科人才的培養(yǎng),在本科教育的教學大綱設置與學期教學計劃的擬定中,就應該充分考慮雙語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引入一些英語教學方法,把音樂學科的教學過程與英語應用有機的結合起來。營造和建立一個相對真實的雙語環(huán)境,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夠適應雙語并用的教學模式,尤其是適應兩種語言系統(tǒng)對相同事物不同的表達方式及表述習慣,使他們形成對專業(yè)內各知識點都能夠分別運用兩種語言表述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一步提高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
對于我國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在沒有掌握一定量的英語詞匯的時候,非直觀性情境的學習思維過程總是以漢語的思維邏輯來進行的,這實際上是一種間接思維,它抑制了學生對英語表達的掌握。雙語教學中,學生獲取知識的對象只有老師,人的語音、語言習慣千差萬別,語言環(huán)境是以應采用音像視聽手段,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廣泛的接觸英語語境。音像資料標準的發(fā)音、優(yōu)美的語調、吐詞清楚的歌曲會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聲情并茂的音像就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它的感染力會誘導學生積極進入語境,取得積極的效果。為了讓學生用概括性的英語詞句表述問題的條件刺激持久保持,又不受其母語的干擾,在部分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妨可以變抽象為直觀。如在《音樂欣賞》和《西方音樂史》等課程的教學中運用欣賞原聲影片來創(chuàng)造語言情境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任何形式的會話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進行的,它通常還會伴有相應的表情和肢體語言??梢哉f,沒有交流情境就不可能有會話。而這些特點也恰恰正是音樂學科本身所具有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雙語教學環(huán)境建立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根據(jù)教材的內容,運用適當?shù)拿襟w創(chuàng)設賞心悅目而又悅耳的交流情境,圖像賞心悅目,音樂感情真摯,內容豐富多彩,表情、動作、對白逐趨默契,新舊知識融為一體,這種效果是其他手段比不上的。它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英語交流的語言習慣。這種形式使靜默的情境真正動了起來,學生樂于接受,也更容易真正學好相關的內容。更能為今后學生走上教學崗位奠定良好的雙語基礎和習慣。
進入高師院校學習的學生一般已具備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條件。在理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已經為他們建立了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和表達能力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在專業(yè)課程(尤其是聲樂)的教學中加入更多的英語曲目,并要求學生在匯報演出和平時的考核中加以歌劇形式的角色表演,滿足學生露一手的心理需求,是明智的教學手段。它不但促進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也為聲樂教學的舞臺實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平臺。演員很快就能進入角色。英語歌詞有板有眼,思維同步;表情自然大方,演員、觀眾情感交融。本來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借助于這種學科教育與英語相結合的手段,使課堂教學形象化、趣味化、交流化。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學生使用CD、MP3甚至個人電腦等多媒體音像設備已經十分普遍。他們除了有限的課堂學習之外,課后聽外語歌曲,看外語原聲片已成為可能。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尋找更多更好的原聲片源,有目的地為學生選擇和提供節(jié)目,做到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聽說英語的習慣與能力。從而達到綜合提高學生雙語水平和能力的目的,實現(xiàn)為中小學雙語音樂教育輸送合格人才的最終目標。
總之,教師教育的改革發(fā)展應與整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方向相協(xié)同,雙語教學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它與音樂學科課程的磨合過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非語言學科中實施雙語教學還有待更多的探索。高師院校作為為國家培養(yǎng)教育人才的基地,教育學科參與高師教育的學科建設及變革進程應充分發(fā)揮教育學科在高師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特有的作用,要在實際教學中注重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真正實施素質教育。這同時也顯示了教育學科在高師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特有的地位。■
[1] 陳至立.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
[2] 杜小宜.學科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1999.
[3]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魯子問.中小學英語真實任務教學實踐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5] 袁挺.“小學英語短劇活動操作模式的時間和思考”.基礎英語教育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