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zhèn)?/p>
(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8)
君臣民的利益分配:韓愈的經(jīng)濟思想
劉真?zhèn)?/p>
(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8)
中唐時期是中國社會由中世紀向近現(xiàn)代轉型的歷史轉折點,這一時期財政稅收的大幅度上漲,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唐德宗的經(jīng)濟政策諸如財產(chǎn)稅、消費稅、房產(chǎn)稅、土特產(chǎn)稅、贈與稅、遺產(chǎn)稅、官商壟斷、價格雙軌制、進奉、羨余等,在經(jīng)濟史上都具有開創(chuàng)性。但與現(xiàn)代國家高稅收、高福利不同,唐德宗的稅收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君。百姓的生存需求才是國家、社會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前提,也是一切經(jīng)濟改革合理、合法的前提。所以,韓愈對官商一體、市場壟斷、進奉羨余以及價格雙軌制的批評,直接關系到民族國家近現(xiàn)代轉型的路徑選擇這樣一個大是大非問題,直到今天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
韓愈;經(jīng)濟思想;官商一體與政經(jīng)分立;市場壟斷與市場競爭
現(xiàn)代國家的稅率高于古代國家,這是因為現(xiàn)代國家承載了大量古代國家并不存在的職責與功能。比如,全球化背景下現(xiàn)代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市政管理系統(tǒng)的建設、交通運輸系統(tǒng)及其運載設施的建設、環(huán)境保護系統(tǒng)及其基礎設施的建設、金融市場以及融資系統(tǒng)的建設、統(tǒng)一大市場的建設、國民教育體系的建設、國民醫(yī)療保健體系的建設、國家安全以及社會治安系統(tǒng)的建設、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中唐時期稅收的大幅度上漲,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因為它正好處于中世紀向近現(xiàn)代轉型的轉折點。唐德宗的經(jīng)濟政策在整個唐朝特別引人矚目,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高稅收,還因為他敲骨吸髓的創(chuàng)造性。舉凡現(xiàn)代中國引人矚目的經(jīng)濟改革措施,大多能在他這里找到發(fā)明專利。諸如財產(chǎn)稅、消費稅、房產(chǎn)稅、土特產(chǎn)稅、贈與稅、遺產(chǎn)稅、官商壟斷、價格雙軌制、進奉、羨余等,都是在德宗時期陸續(xù)出臺的。跟現(xiàn)代國家高稅收、高福利不同,唐德宗的稅收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君。整個天下的賦稅都是皇上個人的本分錢:“天下賦稅當為三分:一分充乾豆,一分充賓客,一分充君之庖廚?!盵1]3721全國百姓的血汗,三分之一給他家祭祀祖宗,三分之一給他討好老外,剩下三分之一供他大吃大喝。這是在向近現(xiàn)代國家轉型么?身當這樣的時代,知識分子理當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韓愈對官商一體、市場壟斷、進奉羨余以及價格雙軌制的批評,直接關系到民族國家近現(xiàn)代轉型的路徑選擇這樣一個大是大非問題,直到今天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下文分四個部分討論韓愈的相關政見:政商一體與政經(jīng)分立、市場壟斷與市場競爭、國稅與地稅、價格雙軌制。
正常的現(xiàn)代國家應該有正常的經(jīng)濟秩序,政府負責經(jīng)濟活動的監(jiān)督與協(xié)調,投資人負責生產(chǎn)的組織與管理,勞動者負責用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上述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沒有政府權力的協(xié)調保障,就不可能有統(tǒng)一的市場以及市場的公平競爭環(huán)境;沒有政府的權力監(jiān)督,就不可能有統(tǒng)一的產(chǎn)品質量標準和價格流通體系。沒有投資人的生產(chǎn)資料投入、流動資金投入、技術及設備投入,沒有專業(yè)技術人員對生產(chǎn)過程的專業(yè)化管理,就不可能有現(xiàn)代化的生產(chǎn)。沒有勞動者的辛勤勞動,當然也不可能有現(xiàn)代化的大工業(yè)生產(chǎn)。三個社會群體分別用自己的勞動為社會生產(chǎn)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也贏得了從社會勞動中獲取報酬的權利。三個群體都通過自己擁有的資本,權力資本、物力資本、技術資本、人力資本參與資本增值的過程,同時也都獲得了參與國民分配的權利,這就叫資本主義。但是,付出什么才能得到什么,付出多少才能得到多少,三大社會群體的權利都只能保持在自己的疆界之內(nèi),不能越位,更不能為所欲為,這就是現(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秩序。
現(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利益沖突,在正常情況下主要發(fā)生在投資人與勞動者之間。政府擔任二者博弈的裁判員,超脫在經(jīng)濟利益之外。資本的本性是利潤最大化,沒有權力的約束,它會吸干勞動者的全部血汗甚至骨頭毛發(fā)。除此之外,偷工減料、假冒偽劣、環(huán)境污染、資源破壞、偷稅漏稅、欺行霸市、坑蒙拐騙、盜竊搶劫,為了一分錢的利益,它不惜洪水滔天。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政府約束節(jié)制,甚至嚴厲打擊。在勞動者方面,政府同樣擔負著重大責任,勞動者的基礎教育乃至專業(yè)培訓、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失業(yè)者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鰥寡孤獨的生存保障、重大天災人禍的救助等,都需要政府的投入。總之,限制強勢群體的暴戾恣睢,保障弱勢群體的正當權益,離不開政府這個裁判員的公平公正。正因為如此,政府必須超脫在經(jīng)濟利益之外,這就是現(xiàn)代社會政經(jīng)必須分離最根本的理由。
對于這個問題,韓愈是這樣表述的:“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盵2]3這一段話,在市場經(jīng)濟的環(huán)境下,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政府職責是為生產(chǎn)活動提供協(xié)調與保障,投資人的職責是為生產(chǎn)活動提供生產(chǎn)資料投入、流動資金投入、技術及設備投入以及生產(chǎn)過程的專業(yè)化管理,勞動者的職責就是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不能履行自己的職責,就是失其所以為君、失其所以為臣、失其所以為民,就應該受到誅責。在韓愈的時代,君主處于強勢地位,所以韓愈的誅責,首先針對君主。
在政治領域表現(xiàn)為專權,在經(jīng)濟領域表現(xiàn)為專利,唐德宗是中唐最為貪婪的皇帝。他最大的貪婪,并不是為人們所熟知的花樣翻新的稅收,而是內(nèi)使諸司對國民經(jīng)濟的全面侵蝕。實際上,設置專使主管經(jīng)濟活動,唐玄宗時代已經(jīng)開始,《資治通鑒》天寶元年(715):“三月,以長安令韋堅為陜郡太守,領江淮租庸轉運使。初,宇文融既敗言,利者稍息。及楊慎矜得幸,于是韋堅、王鉷之徒競以利進。百司有利權者,稍稍別置使以領之,舊官充位而已?!盵3]6972楊國忠為度支郎,領十五余使。至宰相,凡領四十余使。其拜相制前銜有出納、監(jiān)倉、祠祭、木炭、宮市、管當租庸、鑄錢等使,其重心在“利權”,其要害在“舊官充位”,皇帝的私人特使侵奪了政府的合法權利。到德宗時期,專使已大多落入太監(jiān)之手,專使名目,也多達百數(shù)。其中如內(nèi)莊宅使、五坊使、內(nèi)園總監(jiān)栽接等使、染坊使、御廚使、牛羊使、雞坊使、尚食使、內(nèi)外尚食知食使、宮市使、木炭使、西北和條糶使、營田使、隴右群牧使、陜虢群牧使、京畿鑄錢使、瓊林使、瓊林庫使、大盈庫使、度支使、印納使、絳州銅冶使、內(nèi)酒坊使、解縣榷鹽催勘使、解縣榷稅使、開漕使、內(nèi)倉使、毯坊使、內(nèi)冰井使、內(nèi)浴堂園覆使、口味庫使、市舶使等,均屬經(jīng)濟專使,重在“利權”,毋庸置疑。
元和四年至五年(809-810),韓愈以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判祠部?!稙榉炙纠晒偕相嵱鄳c尚書相公啟》:“分司郎官職事惟祠部為煩且重,愈獨判二年,日與宦者為敵,相伺候罪過,惡言詈辭,狼籍公牒,不敢為恥,實慮陷禍。”[2]628據(jù)《新唐書·百官志一》:“祠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筮、醫(yī)藥、僧尼之事?!盵4]1195這一時期,韓愈“日與宦者為敵,相伺候罪過”。所爭執(zhí)的,無非就是祠部員外郎執(zhí)掌的這些瑣屑的事務。對太監(jiān)而言,則是具體的經(jīng)濟利益。韓愈與宦官爭利,當然不是個人私利,而是國家與百姓的公利。那么當時宦官與國爭利、與民爭利,情勢顯而易見。而韓愈“實慮陷禍”,可以看出宦官的強橫囂張,也可以看出韓愈對皇室家奴的態(tài)度。
韓愈對皇室與民爭利最激烈的反對意見,是在宮市問題上。貞元十九年(803)韓愈初遷監(jiān)察御史,即上疏極論宮市[4]5255,終至被貶陽山。元和八年(813)作《順宗實錄》記載德宗時期的宮市制度:“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shù)百人于兩市并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即斂手賦與,真?zhèn)尾粡涂杀?無敢問所從來,其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百錢物買人直數(shù)千錢物,仍索進奉門戶并腳價錢。將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宮市,而實奪之。嘗有農(nóng)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shù)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nèi)。農(nóng)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nèi)?!r(nóng)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街吏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nóng)夫絹十匹,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盵5]782結合白居易的《賣炭翁》,宮市交易的具體細節(jié)如在目前:一個宦官帶領一伙使戶小兒,看中貨物,口稱宮市,即斂手賦與,還要向賣方索取進奉門戶錢以及腳價錢。這樣的買賣,和搶劫有什么區(qū)別?韓愈對宮市深惡痛絕,其批判的態(tài)度始終如一。
從廣義的角度看,宮市屬于和市的一種。在唐朝前期,政府物資的采購即和市由各職能部門承擔,如鉤盾署負責采購薪炭即是。金部郎中負責和市、宮市的管理,地方官員如京兆尹、河南少尹乃至長安尉也負有管理之責。上元年間京兆尹黎幹奏開漕渠以保障京城薪炭、開元中薛矜以長安尉主知宮市[6]2627,就是地方官協(xié)助管理宮市的例證。不過,即使是政府統(tǒng)購,不規(guī)范的操作仍然普遍存在。唐高宗《申理冤屈制》曾經(jīng)申飭過“境內(nèi)市買,無所畏憚,虛立賤價,抑取貴物”[7]137的現(xiàn)象,可見早在初唐,抑價賤買的情況就已經(jīng)相當嚴重。太宗年間,司農(nóng)寺曾經(jīng)以超出市價幾乎一倍的價格收買木橦[4]3997,這種情況不但之前絕無僅有,而且同樣是不規(guī)范的。玄宗天寶十一年(725),右相楊國忠出任主持宮市事務的宮市使,這是史料上有關宮市使設置的最早記載,此后,這一職務大多由京兆尹、戶部侍郎兼任。以宰臣的身份主管宮市,其職責應該是組織協(xié)調,而不可能是直接采購或直接管理。換言之,宮市使的職責,應該是協(xié)調宮市管理部門如金部與宮市采購部門如鉤盾署之間的工作關系。也就是說,宮市使這一職務,一開始就具有市場管理者與政府采購者這樣的雙重身份。不過作為當朝權臣,宮市使的主要工作,應該是以組織大規(guī)模的采造或和市為主,零星的采購,恐怕還難以煩勞這些位高權重的朝廷大員。這一點,應該是早期宮市使與中唐宮市使的顯著區(qū)別。貞元后期,宮市使這一職務開始由宦官擔任。從這一時期開始,史料中大量出現(xiàn)了有關宮市擾民的記載,如貞元十三年(807)張建封諫宮市、貞元十四年(808)吳湊諫宮市、貞元十七年(811)六月崔善貞諫宮市、元和四年(809)白居易作《賣炭翁》苦宮市。順宗為太子時,亦嘗“言宮市之弊”,且“將大論宮市事”。由此看來,中唐宮市使的主要工作,應該是市場采購。這一現(xiàn)象,一方面表明了宮市使職事的轉移,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中唐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達。不過,宮市使所特有的市場管理者與政府采購者的雙重身份不會有什么變化,而這正是造成中唐宮市擾民的根本原因。宮市使是皇帝的個人特使,政府職能部門沒有監(jiān)管特使的權力,這也是造成宮市使肆無忌憚的重要原因。
韓愈點名批評皇室家奴擾民,五坊使也是其中之一?!俄樧趯嶄洝肪矶?“貞元末,五坊小兒張捕鳥雀于閭里,皆為暴橫以取錢物。至有張羅網(wǎng)于門,不許人出入者。或有張井上者,使不得汲水,近之輒曰:‘汝驚供奉鳥雀’,痛驅之。出錢物求謝,乃去?;蛳嗑埏嬍秤谒?醉飽而去,賣者或不知,就索其直,多被驅罵?;驎r留蛇一囊為質,曰:‘此蛇所以致鳥雀而捕之者,今留付汝,幸善飼之,勿令饑渴?!u者愧謝求哀,乃攜而去?!盵5]782五坊,雕坊、鶻坊、鷹坊、鷂坊、狗坊,為皇室成員打獵飼養(yǎng)獵鷹、獵犬的官署。五坊小兒,五坊使屬下五坊課役戶青年男子。唐代使戶充役,多由未成年男子充任。白居易筆下的“白衫兒”,韓愈筆下的“白望”,也就是宮市小兒。唐代宦官擾民,“小兒”為其幫兇。這批人無產(chǎn)無業(yè),正是韓愈高度警惕的“民焉而不事其事”者。
宦官的猖獗,憲宗朝尤甚?!短乒食⒋蠓蛏讨荽淌烦惴庵荻怪俱憽酚涊d了董溪一段經(jīng)歷:“兵誅恒州,改度支郎中,攝御史中丞,為糧料使。兵罷,遷商州刺史。糧料吏有忿爭相牽告者,事及于公,因征下御史獄。公不與吏辯,一皆引伏。受垢除名,徙封州,元和六年五月十二日死湘中,年四十有九。”[2]2034這里所隱約透露的,是一個令人恐怖的事實。《舊唐書·憲宗紀上》:“元和四年冬十月癸未……以神策左軍中尉吐突承璀為鎮(zhèn)州行營招討處置等使,以龍武將軍趙萬敵為神策先鋒將,內(nèi)官宋惟澄、曹進玉、馬朝江等為行營館驛糧料等使?!盵1]429此次出師以宦官為統(tǒng)帥,朝議抨擊至為激烈,憲宗不得不在發(fā)命五天之后,改“招討處置使”為“招討宣慰使”,即是明證。同樣由于朝議的激烈反對,內(nèi)官擔任的糧料使被改換,先改任董溪,再改任于皋謩。董溪接替宦官擔任此職,無異于虎口奪食。蓋中唐時期,神策軍已經(jīng)成為宦官控制下無所不在同時具有壟斷性質的一個巨大的官商利益集團,內(nèi)官出任糧料使,正是其利益所在,勢所必爭。董溪、于皋謩成為吐突承璀的眼中釘,應該是意料中事。由于觸動了宦官的面包,董溪、于皋謩最終以“干沒軍資”的罪名被殺。《冊府元龜》卷五百十一記載其事云:“于皋謩,憲宗時為行營糧料使,元和六年五月坐犯諸色贓計錢四千二百貫,并前糧料使董溪犯諸色贓,計四千三百貫。又于正額供軍市糴錢物數(shù)內(nèi)抽充羨余公廨,諸色給用計錢四萬一千三百貫。敕于皋謩、董溪等,頃以山東興師,饋運務重,朕召于內(nèi)殿,委以使車。誡厲激揚,非不誠切。亦謂盡力成務,滅私奉公。而乃肆意貪求,曾無忌憚,擅請時服,乾沒軍資,負恩敗法,一至于此。據(jù)其罪狀,合寘極刑。以其嘗列班行,皆承門序,弘以好生之澤,免其殊死之辜。是俾投荒,期于勿齒。皋謩除名,配流春州。董溪除名配流封州。其判官崔元受、韋岵、薛巽、王湘等,并貶嶺外。皋謩、溪行至潭州,并專遣中使賜死?!盵8]5811這一指控,形同兒戲,就《冊府元龜》的記載分析,于皋謩“犯諸色贓計錢四千二百貫”,然后再加上“前糧料使董溪犯諸色贓”,總計也不過“四千三百貫”。那么董溪的贓罪,充其量也不過一百貫。區(qū)區(qū)百貫的虧空,即便完全屬實,在數(shù)以巨億的軍費中也不過九牛一毛;對于出身于宰相門第的世家子弟董溪而言,更是不值一提。何況這一虧空的出現(xiàn),并非偶然?!端逄莆宕怪緟R編》河南卷第一冊崔雍《唐故鄂州員外司戶薛君(巽)墓志銘》載:“元和五年,兵誅恒州,糧料使董溪。溪素知之,留參幕府,倚以出納。兵亂,觸糧料府,府使與其佐懼逼迸去,軍食萬計,委棄不顧?!盵9]97威逼糧料府的“盜”,正是吐突承璀麾下的“亂兵”,其中蹊蹺,一目了然。但就是這樣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流放封州,已嫌過當。當局尚“悔其輕”,居然“詔中使半道殺之”[1]4004?;鹿俚牟?于此可見。這樣的世道,還有什么公理可言?權德輿上疏曰:“溪等方山東用兵,乾沒庫財,死不償責。陛下以流斥太輕,當責臣等繆誤,審正其罪,明下詔書,與眾同棄,則人人懼法。臣知己事不諍,然異時或有此比,要須有司論報,罰一勸百,孰不甘心?!盵4]5078-5079辭雖婉轉,“要須有司論報,審正其罪”,責之不可謂不嚴。須知檢察部門尚未立案,法庭尚未審理,罪從何來?不能明證其罪,私下處死,這還是一個法治社會嗎?董溪當庭,“不與吏辯”,良有以也。“由我者吾,不我者天,斯而以然,其誰使然!”韓愈的矛頭直接指向“天”,“其誰使然”一問,明知故問,尤其發(fā)人深思。值得注意的是,《送陸暢歸江南》“永負湘中墳”[10]828,對這一冤案含血憤天??磥聿粌H僅是因為董溪是他當年的府主董晉的兒子,更大的可能,是時任比部郎中史館修撰的韓愈本人正在抨擊宦官領兵的“朝議”之列。換句話說,董溪大義凜然虎口奪食,其中有韓愈的推動鼓吹,這正是董溪死后韓愈負疚深重的原因。這樣看來,在中唐南北司之爭的激烈戰(zhàn)場上,韓愈介入的程度,比人們想象的要深得多。
歸納上文所述,德宗以后內(nèi)使諸司身兼市場管理者與市場經(jīng)營者的雙重身份,裁判員直接上場比賽,導致市場監(jiān)管完全缺位,市場的混亂就必不可免了?;鹿僦鞒值墓偕探?jīng)濟日益規(guī)?;?、制度化,不但侵奪了農(nóng)、工、商的經(jīng)濟利益,而且裁判上場,直接破壞了市場秩序。站在現(xiàn)代學術的高度看問題,公平競爭、優(yōu)勝劣汰機制的建立是人類社會走向近現(xiàn)代的根本保障。權力的壟斷必然阻礙民主機制的萌生,市場的壟斷必然阻礙科學技術的進步。學術界對南美模式、東南亞模式國家資本主義的要素頗多關注,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早在一千二百年前,類似的要素在中唐已經(jīng)成形。從這個角度看問題,韓愈對太監(jiān)經(jīng)濟的批判,直到今天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
嚴格禁止市場壟斷,是建立公平競爭市場機制的前提和保障。這是現(xiàn)代國家經(jīng)濟秩序的基礎,也是國家的職責與義務。商家的欺行霸市必須禁絕,政府對市場的暴力干預,危害尤其嚴重。對于這樣的行為,韓愈是堅決反對的。
長慶二年(822)三月張平叔為戶部侍郎,上疏請官自賣鹽,可以富國強兵,陳利害十八條。詔下其疏,令公卿詳議。張平叔利害十八條,其核心是“自糶官鹽,收實估匹段”,其要害是使用政府暴力,強行將食鹽的生產(chǎn)、采購、運輸、銷售環(huán)節(jié)全部收歸國有,并借助其壟斷地位加價出售,以謀取壟斷利潤。張平叔的鹽政改革,實際上并不是什么新創(chuàng)舉,而是千年前的老段子。大凡專制政權,必然實施短缺經(jīng)濟,即最大限度壓制國民消費,以此最大限度地保障財政收入。所以,他們往往會盯住人類生存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做文章。春秋齊國管仲首興鹽鐵之利,其法以官制食鹽為輔、民制食鹽為主,官收官運官銷,寓稅收于官府專賣鹽價之中,以增加政府收入。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募民自籌生產(chǎn)費用煮鹽,政府以獨家提供生產(chǎn)工具牢盆的形式,間接控制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產(chǎn)品則由官府統(tǒng)一收購、統(tǒng)一運輸、統(tǒng)一銷售。唐前期一百五十年,鹽鐵生產(chǎn)處于自然狀態(tài)。乾元元年(758)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監(jiān)院,游民業(yè)鹽者為亭戶,免雜傜,盜鬻者論以法?!M榷天下鹽,斗加時價百錢而出之,為錢一百一十”[4]1378。寶應年間,劉晏為鹽鐵使,在產(chǎn)鹽區(qū)設置監(jiān)院,督促鹽戶自行生產(chǎn)。然后統(tǒng)一收購,并在鹽價中加入鹽稅批發(fā)給商人,但允許商人自行運銷。鹽鐵官營的優(yōu)勢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劉晏初任鹽鐵使時,鹽利年收入才四十萬緡,到大歷末年增至六百余萬緡,就是最好的證明。其缺點是:以使戶的形式剝奪了勞動者剛剛獲得的人身自由,不利于勞動力的自主流動,更不利于勞動者的個性解放;政府控制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不利于生產(chǎn)要素的隨機配置;政府直接控制收購、銷售以及定價環(huán)節(jié),不利于市場機制的正常發(fā)育;更嚴重的是,在國民生產(chǎn)規(guī)模以及技術水準沒有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大規(guī)模增加財政收入,改變的只能是國民分配比例,其實質是搜刮聚斂。張平叔的鹽法則在國家壟斷經(jīng)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第五琦、劉晏將鹽稅加入鹽價之后,還聽憑商人運銷。張平叔則主張州府差人自糶官鹽,而且收實估匹段。這樣的鹽政,不但背離了人類近現(xiàn)代文明的基本法則即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背離了近現(xiàn)代經(jīng)濟秩序的起碼要求即政經(jīng)分離的要求,背離了近現(xiàn)代文明保障民生的公平原則,而且其具體實施細則,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四月末,韓愈上《論變鹽法事宜狀》,堅決反對張平叔的鹽政改革。針對張平叔所謂“自糶官鹽,收實估匹段”[2]3025之說,韓愈駁斥云:“通計所在百姓貧多富少,除城郭外有見錢糴鹽者,十無二三,多用雜物及米榖博易。鹽商利歸于己,無物不取?;驈馁h貸升斗,約以時熟填還。用此取濟,兩得利便。今令州縣人吏坐鋪自糶,利不關己,罪則加身。不得見錢及頭段物,恐失官利,必不敢糶。變法之后,百姓貧者無從得鹽而食矣。求利未得,斂怨已多,自然坐失鹽利常數(shù)。所云獲利一倍,臣所未見?!盵2]3025韓愈認為,這兩條主張,前者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須知一州一縣,方圓數(shù)十百里,人口數(shù)十百萬,政府不可能在每一個小村莊設置官方鹽署出售食鹽。那么剩下的事情就非常明白了:百姓或者跋涉數(shù)十百里去買一小包食鹽,因為他沒有財力批量采購;或者就干脆淡食,也就是東坡所說的“爾來三月食無鹽”。至于“收實估匹段”的主張,則更是竭澤而漁、雪上加霜。須知中唐鹽價本來就是天價。天寶、至德間,鹽每斗十錢。第五琦一次性地每斗加時價百錢而出之,為錢一百一十,間接稅高出貨物實價十倍,已經(jīng)是史無前例了。此后鹽價持續(xù)上漲,寶應年間劉晏鹽法,商人納絹以代鹽利者,每緡加錢二百。貞元初,鹽價達到每斗錢三百七十。不過,第五琦的鹽價,以“時價”計算,而貞元、元和鹽價“多為虛估,率千錢不滿百三十而已”[4]1379。張平叔要求收實估匹段,那么實際鹽價,就遠不止“獲利一倍”而已。百三十比一千,已經(jīng)是七點七倍了。這種竭澤而漁的經(jīng)濟政策,只講效率,不顧公平,最終只能培養(yǎng)出王仙芝、黃巢、朱溫等私鹽販子。
韓愈又反駁張平叔“所務至重,須令廟堂宰相充使”[2]3025-3026之說云:“臣以為若法可行,不假令宰相充使;令不可行,雖宰相為使無益也。又宰相所以臨察百司,考其殿最。若自為使,縱有敗闕,遣誰舉之?此又不可者也。”[2]3026又反駁張平叔“請以糶鹽多少為刺史縣令殿最,多者遷轉不拘常例,如闕課利,依條科責”[2]3026之說云:“刺史、縣令,職在分憂。今惟以鹽利多少為之升黜,不復考其治行,非唐虞三載考績黜陟幽明之義也?!盵2]3026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中,政府的本職工作就是監(jiān)管市場而不是經(jīng)營市場。政府首腦宰相、刺史、縣令親自充使,將政府直接辦成了公司,那么市場監(jiān)管的職能誰來履行?一旦出現(xiàn)經(jīng)濟糾紛、利益沖突,作為沖突一方的當事人又怎么可能公平裁判?一旦出現(xiàn)重大責任事故或重大環(huán)境災難,作為監(jiān)管責任人的政府首腦又怎么去懲罰作為公司法人的自己?“遣誰舉之”一問,尖銳而深刻,逼得一千二百年以后的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
韓愈又反駁張平叔“請限商人,鹽納官后,不得輒于諸軍諸使覓職掌把錢捉店看守莊硙,以求影庇。請令所在官吏嚴加防察,如有違犯,應有資財并令納官,仍牒送府縣充所由”[2]3025之說云:“臣以為鹽商納榷,為官糶鹽。子父相承,坐受厚利。比百姓實則校優(yōu)。今既奪其業(yè),又禁不得求覓職事及為人把錢捉店,看守莊硙,不知何罪,一朝窮蹙之也?若必行此,則富商大賈必生怨恨。或收市重寶,逃入反側之地,以資寇盜,此又不可不慮也?!盵2]3025這一段辯駁針對中產(chǎn)階層,很有深思的必要。近現(xiàn)代轉型時期,出現(xiàn)了先富起來的一批人。毋庸諱言,這批人的第一桶金大半不太干凈,社會輿論對這批人也大多缺乏好感。一旦這些人犯事,往往是人人喊打。不過,平民百姓喊打,大半是仇富;朝廷也喊打,大半是盯上了人家的口袋。王安石變法,六等戶一律收稅。原來享受免稅待遇的一、二等戶有錢人固然不能幸免,而本來不用交稅的五、六等戶窮人同樣也沒能幸免。但在宣傳上,強調的卻是打擊豪強地主的利益,于是某些窮人的心理也就平衡了,甚而至于產(chǎn)生出某種幸災樂禍的快感。這種連自己利益所在都看不清楚的人,怎么可能成為合格的現(xiàn)代公民?實際上,羊毛出在羊身上,地主多交了稅,地租能不增?資本家多交了稅,工資能不降?房地產(chǎn)多交了稅,房租能不漲?打黑的板子最終落到誰的身上,還用得著猜嗎?韓愈為鹽商說話,今人頗多非議。實際上,中產(chǎn)階層的壯大不但是社會的進步,也有利于朝廷乃至勞動者,畢竟蛋糕大了總比沒有蛋糕好。而且這批人一旦落入“窮蹙”的境地,心生怨恨,“逃入反側之地,以資寇盜”,其能量也是可怕的,王仙芝、黃巢、朱溫,就證實了韓愈的預言。
幸好,朝廷還沒有糊涂到利令智昏的地步,長慶二年(822)五月詔曰:“其鹽鐵先于淄靑兗鄆等道管內(nèi)置小鋪糶鹽,巡院納榷,起今年五月一日已后,一切并停?!盵1]2109張平叔的鹽法改革,算是告一段落,大唐王朝,也由此度過了一場政治危機。
就中國而言,現(xiàn)代稅種大半發(fā)端于唐德宗。兩稅法,就是財產(chǎn)稅。榷鹽法,就是專賣稅。稅間架,就是房產(chǎn)稅。除陌錢,就是交易稅。漆木茶竹麻鐵稅,就是土產(chǎn)稅。而且這些稅費有相當一部分如鹽稅就隱藏在貨物價格中,屬于間接稅,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交了稅。應該承認,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商品稅、交易稅乃至間接稅的出現(xiàn),是符合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的。上述稅種的出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中唐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未嘗不可以看作是歷史的進步。問題是,你收多少?怎么收?正如財產(chǎn)稅、費改稅一樣,制度的改革雖然合理,你卻不可以搭車漲價,增加百姓的負擔?,F(xiàn)代學術界有關兩稅法的爭議,大半都停留在紙面上,只看紙上的條文,就得出“唐政府提高市場價格以減輕兩稅下人民的重負”的結論,完全不考慮生活中的實際情況。
建中四年(783)六月,行稅間架、除陌錢法?!杜f唐書·盧杞傳》記稅間架:“凡屋兩架為一間,分為三等。上等每間二千,中等一千,下等五百。所由吏秉筆執(zhí)籌,入人第舍而計之。凡沒一間,杖六十,告者賞錢五十貫文?!盵1]3715(按:架,量詞,兩柱之間為一架)《儀禮·少牢饋食禮》:“主人獻祝,設席南面,祝拜于席,坐受。”[11]1202鄭氏注:“室中廹狹?!盵11]1202唐賈公彥疏:“言廹狹者,大夫士廟室皆兩下五架。正中曰棟,棟南兩架,北亦兩架。棟南一架名曰楣,前承檐,以前名曰庪。棟北一架為室,南壁而開戶,即是一架之開,廣為室,故云廹狹也?!盵11]1202以一棟普通的五柱五檁的小房間為例,兩架為一間,一棟就是四間。上等房稅八千,中等房稅四千,下等房稅二千。而且這房子并不是新買的房產(chǎn),而是百姓世世代代居住的老房子。每年為自己的老房子交兩貫到八貫的房產(chǎn)稅,這是什么世道!
《舊唐書·盧杞傳》又記除陌法:“天下公私給與貿(mào)易,率一貫舊算二十,益加算為五十。給與物或兩換者,約錢為率算之。市主人、牙子各給印紙,人有買賣,隨自署記,翌日合算之。有自貿(mào)易不用市牙子者,驗其私簿,投狀自言。其有隱錢百,沒入。二千杖六十,告者賞錢十千,出于其家?!盵1]3716凡貨物交易、貨物交換乃至私相贈與,都要交百分之五的交易稅,隱瞞交易者,不但錢、貨沒收,還要追罰賞錢十千給告發(fā)者。
《舊唐書·食貨下》記建中四年(738):“竹木茶漆盡稅之。茶之有稅,肇于此矣。”[1]3118《新唐書·食貨志》:“竹木茶漆,稅十之一。及涇原兵反,大呼長安市中曰:‘不奪爾商戶僦質,不稅爾間架、除陌矣?!谑情g架、除陌、竹木茶漆鐵之稅皆罷?!盵4]1352-1353可見民間的積怨。
除了花樣繁多的稅收之外,強行借貸,也是德宗搜刮的高招?!杜f唐書·盧杞傳》記趙贊建中三年(737)行括率:“以為泉貨所聚,在于富商,錢出萬貫者留萬貫為業(yè),有余,官借以給軍,冀得五百萬貫。上許之,約以罷兵后以公錢還。敕既下,京兆少尹韋禎督責頗峻,長安尉薛萃荷校乘車,搜人財貨,意其不實,即行搒棰,人不勝寃痛,或有自縊而死者。京師囂然,如被賊盜。都計富戶田宅奴婢等估,才及八十八萬貫。又以僦柜納質積錢、貨貯粟麥等,一切借四分之一,封其柜窖,長安為之罷市,百姓相率千萬眾邀宰相于道訴之?!仲|與借商,才二百萬貫?!盵1]3715(按:校,枷)帶著刑具闖入民宅,“意其不實,即行搒棰”,這哪里是官方在向百姓借錢,純粹就是土匪搶劫。銀行、典當行、倉儲、糧庫,無一能夠幸免。
除了搜刮百姓之外,德宗還沒有忘記搜刮各級官員,尤其是肥頭大耳的地方官員。即便鹽鐵屬于國稅,德宗也敢于巧取豪奪。韓愈對德宗的這類行為持明確的批判態(tài)度,《順宗實錄》卷二:“舊鹽鐵錢物悉入正庫,一助經(jīng)費。其后主此務者,稍以時市珍玩時新物充進獻,以求恩澤。其后益甚,歲進錢物,謂之‘羨余’,而經(jīng)入益少,至貞元末,遂月有獻焉,謂之月進?!盵5]782-783(按:羨者,余也)《詩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羨?!盵11]445毛傳:“羨,余也?!编嵐{:“四方之人盡有余饒。”[11]445羨余:相對于“常賦”而云然,謂定額賦稅外之盈余也。袁枚《隨園隨筆》引《周禮地官·小司徒》:“凡起徒役,勿過家一人,以其余為羨?!盵11]711謂“此后世‘羨余’二字之所由始”。至于唐代征籍外田稅,當始于開元間宇文融?!杜f唐書·食貨上》:“開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剩田?!盵1]2086《新唐書·食貨志》作“籍外羨田”,并系其事于開元八年(780)。然此尚托名國用者。至“王鉷進計,奮身自為戶口色役使,征剝財貨,每歲進錢百億,寶貨稱是。云非正額租庸,便入百寶大盈庫,以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4]1345?!杜f唐書·王鉷傳》系其事于天寶四載。此后,稅外羨余悉入帝王私囊,“羨余”之實質,乃在于此。天寶八載,楊國忠“賤貿(mào)天下義倉,易以布帛,于左藏庫列造數(shù)百間屋,以示羨余”[8]5801?!笆d以后,安祿山為范陽節(jié)度,多有進奉,駝馬生口,不曠旬月?!盵12]152此實藩鎮(zhèn)進奉之始也。至德宗朝,其勢遂熾?!杜f唐書·食貨志上》云:“先是,興元克復京師后,府藏盡虛,諸道初有進奉,以資經(jīng)費,復時有宣索。其后諸賊既平,朝廷無事,常賦之外,進奉不息。韋皋劍南有‘日進’,李兼江西有‘月進’,杜亞揚州、劉贊宣州、王緯、李锜浙西,皆競為進奉,以固恩澤。貢入之奏,皆曰臣于正稅外方圓,亦曰‘羨余’。節(jié)度使或托言密旨,乘此盜貿(mào)官物。諸道有謫罰官吏入其財者??痰搹[,通津達道者稅之,蒔蔬藝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節(jié)度觀察交代,或先期稅入以為進奉。然十獻二三耳,其余沒入,不可勝計。此節(jié)度使進奉也。其后裴肅為常州刺史,乃鬻貨薪炭案牘。百賈之上,皆規(guī)利焉。歲余又進奉。無幾,遷浙東觀察使。天下刺史進奉,自肅始也。劉贊死于宣州,嚴綬為判官,傾軍府資用進奉,無幾,拜刑部員外郎。天下判官進奉,自綬始也。”[1]2087故白居易有《重賦》云:“繒帛如山積,絲絮如云屯。號為羨余物,隨月獻至尊。”[13]31韓愈將進奉、羨余錄入《實錄》,也就將德宗君臣的丑態(tài)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在國稅與地稅之間,在朝廷橫征暴斂與百姓哀鴻遍野之間,州縣官員處境的艱難,韓愈有著深刻的領會。《贈崔復州序》:“賦有常,而民產(chǎn)無恒。水旱癘疫之不期,民之豐約懸于州縣??h令不以言,連帥不以信。民就窮而斂愈急,吾見刺史之難為也!”[2]1060時于頔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復州為山南東道屬邑?!杜f唐書》本傳載于頔“公然聚斂,恣意虐殺,專以凌上威下為務”。時“民就窮而斂愈急”,上言連帥,“連帥不以信”,則“刺史之難為”,也就難以避免了?!端驮S郢州序》:“為刺史者,恒私于其民,不以實應乎府;為觀察使者,恒急于其賦,不以情信乎州。繇是刺史不安其官,觀察使不得其政。財已竭而斂不休,人已窮而賦愈急,其不去為盜也亦幸矣!”[2]995所謂“為觀察使者恒急于其賦,不以情信乎州”,就是公開指斥于頔。不過,于頔如此專橫卻能長期坐鎮(zhèn)一方,原因在什么地方?《舊唐書》本傳“有入財使遠之勤”,就透露了其中奧秘。說穿了,于頔只不過就是德宗派駐地方的聚斂工具而已。權力的壟斷必然導致經(jīng)濟利益的壟斷,這就是中唐的社會現(xiàn)實。
中唐虛錢、實錢,虛估、實估的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實估即是同于市價之估,凡高于市價之估,都是虛估;或認為虛估就是省估,即“都省所立價也”。另一種意見認為實估是當時當?shù)氐膬r格,虛估是上級規(guī)定的價格;或認為唐政府為鼓勵稅戶交稅,折價時用高于市場的實際價格來折算納稅人所提交的實物,叫作虛估。以上幾種說法,都認為實估是市場的實際物價,虛估是政府制定的與市易實價不符的高物價。相反的觀點認為,虛估并非是指政府制定的高物價,而是起源于虛、實錢,以實錢估價物品為實估,以虛錢估價物品為虛估。虛、實估之間的差價就是虛、實錢之間的差價。
通過直接考察唐人有關文獻得出結論:中唐實施兩稅法以后,官方法定貨幣銅錢與市場實際流通貨幣絹帛之間存在兩種不同的兌換率:官方規(guī)定的兌換率與市場實際兌換率。前者是固定的,后者則隨市場景氣而上下浮動。建中之初,絹一疋折錢三千二三百文。貞元十年(804),絹一疋折錢一千五六百文[7]4751。元和十五年(820),絹一匹價不過八百[7]6403。換言之,銅錢相對于絹帛的市場價值,貞元年間已經(jīng)上漲了一倍,元和年間則相當于建中初年的四倍,而官方兌換率始終保持不變。這樣,絹帛乃至一切以絹帛為支付手段的貨物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價格,官方價格叫實估,市場價格叫虛估。用現(xiàn)代生活的經(jīng)驗通俗地理解,同一個貨物,標價十元。政府向百姓收購,以十元人民幣支付;百姓向政府購買,必須支付十美元。老百姓當然是沒有美元的,美元都在政府手上,于是老百姓只能將價值十美元的人民幣交給政府,以支付十美元貨款。這里的美元就是實估,人民幣就是虛估。中唐的銅錢就是實估,絹帛就是虛估。標價雖然相同,實際價值卻大不相同,這就是價格雙軌制。中唐政府收繳賦稅,只承認官方價格;百姓卻必須用市場價格,高價向政府購買銅錢。具體來說,繳納十千銅錢的賦稅,建中初年只需要付出絹二匹半,貞元年間需要付出五匹,元和年間則需要付出十二匹[7]6403。反過來,政府對百姓的實際支付如宮市采購,卻仍然按官方兌換率折算,十千銅錢折算絹三匹[7]4751。說得更明白一點:百姓向政府納稅,一匹絹折算銅錢八百文;政府向百姓采購,一匹絹折算銅錢三千二三百文。白居易《賣炭翁》“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13]79、《新唐書·食貨志二》宮市使取物于市“以鹽估敝衣絹帛尺寸分裂酬其直”,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所以,中唐錢重物輕的問題,是政府方面人為制造出來敲骨吸髓的聚斂手段,絕對不是什么“兩稅法后物價日以跌落,使人民負擔沉重,于是唐政府提高市場價格以減輕兩稅下人民的重負”的德政。
韓愈《錢重物輕狀》提出四條意見,以興利除弊:“一曰在物土貢。夫五谷布帛,農(nóng)人之所能出也,工人之所能為也。人不能鑄錢,而使之賣布帛谷米以輸錢于官,是以物愈賤而錢愈貴也。今使出布之鄉(xiāng),租賦悉以布;出綿絲百貨之鄉(xiāng),租賦悉以綿絲百貨。去京百里悉出草,三百里以粟;五百里之內(nèi)及河渭可漕入,愿以草粟租賦,悉以聽之。則人益豐,錢益輕,谷米布帛益重?!盵2]2835人類歷史上的稅收制度,經(jīng)歷了勞役地租、實物地租、貨幣地租三個階段。唐初的均田制屬于田畝稅、丁口稅,其納稅方式租庸調,則以物土貢為主體,兼用勞役。中唐的兩稅法屬于財產(chǎn)稅,其納稅方式則以貨幣繳納為主體。應該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但在政府壟斷了貨幣發(fā)行權同時壟斷了物價審定權的前提下,利用價格雙軌制任意盤剝百姓就成為必然。即便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物土貢”,也未必能保障市場交易的公平,宮市的存在就是最明顯的例證。但在貨幣供應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以物易物不失為解決危機的可行辦法,20世紀90年代解決三角債就是類似的思路。
韓愈提的第二條意見:“二曰在塞其隙,無使之泄。禁人無得以銅為器皿,禁鑄銅為浮屠、佛像、鐘、磬者。蓄銅過若干斤者,鑄錢以為他物者,皆罪死不赦。禁錢不得出五嶺,五嶺買賣一以銀。盜以錢出嶺及違令以買賣者皆死,五嶺舊錢聽人載出。如此則錢必輕矣?!盵2]2835現(xiàn)代信用貨幣的信用基礎,是發(fā)行者必須擁有相應的貴重金屬作為等值兌換的保障。所以,批量貴重金屬如黃金不得自由通關,也是現(xiàn)代國家的通行慣例。禁錢不得出五嶺,就是同樣性質的法令。韓愈的這條建議不但切實可行,而且具有高瞻遠矚的預見性。
韓愈提的第三條意見:“三曰更其文貴之,使一當五,而新舊兼用之。凡鑄錢千,其費亦千。今鑄一而得五,是費錢千而得錢五千,可立多也。”[2]2835-2836同樣重量的銅幣,將幣面標識的面值提高五倍,幣值增長了五倍,所消耗的銅材卻沒有相應提高,這就是“更其文”的含義。這是金本位貨幣向信用貨幣轉換的關鍵一步,現(xiàn)代社會的紙幣就由此發(fā)展而來。就人類歷史發(fā)展而言,應該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信用貨幣的前提是信用,這個信用的基礎,就是等值等額的重金屬儲備;或者說,貨幣發(fā)行量必須與國民生產(chǎn)總值相匹配。通俗地說,貨幣面值的提高必須以相應的實物儲備為基礎,才不至于影響市場交換中的實際購買力。如果貨幣面值虛高,就會造成通貨膨脹。政府在國民生產(chǎn)總值沒有增長的情況下加大貨幣投入,其實質就是用虛高的貨幣稀釋百姓的實際收入。超發(fā)貨幣或者濫發(fā)貨幣,就意味著國民經(jīng)濟的崩潰,元末至正變鈔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還有必要指出,信用貨幣的信用除了取決于等值等額的重金屬儲備之外,還取決于在實際流通中等值等額的價值實現(xiàn)。同樣是一匹絹帛,在百姓手上,它價值銅錢八百文;在政府手上,它價值銅錢三千二三百文:這樣的貨幣制度還有什么信用可言?即便如當代學術界所說的那樣將虛估理解為“折價時用高于市場的實際價格來折算納稅人所提交的實物”,政府用小斗進大斗出的辦法來救濟百姓,那也是一種非市場行為,不符合經(jīng)濟規(guī)律。這種不合常情、不合常理的行為,其真實動機就值得懷疑,其實際效果更值得懷疑。舉凡李悝的平糴法、桑弘羊的平準法、耿壽昌的常平倉、王安石的青苗法、朱熹的社倉法,都以低價售出為標榜。究察其實,通過低價獲利的不是豪強,就是朝廷。以東漢常平倉為例,“外有利民之名,而內(nèi)實侵刻百姓,豪右因緣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15]1305。以德宗常平倉為例,建中三年(782)九月,“戶部侍郎趙贊請于兩都并江陵、成都、揚、汴、蘇、洪等州府,各置常平……諸道要都會之所皆置吏,閱商人財貨,計錢每貫稅二十,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十一稅之,以充常平本。時國用稍廣,常賦不足,所稅亦隨時而盡,終不能為常平本”[1]2125。以青苗法為例,熙寧二年(1069)行青苗法,青苗錢本一千五百萬貫石。出息各二分,一半散錢取息,一半減價出糶。九年,各地常平錢物見在數(shù)增至三千七百三十九萬余貫石匹兩,獲利者還是政府。以今天的生活經(jīng)驗為例,20世紀八九十年代計劃內(nèi)物資大大低于市場的價格,只是養(yǎng)肥了一伙官倒;計劃內(nèi)車皮大大低于市場的價格,只是培育出劉志軍、張曙光等一批貪官;經(jīng)濟適用房大大低于市場的價格,只是便宜了一群“房叔、房姐”。當其立法之時,未必沒有便民、惠民的初衷。后人單憑紙上文件研究我們這個時代,以為這些措施起到了“減輕人民的重負”的作用,就未免可笑了。
韓愈提的第四條意見:“四曰扶其病,使法必立。凡法始立必有病,今使人各輸其土物以為租賦,則州縣無見錢;州縣無見錢而谷米布帛未重,則用不足。而官吏之祿俸月減其舊三之一,各置鑄錢,使新錢一當五者以給之。輕重平乃止。四法用,錢必輕,谷米布帛必重,百姓必均矣?!盵2]2836百姓各輸其土物以為租賦,政府就無從搜刮,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就沒了著落。韓愈提供的解決辦法,是州縣各置鑄錢,增加貨幣投入。須知中唐時期錢重物輕的關鍵,在于中央政府壟斷了貨幣發(fā)行權之后,有意減少了貨幣投放量,人為地制造錢重物輕的局面,以強化對百姓的搜刮。楊于陵謂“開元中天下鑄錢七十余爐,歲盈百萬;今才十數(shù)爐,歲八十五萬而已”[4]1360,原因就在于“昔廣鑄以資用,今減爐以廢功”[4]1360。“減爐”二字,就透露出其中奧妙。韓愈的辦法,不但增加了貨幣投放量,有利于解決錢荒即通貨緊縮,而且大大增強了地方政府在國民經(jīng)濟體系中的比重與實權,完全符合現(xiàn)代國家地方分權的大趨勢。
韓愈反對價格雙軌制,體現(xiàn)了他同情百姓、關懷民生的民本思想,決不是反對政府“減輕人民的重負”。大斗進、小斗出公然成為國家的制度,這樣的經(jīng)濟秩序,實在是暗無天日。唯其如此,楊于陵、韓愈等人的批評,就更為難能可貴。
中唐時期的官商一體、市場壟斷、進奉羨余以及價格雙軌制,歸根結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從榮夷公的“專利”、管子的“利出一孔”、秦始皇的“頭會箕斂”、漢武帝的鹽鐵官賣、唐德宗的兩稅法,到王安石的“為國理財”,阿合馬、桑哥的“專賣”“變鈔”,張居正的一條鞭,經(jīng)濟改革的目標完全一致。事實上,上述的改革都大幅度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相關史料準確無誤,不需要考證。解決政府的財政危機,是歷史上所有經(jīng)濟改革的直接動因,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依據(jù)。府庫充盈,林積山阜,經(jīng)濟效益也可以證實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唯一遺憾的是,上述改革形成的“上下交征利”[16]37的局面,對民族國家絕非吉兆。
現(xiàn)代國家的稅率高于古代國家,本來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類社會由中世紀向近現(xiàn)代轉型的必然要求。就稅收制度的歷史發(fā)展趨勢而言,兩稅法一改此前的丁稅、口稅為財產(chǎn)稅,除陌錢即消費稅,稅間架即房產(chǎn)稅,稅漆木茶竹麻即土特產(chǎn)稅,贈與稅、遺產(chǎn)稅即所得稅,官榷即間接稅,宮市為政府采購引入了市場機制,內(nèi)使諸司則創(chuàng)建了龐大的官營企業(yè)集團。至于價格雙軌制,將貨幣制度由重金屬本位制推向了信用貨幣的道路。進奉、羨余,正是轉移支付的前身??梢哉f,從制度建設的層面講,上述的改革,都體現(xiàn)了自然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過渡的必然要求,都具有歷史的前瞻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且退一萬步講,輕徭薄賦也不是仁政愛民的唯一手段。對現(xiàn)代國家而言,減少稅收有利于藏富于民,通過擴大再生產(chǎn)以增加國民財富;增加稅收則有利于聚富于國,通過改善生產(chǎn)環(huán)境如安全、交通、金融、流通乃至于教育、文化等環(huán)境以推動國民生產(chǎn)的健康發(fā)展。所以,增稅與減稅,都是現(xiàn)代國家調控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正常手段。不過,雖然都是正常的經(jīng)濟調控手段,選擇增稅還是減稅,卻不能為所欲為,有兩大要素必須在考慮之列:其一,執(zhí)政成本的合理性。其二,百姓的承受能力。在一個有限GDP的國民經(jīng)濟體系中,并非政府的一切開銷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至少,裴延齡的干豆、賓客、庖廚三分論就沒有任何合理性依據(jù)。在這樣的背景下,楊炎“量出為入”的性質就需要重新審視了。至于百姓的承受能力,具體的量化研究或許還有待落實,但相對的參照體系卻是現(xiàn)成的:自春秋至晚清,十一而稅并非是孟子的理想,而是兩千年的慣例。而這個慣例也不是來源于孟子的規(guī)定,而應該是社會經(jīng)濟隨機調節(jié)的必然結果??偠灾痪湓?增稅與減稅,只能以推動國民經(jīng)濟健康發(fā)展為唯一的出發(fā)點;以滿足政府乃至皇室的財政需求為出發(fā)點,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政府的財政需求與百姓的承受能力,二者之間是否能夠相對平衡,是一切經(jīng)濟改革合法性與合理性的試金石。
如果只考慮經(jīng)濟效益不考慮社會效益,或者只看紙面條文不看實際民生,那么我們可以說,中唐的經(jīng)濟改革,是人類歷史上了不起的巨大進步。不過,如果我們在津津樂道于經(jīng)濟效益、社會動員能力、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同時,也回過頭去兼顧一下社會效益和實際民生的話,也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經(jīng)濟效益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民心、民意。事實上,歷代改革家的智商、學識乃至道德、人品,大都沒有問題,他們提供的改革藍圖,無論在現(xiàn)實層面還是歷史層面,其合法性、合理性都能自圓其說,中唐的改革也是如此。但歷代的改革少見成功的先例,反而屢屢成為亡國的先兆,其原因值得深思。概括起來說,有三個因素值得考慮:其一,改革的設計與改革的實施存在巨大差距,頂層改革合情合理,下層實施難免變形??疾鞖v代改革,這一現(xiàn)象屢見不鮮,已經(jīng)不需要舉例說明了。其二,改革的制度設計方向符合現(xiàn)實的需求乃至歷史發(fā)展的正確走向,但搭車漲價的財政增幅超越了經(jīng)濟成長的實際增幅,也超越了百姓的承受能力,西周、秦、隋、宋、元、明的覆亡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其三,只講效益不講公平的改革,渙散了人心,摧毀了國家、民族、社會的凝聚力。近億人口、百萬大軍的兩宋對抗不了金、蒙的八萬鐵騎,上億人口、明朝官兵加上李闖、張獻忠兩百萬大軍對抗不了滿清八旗子弟,難道不值得認真思考?我們敬重文天祥、史可法為國效忠,屢敗屢起,百折不撓,卻很少有人想過,他們?yōu)槭裁磳移饘覕?。國家的權力來源于百姓的權利讓?失去了民心的政權同時也就喪失了社會整合、社會動員的能力。這就是為什么亞當·斯密在撰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之前一定要先著《道德情操論》、韓愈在討論禮樂刑政修道之教以前一定要先討論仁義之道的真正原因。百姓的生存需求才是國家、社會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前提,也是一切經(jīng)濟改革合理、合法的前提,這是任何經(jīng)濟學理論都無法回避的最基本的立足點。
[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劉真?zhèn)?韓愈文集匯校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61.
[4]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6]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1.
[9]郝本性.隋唐墓志匯編·河南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0]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2]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3]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4]程劍波.六十余年來大陸學者關于唐代虛、實錢與虛、實估問題的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4(2):76-78.
[15]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6]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I242.4
:A
:1671-9476(2017)01-0001-10
10.13450/j.cnkij.zknu.2017.01.01
2016-11-20
劉真?zhèn)?1947-),男,重慶奉節(jié)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駐訪學者,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與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