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 記 ]
科技發(fā)展至今日,電子化與自動化替代掉了很大一部分的人工。
于是有人問,我們還需要工匠嗎?純手工的制作是不是終將被徹底淘汰?
如是問題,從泱泱大國的歷史上,我們可以找到精準的回答。
兩千多年前的秦國,由于擁有當時世界第一流的工匠,使得他們有能力制造出統(tǒng)一規(guī)制的兵器,繼而從戰(zhàn)國七雄中脫穎而出,最終一統(tǒng)華夏。
小匠治器,大匠治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都離不開匠人的身影,而工匠精神,更是大國之所以為大國,之能為強國的關(guān)鍵。
七千多年前開始發(fā)展的玉雕工藝,始于商代的花絲鑲嵌,春秋晚期盛行于戰(zhàn)國的金銀鏨刻,盛行于明景泰的景泰藍工藝……精益求精的匠人們用掌紋與指尖撫摸過歷史的足跡,為后世人留下了舉世無雙的傳奇器物。
艱苦卓絕的工匠精神,創(chuàng)造了長城、都江堰、紫禁城等流芳百世的建筑,歷朝歷代的宮闈、園林、宅院,那些巧奪天工的藻井,繁花雕砌的懸魚,輕盈展翅的飛檐,雕梁畫棟的斗拱,富麗堂皇的雀替……時至今日依舊在歲月的疾風中絕世而獨。
而到了近代,延續(xù)著匠人精神的國人實現(xiàn)了兩彈一星,南水北調(diào),航天技術(shù)等非凡的成就。
可見,無論歷史如何更替,時代如何發(fā)展,工匠之手,匠者之心都是我們不能失去的。那是一種讓速度讓步,讓量化妥協(xié)的氣魄,那是一種對自身的舍得,更是一種對時代的擔當。
而真正可以傳世的技藝,可以為世人稱道的匠人,必然擁有一顆兼容天下,堅守歲月的匠心。
大到一整座香洲埠的興建,小到褚宏生旗袍上一枚盤扣的織就,精湛如蔣瓊耳與手工藝人共同打造出來的“竹絲扣瓷”,意蘊如吳金填手中誕生的柴燒陶器,繁華如倪成玉金絲銀縷中繁花堆積的貴胄榮耀,精美如吳志偉牙雕里一刀刀雕刻出來的靜謐時光……中國的工匠將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精準的追求,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之上,他們從匠人的本心出發(fā),歷經(jīng)時間之河的浸漫與沖洗,再回到初本之心,這是一種回歸,更是一種跨越,回歸的是對手藝的忠誠,跨越的是時間的維度,歷史的使命。他們制器,治家,進而筑城,營國,堅守的是手藝,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筑建的是一個日益輝煌的新時代。
因此,我們可以從時代前行的軌跡中發(fā)現(xiàn),沒有工匠精神,大國無以崛起,無以興盛,也正因有了匠人們的一顆顆灼熱匠心,每一個時代才能延續(xù)住文化的深厚,民族的精神,并由此創(chuàng)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歷久彌新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