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宏彪
重修千佛塔記
□弓宏彪
2014年夏,山西省武鄉(xiāng)縣委、縣政府決定維修千佛塔。
千佛塔創(chuàng)自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成,歷時十二年之久。該塔原屬凈業(yè)庵建筑,為佛教塔。凈業(yè)庵有大、小兩個塔,小塔為主持修建寺廟的閻福江師傅坐化塔,庵早圯廢,僅余此塔。
千佛塔坐落于武鄉(xiāng)縣城中央,坐北朝南,平面八邊形,十三層,高33.6米,錐形空心體,樓閣式,八角攢尖頂,青磚砌筑。其造型挺撥,比例合度,雕刻精美,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是縣城唯一古代文物遺存。1999年被長治市人民政府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塔自建成以來,三百多年一直未曾全面修繕過。在自然侵襲和人為破壞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局部與大面積的殘損狀況非常明顯。
塔身表面風化脫落,塔體承載力下降。一層塔身風化就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塔基條石粉化,石縫變大1~3厘米,大的縫隙能伸進拳頭,而且日甚一日。長期下去,塔身的穩(wěn)定性受到削弱,必將影響到千佛塔的整體安全。
局部坍塌,地下水位過高,水蒸氣侵襲塔體。
防雷設備超標。國家規(guī)定防雷設備小于10歐姆,而實測的結果為21.1歐姆,不能起到避雷作用。
這些問題都是關系到千佛塔能否永久保存的關鍵問題,千佛塔維修已經到了不可不修的地步。
千佛塔的維修方案,由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設計,山西萬唐龍古建筑公司承修。
千佛塔的維修內容:
1.塔基條石的加固;2.塔內地面的鋪墁、臺階補砌;3.塔身的剔補;4.斗栱剔補;5.藝術構件雕刻更換;6.塔檐整修加固;7.套獸風鐸補配;8.整體做舊;9.排水系統(tǒng);10.防雷亮化,塔體測量。
2014年8月15日,千佛塔維修工程正式開工。
剔糟挖補塔身風化脫落的磚。
一層塔身風化最為嚴重,包括石券上雕刻的鏨紋和花卉、磚砌塔身、外檐斗栱和其他磚雕及二龍戲珠等圖案,面積26平方米,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一層總面積為74.6平方米)。所以一層的剔補工作尤為重要,它是基礎層,風化最多、最嚴重。
我們要求,在補磚之前,統(tǒng)一打磨。然后在生石灰水中浸泡一晚(八小時以上),再安裝。
這樣處理后的磚,經久耐用,能經受住寒熱冷凍,不怕潮濕,不糝水、不彈粉。經驗證明,埋在土中的白灰,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下,其硬度勝于水泥。在安裝時,使用白灰膏加糯米漿砌筑。白灰膏以提前淋好的陳品為最佳,具體配比為:白灰膏:糯米=100:30。磚入塔身六進四去,隔三層剔一層,深度達到壓進半磚為度,新舊構件要充分咬合。
磚表面風化淺處,使用聚醋酸乙烯乳液等高分子材料,摻磚灰面補抹平整。
更換斗栱、塔檐。
每層塔檐下,分別在角科設磚雕斗栱各一攢,且歸屬不同的構造形式。一至五層斗栱為計心造,六至十層斗栱為偷心造,十一至十三層為一斗三升交麻葉。
一層斗栱殘損嚴重,包括各角垂蓮柱,16攢斗栱全部酥堿。
每組斗栱寬127厘米,高42厘米。分別由高耳花、可花磚、云頭、斗座、小斗、小鼻梁、大鼻梁等合成。一組斗栱用磚30塊。
塔檐兩邊垂蓮柱,為蓮瓣芙蓉垂頭。共8組24根。中間長為107厘米,寬15厘米,兩邊為80厘米,寬11厘米。
二層的額枋下,分別有陽刻蘭香荷葉(南北兩個)、魚躍佛門、白鶴朝陽、麒麟祥瑞、奔馬接佛、牡丹朝鳳、松鶴延年,上方有匾額“花開見佛”,是千佛塔雕刻最精美的地方。
塔檐共13層,其中一層風化脫落最為嚴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放,還有人為的踏踩損毀。每層檐由疊澀磚及磚雕椽、飛、勾頭、滴水組成,分五層重疊出檐,至角有翹起。更換一邊出檐就需164塊磚。
磚雕藝術品。
斗栱裝完后,磚雕就是關鍵了。在古建筑中,清代的磚雕、石雕、木雕是最好的。千佛塔上裝飾著盤龍、花卉、卷草、鳥獸、魚蟲、二龍戲珠等精美的磚雕藝術品。其中,二龍戲珠最大。由九塊青磚刻制而成。龍身長245厘米,高28厘米。雕刻這些工藝品是維修中的重中之重,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塔北面“康熙四十九年建”字樣,為了長久保存,我們采用了陰刻手法制作。古建筑中,有著“陰刻易留,陽刻易丟”的說法。
角梁套獸風鐸補配。
千佛塔角梁全部糟朽,只有梁尾被磚疊壓于塔內,從挖出的木材看為榆木制作。
套獸和風鐸已不存在。套獸依據老人們的回憶和古建筑習慣,燒制了104個吻。吻是玉皇大帝的第九個兒子,喜歡吃雷吞火。古建筑中,象征著廟宇守護神,用于防雷防火。在安裝吻的時候,我們要求“上出頭下縮頭”,這樣就可防止雨水淋在挑梁上。
挑梁都選用50年樹齡的榆木制成,并用桐油浸泡,以便延緩風雨和病蟲害的侵襲。新裝挑梁104根。分別為一至二層100厘米,三至五層90厘米,六層以上均為75厘米。
風鈴為鑄鐵制,高15厘米,直徑14厘米,連同風葉共40厘米。為了防止生銹,同樣用桐油刷過。
塔剎由剎座、剎桿、寶珠組合而成,均為燒制品,高度為280厘米。
塔基條石的加固。
2004年寶塔廣場改造時,人為地加高千佛塔周邊環(huán)境,使原來裸露的條石被埋于地下。雨水沿著側壁滲入塔基,使條石長期處于潮濕封閉狀態(tài),加速其分解粉化速度。加上使用花崗巖石鋪裝地面,造成了不透氣、不蒸發(fā),長期處于水浸狀況。
經過有關部門探測,決定對塔基周圍花崗巖石板全部拆除,降底高度,將塔身條石完全暴露。清除水泥底層,更換黃土,增加透氣性,鋪設33×33厘米的粘土青磚,從塔基開始外延3米。這樣避免了條石長期處于水蒸氣狀態(tài)和青磚粉化進程,把蒸氣、潮濕從粘土中揮發(fā)出來,減輕塔身“出氣筒”作用。雨后觀察塔身情況,塔周邊磚上雨水濕透,而塔身則沒有濕氣顯現,太陽出來后,能看到塔周磚面上的水蒸汽蒸發(fā)。這一措施從根本上解決了塔基條石和一層塔身風化脫落的大問題。
對塔底部條石縫隙較寬部位,采用同樣的黃砂石材充填,并施以白灰糯米漿加明礬溶液合成灌漿。具體做法:表面處理、剔糟、清理、填石、灌漿、襯扁鐵加固、封縫。
塔內地面修補,仰蓮補配。
塔內地面修補只做了小范圍的揭墁。即對塔內嚴重破碎的地面,用29×29厘米方磚鋪墁。鋪時要內高外低,防止雨水積存。
塔內的佛龕還在,佛像全無。我們對塔內每層仰蓮,均進行了補配。只這項就補196個。
對塔內樓梯做了防銹處理,樓板進行補縫。
防雷亮化,塔體測量。
我們對千佛塔進行“體檢”,測量了傾斜度和地基情況,完好如初。
長治市防雷中心重新安裝了避雷設備。選用新的防雷技術,塔頂增加了ESE提前放電避雷針,塔檐、獸頭、挑角都安裝了接閃器和側擊雷裝置。新增加接地網并延伸至塔周邊3~8米遠距離,引線增加南北方向各一根,運用新的技術手段有效地保護千佛塔。
2016年3月7日,經縣防雷中心測試,新裝避雷設施達到國家標準,國家允許值為小于10歐姆,而我們的實測為1.62至1.65歐姆。
經過近一年的緊張施工,千佛塔維修于2015年6月20日全部完工。
維修后的千佛塔,達到設計要求,無論近觀還是遠看,都沒有新修的痕跡。可以說,達到了“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古建筑維修原則。
2016年3月8日,長治市文物局組織有關專家和設計、監(jiān)理、施工、項目單位,對千佛塔進行逐項驗收,工程全部合格。
(作者工作單位:山西省武鄉(xiāng)縣文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