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剛旬
古詩詞教學淺探
譚剛旬
古詩詞學習對語文素養(yǎng)的構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實際中,有些教師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或受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限制,往往忽視詩詞教學的美育功能。用機械的教學方法做單調(diào)枯燥的分析,當成文言文來教,用抽象的邏輯思維解剖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詞。講清詩句大意或交待詩人身世背景,羅列詩詞的藝術特色及作者的感情,便是完成了詩歌的教學。
古典詩詞當然也有他自身的閱讀障礙。首要因素是其文言詞匯,包括讀音與詞義,文言功底不深者,容易一頭霧水;其次由于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的限制,詩詞的句式往往打破了常規(guī)的邏輯順序,多為意象的組合,帶有跳躍性,不好把握;再者就是大凡詩歌皆有內(nèi)涵,詩人往往托物言志,寄托情思,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時將情感隱藏得很深,不是解讀了字面意思就能理解的準確到位的。
以李商隱的《錦瑟》為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短短四聯(lián),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可謂中國朦朧詩的鼻祖,千百年來莫衷一是,于是這首詩也便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謎”。梁啟超讀李商隱詩說:“義山的《錦瑟》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p>
梁啟超先生的話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讀詩不一定非要追求一種具體的說法,多去品味詩歌所傳遞的情思,享受詩歌獨有的意境,這就是欣賞。因而,想要讓學生愛上古詩詞,教學中有以下幾點值得把握。
實際教學中,特別是有的老師對新課標的誤讀,喜歡形式多樣的架空分析,把學生拔得太高。其實,中學生處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常識的了解是進一步深入學習的保證。
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先講清詩歌的分類。詩歌包含詩、詞、曲、新詩(自由詩)四大板塊。詩又包含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相當于古代的自由詩,包括古詩、辭賦、樂府詩;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平仄押韻極為講究,包括律詩和絕句。詞又分為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曲又分為散曲、雜劇。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引入了自由詩,將古詩的一切束縛統(tǒng)統(tǒng)打破。不同的分類是有著不同的特點的。
讓學生掌握詩歌意象的特征。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tǒng)的意象,它們蘊含的意義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們熟悉這些意象,會給鑒賞詩歌帶來很大幫助。像送別類的楊柳、長亭,思鄉(xiāng)類的月亮、鴻雁,愁苦類的梧桐、芭蕉,抒懷類的松柏、梅花,愛情類的紅豆、連理枝等等。這些常識皆應給學生教授歸類,讓其識記。
同時,古詩往往前部分寫景,后部分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學生若能明晰這些基本常識,賞析詩歌往往較為準確。
情景交融是詩人在創(chuàng)造意象和意境時所努力追求的。即便是自由詩,形式雖自由,但詩的象征意味,獨特的意境,濃濃的情感,深刻的內(nèi)涵是永恒不變的。
古典詩詞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造意象和意境來傳達思想感情的。意象就是詩人描寫的客觀景事物對象,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chuàng)造和連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意象是局部的、具體的,而意境則是整體的、理性的。所以意境優(yōu)美的詩詞感染力特別強。它會啟發(fā)讀者產(chǎn)生想象和聯(lián)想,進入到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無限豐富與廣闊的藝術空間中。
因而,詩歌教學中老師所要做的不應該是支離破碎地分析,或者是離題太遠地引申,而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對意境美的體驗,放手讓學生大膽想象,由找意象再到談意境,走進詩詞的藝術境界,徜徉并陶醉其中。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精煉和意蘊的深厚,在世界詩歌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古人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弊阋姛捵忠笾撸瑢τ谝皇自姼璩33霈F(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正是那寥寥一兩個字,讓全詩生輝。讀文章要找“文眼”,鑒賞詩要尋“詩眼”。教師要抓住精彩傳神之處,帶領學生賞析、玩味,學生才能頓悟。
詩詞的結構形式美亦是一大亮點。起承轉(zhuǎn)合、鋪墊、懸念、照應等。在語言形式上,講究對稱,從字數(shù)、句數(shù)、分章、分闕都都有講究。如律詩八句,句句五言或七言,中間兩聯(lián)對仗,表現(xiàn)為整齊美;首尾兩聯(lián)不講對仗,又有變化美。平仄聲,二、四、六分明,是整齊美;一、三、五不論,是變化美。每首律詩都寓變化于整齊之中,既有對比,又有調(diào)和,這就形成了多樣統(tǒng)一的美。
詩歌教學,應該注重將其引入生活,走進學生的世界。不能總將其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賞析遣詞造句外,要能借鑒大膽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剝開古詩詞的神秘面紗,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掌握詩詞的特點,享受自己創(chuàng)作的成就。只有進行了實際的寫作,學生與詩詞的距離才能真正走近,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也會在寫作中不自覺地提高了。
語文課堂,不同與別的科目,人文性很強。特別對于詩詞教學的課堂,應該保持十足的詩意。詩人一生都執(zhí)著于對世界對人生獨特的新鮮感受,將其凝結成曼妙佳句。詩歌的教學如果缺乏靈性與詩意,便對不起詩人的努力。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是要不斷地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到詩歌學習的境界中去。因而詩詞教學,我們要有十分精致地準備,對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我們不可能用粗俗的語言,毫無美感的圖畫,蹩腳的朗誦,企圖換來學生對詩歌的深入品味。
詩詞的教學,應該努力追求用富有激情的誦讀、空靈的音樂、優(yōu)美的書寫,激活學生的思維,用接近完美的情境創(chuàng)設,讓課堂行云流水,讓學生在詩歌中流連忘返,在詩歌的美麗中沉醉。
以上是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點滴想法,希望能與同仁們一起交流。我們老師應該多做反思的就是——什么隔閡了學生對詩詞的喜愛,如何才能幫助學生把這些障礙去掉?我想古詩詞的教學才能變得有效一些。
★作者單位:西安市惠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