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教會大學與中國高等教育的幾個問題

        2017-01-28 04:32:58李天綱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7年6期
        關鍵詞:教會大學

        李天綱

        教會大學與中國高等教育的幾個問題

        李天綱*

        基督宗教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初創(chuàng)時期具有重要作用,其各教會、教派創(chuàng)辦的“教會大學”都一一成為近代知識學科的先驅。民國以后,中國大學中的民族主義取向占據(jù)上風,強調國族認同。由于西方民族國家奉行“政教分離”的原則,基督宗教的人道、博愛、合一等現(xiàn)代教義和普世信仰并不主張直接干預現(xiàn)實政治,故而通過“信仰自由”原則在社會、文化和教育領域起作用。但是當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中國基督教、天主教會正好處在政治上積極認同中國政府,在教義上努力適應中國文化的階段,因而傾向于中國,抵制日本。各教會大學內遷西南,為中國保存知識精英,其作用不亞于國立大學??箲?zhàn)強化了中華民族的國族認同,這一時期的教會大學已經(jīng)完全融合為抗戰(zhàn)事業(yè)的一部分。

        教會大學 中國高等教育 國家主義 民族主義

        一、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問題

        基督宗教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初創(chuàng)時期有重要作用,這個說法曾被打入地下。經(jīng)過30多年來中國教會大學的研究,這個結論已經(jīng)再次得到確認。我們說教會大學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創(chuàng)者,并非是說基督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來華之前中國就沒有“高等教育”,中國人的“大學”必有待于外國傳教士來建立。不是,“大學”之名就起于五經(jīng),中國原來就有悠久的教育傳統(tǒng)。“庠序”教學,起于三代?!睹献印る墓稀罚骸跋脑恍?,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卑礉h代經(jīng)學家對于周代制度的研究,“大學”設于周天子大殿明堂之內,處于“東序”位置上的學宮,即屬國內最高學府?!抖Y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薄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傲⒋髮W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

        問題在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向現(xiàn)代高等教育轉型的努力最終失敗了,近代高等教育雖然借用了古代“大學”之名來命名新型學府,但明清帝制的國子監(jiān)、翰林院和地方書院系統(tǒng)等高等教育機構都沒有延續(xù)下來。中國現(xiàn)代的高等教育機構,最后是撇開了帝制與儒生、士大夫學校的傳統(tǒng),全新建立的。當初也不是沒有地方士大夫出來創(chuàng)辦新式高等教育機構,恰恰就是清末“書院改大學”運動的失敗,儒家式樣的古代書院都被關在現(xiàn)代之門外面,而中國基督宗教各教會、教派創(chuàng)辦的“教會大學”一一成為近代知識學科的先驅。

        按一般教會大學研究者的估計,1882年美國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Calvin W. Mateer,1836—1908年)得到差會的批準,把山東登州文會館的英文名字改成“Tengchow College”,開設大學課程,這是中國第一所現(xiàn)代大學。此前,狄考文和許多傳教士、官宦士大夫一樣,都是改造書院建制,在中等教育的層面上開設英語、算術、四書、五經(jīng)等課程,發(fā)展新式教育。1888年,北京衛(wèi)理公會匯文書院開設大學課程;1889年,北京公理會潞河書院開設大學課程;1890年,上海圣公會圣約翰書院開設大學課程;1893年,杭州長老會育英義塾開設大學課程。情況很明確,就是在19世紀80年代以后,原來設想通過模仿中國書院制度,加入“西學”教學內容的教會學校,紛紛轉而直接引進歐美教材,率先另起爐灶,建立現(xiàn)代大學。由于“教會大學”和中國高等教育有這層淵源關系,他們的大學創(chuàng)建早于其他團體和個人,因此談中國近現(xiàn)代的高等教育,無論如何就離不開基督宗教。

        清末學制改革之前,中國社會并無“教會大學”稱呼,直到天津北洋公學(1895年)、上海南洋公學(1896年)等一批官辦高校,震旦學院(1903年)、復旦公學(1905年)等一批紳辦高校成型之后,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為了明確辦學主體,才逐漸有了“教會”“國立”“公立”“私立”大學的劃分。中國的“教會大學”代表著一股清新健康的辦學傾向,它們重視道德培育,不那么灌輸宗教教義;贊同振興中國主權,反對保守排外的民族主義;主張改革社會,甚至還同情社會主義,但以人道主義抵制各種激進學說。這樣溫和折中的教育,確實常常是華人公、私立學校缺乏的。20世紀30年代,不同基督教教派(Denominations)背景的教會大學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辦學主張,甚至還組織起統(tǒng)一的基金會,一體籌款,一體經(jīng)營,一體資助13所“教會大學”。

        中國基督教大學聯(lián)合董事會(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簡稱UB)1922年在紐約成立,從原來只為3個中國教會大學服務的籌款機構,發(fā)展到服務于13所新教教會大學的聯(lián)合基金會。參與的學校有:福州福建協(xié)和大學、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杭州之江大學、武昌華中大學、廣州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廣州嶺南大學、南京金陵大學、上海圣約翰大學、上海滬江大學、濟南齊魯大學、蘇州東吳大學、成都華西協(xié)和大學、北京燕京大學?!敖虝髮W”起源時大多有自己的宗派(Denomination)背景,聯(lián)合董事會的建立表明在華基督教各教派在高等教育領域建立起了一個更加廣泛的跨宗派(Cross Denomination)聯(lián)合機制。我們知道,中國基督教會第一個跨宗派的聯(lián)合教會“中華基督教會”(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不過是在1920年由長老會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建立的,而中國基督教大學聯(lián)合董事會的跨宗派合作要廣泛得多。

        除了基督教13所教會大學之外,天主教也有3所(其實4校)重要的“教會大學”:震旦學院(Aurora University,1903年)、天津工商學院(Institute des Hautes Etudes et Commerciales,1920年)、輔仁大學(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25年)、震旦女子文理學院(Aurora College for Woman,1937年)。天主教辦學雖然比基督教晚,數(shù)量和規(guī)模也都小很多,但是辦學特色非常鮮明。上海震旦大學、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并不能算是嚴格的“教會大學”。按資金來源來看,馬相伯捐助巨款創(chuàng)辦,法租界公董局投入稅收協(xié)辦,上海耶穌會負責教學和管理,應該看作中外合作辦學才對。在北方,輔仁大學由美國本篤會籌建,天津工商學院由中華耶穌會籌建,但是兩校的課程體系注重本土化,特別符合本土社會的需求。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以后,社會各界一下子都強調國家主權,教會學校的外人創(chuàng)辦、差會主導和外語教學色彩都被認為是嚴重的問題。1922年的“非基”運動,1924年的“收回教育權”主張,1928年的“大學立案”和“華人校長”要求,直到1953年“院系調整”中取消教會大學建制的做法,都傾向于把教會大學看作是“列強”機構。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民族主義并不總是公正的,北京、上海新一代的政治活動人物沒有參與過清末的“維新”運動,他們不認可林樂知、傅蘭雅、李提摩太、狄考文、丁韙良、福開森、司徒雷登等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近代高等教育機構,都是和清朝合作的,應該是中國維新事業(yè)的組成部分。另外,他們也忽視教會學校的資金來源,除了差會的創(chuàng)始之外,還有一大部分是華人家庭的學費、中國教友、官紳的捐助和地方政府的補貼。國家主義思想把“教會大學”看作是外國勢力學校,不承認它們從一開始已經(jīng)具有了的“中國大學”的性質。這是20世紀的一貫看法。

        秦風的數(shù)學不錯,就是語文差了點,特別是閱讀和作文最讓他頭疼了,而我剛好有能力幫助他。我先借了幾本作文書給秦風看,看完一個章節(jié),我就讓他說說里面所講的故事內容,有針對性地訓練他的敘述能力,也讓他大概明白,寫作文要寫些什么內容。他看得很認真,總結內容提要說得不錯,我很為他高興。

        清末的“教會大學”和中國人建立的公、私立大學一樣,都是為解決1905年“廢科舉”前后的教育危機而提出來的改革方案。教會學校的本性之一是“間接傳教”,可以據(jù)此認定它們仍然不免有自己的宗教主張。但是,教會學校確實也是為了解決中國問題,完善當?shù)厣鐣{華人財力,繼承華夏文化而設置的學校,這些本質特征又決定了教會學校天然地具有了“中華性”(Chineseness)。非??上У氖?,這一部分“中華性”被當事人忽略了,導致了中國人(包括很多反省自身的西方學者)在20世紀中對于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片面認識。歷史地看,沒有教會大學的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事業(yè)是很難想象的。舉例來說,燕京大學的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金陵大學的經(jīng)濟學、農(nóng)學,圣約翰大學的西方文學、法律學,滬江大學的商科和社會學,輔仁大學的人類學、教育學,東吳大學的英美法學、文學,震旦大學的大陸法學、醫(yī)學等,都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創(chuàng)始專業(yè)和頂尖學科,50年代調整到部屬大學之后,都是其中的領先學科。

        其實,1927年以后開始建立的國立(部屬、地方)教育體系,并不單單排斥“教會大學”。除了基督宗教之外,傳統(tǒng)宗教(佛教、道教、儒教)的教育功能也被限制在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外,1898年和20世紀20年代的“廟產(chǎn)興學”規(guī)定,使得信仰資源很難進入教育領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科學、民主”為特征的現(xiàn)代啟蒙主義,以“振興中華”為標志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教育政策不僅排斥“教會學校”,而且在世俗教育領域排斥任何具有宗教背景的私立學校。學術團體、民間善士創(chuàng)辦的“私立大學”也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制,限制私立大學,發(fā)展國立大學,這是國共兩黨主導中國教育政策以后的共同趨勢。

        有一個意思需要更明確地表達出來,即教會大學其實是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組成部分,教會大學就是中國的大學。教會大學的“中國性”(Chineseness)是很明顯的。就其創(chuàng)建之貢獻來說,教會大學發(fā)動最早;就其培養(yǎng)人才目的來說,教會大學迎合的是中國社會的需要;就其辦學經(jīng)費來源來說,教會大學的學費收入、捐款數(shù)額,以及房地產(chǎn)等資產(chǎn)經(jīng)營,大多來自中國本土。外國差會的捐助、師資在教會大學創(chuàng)辦時期起作用,但在成立之后持續(xù)的“本土化”,令外來資金、教師的重要性越來越降低。這些本土化特征,我們在馬相伯捐助震旦大學,以及華人士紳襄助格致、中西書院,江浙工商業(yè)者捐助圣約翰大學,以及上海中產(chǎn)階級子女用較高的學費支撐教會大學等的案例中看得很清楚。教會大學的“中國性”,在城市化、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進程比較順利的上海、江蘇、浙江等沿海、沿江地區(qū)的口岸城市非常明顯。把曾經(jīng)受到中國社會各階層認可的教會大學排斥為“帝國主義”,或指責為毒害國人的“殖民地教育”,是非常偏頗的。

        二、國家主義與教會大學的認同問題

        中國近代的高等教育,和中國人追求的“洋務”事業(yè)相關聯(lián)。這一關聯(lián)中的“現(xiàn)代化”“西方化”表達了渴求新知的知識論取向。同時,中國新型大學的建立,更加直接地與反省1895年“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提出“振興中華”的使命相關聯(lián),這一關聯(lián)導致了高等教育事業(yè)中的民族主義傾向。大學作為知識的傳承、生產(chǎn)和傳播機構,應該首先保證其知識論的價值取向,才稱得上是大學。然而事實上,中國大學中的民族主義取向一直占據(jù)上風,并作為管理思想貫徹在學校治理的內部運作中。中國的大學,更加強調國族屬性,在身份意義上較多是“Chinese University”,而較少是“University in China”。中華民國按現(xiàn)代“民族國家”中央權力制度建立之后,大學教育作為國家事業(yè),逐漸改變清末高等教育初創(chuàng)時期的多元(地方、中央、教會、紳商)主體結構,強調“國立”甚于“民辦”和“私立”,對帶有“洋務”色彩的教會大學實行嚴格的限制政策,因此“中國的大學”在社會屬性上越來越多地是“China’s University”,而較少是“Chinese University”。

        美國傳教士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西書院(后合并為東吳大學),1896年12月《萬國公報》發(fā)表他的文章《基督教有益中國說》。在反省清朝甲午戰(zhàn)敗的氣氛中,他提出基督教可以幫助清朝實行改革,“安見中國之不能振興乎?”并首次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以林樂知這樣的“中國通”,他甚至斥責華人傳教士助手宋耀如不懂中國文化,不會上海話。參加了多年的清朝“自強”運動,林樂知逐漸疏離了傳教使命,自然而然地站在一個未來中國的立場上,欲為中華利益作呼吁。他們這一批傳教士創(chuàng)辦教會大學,本來是認同中國進步事業(yè)的。從這樣的背景來看,教會大學本身具有的西方化、現(xiàn)代化取向,原本就可以和中國人的民族利益結合起來,兩者并不沖突。

        鴉片戰(zhàn)爭后重新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普遍主張造物主之下的人類一家,六合一體,是一種基督宗教的“普世主義”(universalism),教會大學作為普世主義的實踐,必然體現(xiàn)這樣的特征。傳教士和華人信徒,以及中外紳商在沿海口岸和內地大邑舉辦的教會大學并不是“圣經(jīng)學?!薄吧駥W院”。因為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有著巨大的知識需求,歐美傳教士在中國的教會大學母本,基本上是歐美19世紀世俗化大學的式樣。雖然齊魯、華中、燕京、圣約翰大學的神學系培養(yǎng)了不少教會人才,但大學整體的系科是世俗的。教會大學除了在道德、倫理課程和節(jié)慶、習俗及禮儀規(guī)范中帶有本教會、本教派的特征外,基本課程和當代歐美大學同步?,F(xiàn)代學術的目的是發(fā)展一種全球性的知識體系,這在知識論上也是一種普世主義。教會大學既有教會普世主義,又有現(xiàn)代知識論的普世主義,這兩種普世主義復合在中國的教會大學,是中國近代知識更新和高等教育體系重建的一大動力。

        采用“間接傳教”方法的歐美傳教士們,一直避免讓自己的普世主義價值觀開罪于清末民初脆弱的民族情感。早期如徐匯公學、格致書院、中西書院等中等教育機構,都還努力迎合科舉制,教授“四書五經(jīng)”,為官紳社會服務。這其實并不僅僅是一種策略,也是他們的長期想法,即通過所謂“孔子加耶穌”的做法,把以基督教代表的普世主義和以孔子為代表的民族情感結合起來,以示并不沖突。至于儒家(孔子)是不是只能是民族主義,基督教如何又能更好地呈現(xiàn)普世主義,則是還沒有認真考慮的問題。在當時,儒家(孔子)是一種“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基督教(耶穌)已經(jīng)表現(xiàn)為“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在教育領域確然如此?;阶诮虉F體能夠傳播全體類型的人類知識,而儒家只能在本民族的“四書五經(jīng)”內討論有限的知識。明末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把陸象山的“東海西海,心同理同”解釋為大公思想,清末王韜、馬相伯又把“六合之內”解釋為普世主義,這些都是發(fā)掘儒家普世價值的努力,但是這些初期言行并未得到儒生們的廣泛認同。

        清末民初呈現(xiàn)出來的“民族主義”,不僅表現(xiàn)為儒教、儒家和儒學形式的文化保守主義,還表現(xiàn)為政治領域內的中央集權主義。在清末,北京是要維護帝國舊體系的王朝中心主義;在民初,就是好幾個革命派別都以現(xiàn)代憲法制度重建國家主義。1902年清朝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中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欽定高等學堂章程》,決心拋棄科舉制,新建以“京師大學堂”為核心,各省會“高等學堂”為輔翼的新型高等教育體系。這一套系統(tǒng)對綱領、教法、規(guī)則、建制作了詳細設定,但對辦學主體并不設限制。也就是說,“壬寅學制”考慮的問題,只是帝國教育體系重建的問題,而對“私立大學”“地方大學”不斷創(chuàng)辦的事實并不在意。清政府學部晚至1907年才發(fā)布《外人設學無庸立案文》,提出“一國有一國之國民,即一國有一國之教育”,“除已設各學堂暫聽設立,無庸立案外,嗣后如有外國人呈請在內地開設學堂者,亦無庸立案”。“壬寅學制”是國子監(jiān)、各省書院、各府縣學帝國學制體系的“維新”版。這個體系并沒有排斥通商口岸地區(qū)蓬勃涌現(xiàn)的新式“私學”,對于已有的“教會大學”地位也沒有做出嚴格限制。相反,京師大學堂和各省高等學堂擬行“西學教習暫聘歐美人員”,準備接納包括傳教士在內的外籍教師。清末政治想要“維新”的“帝國”高等教育體系具有民族國家的訴求,但卻是一種開放的民族主義,這個和清朝在教育、文化、外交,甚至政治領域內使用的“客卿”制度有關。

        1905年“廢科舉”之后,憲政推行,民權伸張,地方官紳和教會在高等教育領域共同出力,出現(xiàn)了活躍辦學的多樣性。以上海為例,既有南洋公學(1896年)這樣的交通部辦大學,也有教會背景的震旦學院(1903年)、圣約翰大學(1905年)、滬江大學(1909年)、東吳大學法學院(1915年),還有地方政府和士紳們籌款公立的學校如復旦公學(1905年)、中國公學(1906年),甚至有德國僑民與上海地方商人合辦的同濟德文醫(yī)學堂(1907年)。這一時期的辦學主體除了少數(shù)幾個是中央機構設立的之外,大部分是地方公立、士紳私立和教會私立的學校。清末民初是一個多元競爭、自由辦學的黃金時代,就辦學主體而言,和同時期美國高等教育領域內出現(xiàn)的多元化格局(教會私立、個人私立、州縣公立)很是相似。日后中國一些最好的大學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的,這一點和美國高等教育也一致。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后,蘇維埃式的黨權模式取代了憲政體制下的分權探索。教育部出臺了很多集權規(guī)定,許多做法遠遠超出了“民族主義”,表現(xiàn)出中央裁斷式樣的“國家主義”。國民黨決定把高等教育作為國家體制的一部分,教育部不再是一個規(guī)劃、協(xié)調機構,而是成為一個強勢的執(zhí)行機構,直接參與辦學。從1928年一度施行的“中央大學區(qū)”體系來看,主持者蔡元培等人固然是要實踐一種統(tǒng)籌性的制度,但政府卻是借此在文教領域建立中央集權。“仿效法國制度,以大學區(qū)為教育行政之單元”,即以各省府的國立大學為最高機構,如江蘇大學、浙江大學,統(tǒng)領全省所有高、中、初等教育事務。按1927年6月4日《教育行政委員會呈》,“鑒于吾國年來教育之紛亂,與一般教育之不振,其原因固屬多端,而行政制度之不良實有以助成之”,包含著整頓地方、私立、教會學校,迅速建立中央集權大學體系的主張?!按髮W區(qū)制”于1928年推行,因為遇到北京大學和北方各省的抵制于次年撤銷。但是,集權措施一直推行。1929年統(tǒng)一“審定教科書”;1931年統(tǒng)一學校節(jié)假日,全國各學校都要將“忠孝仁義,信義和平”8字制匾懸掛,推行“三民主義教育”“黨義教育”等。

        針對“外國人在華辦學”和“教會大學”問題,教育部提出的方案是“收回教育權”,對教會大學進行“注冊”。清末官員中雖然有反對“洋教”“洋務”的傾向,但是權力機構卻并未把教會學校作為“外人事業(yè)”來加以限制。中華民國建立后,國家主體日漸突出,教育部借用國家機器,在教育事業(yè)中貫徹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大學的“認同”問題才日益突出起來。教會大學一般都采用英、美、法、德近代民族國家的“政教分離”和“信仰自由”的原則,避免做信仰和國族意識的灌輸,這在義和團事件以后尤其如此。但是外國教員、原版教材和英、法文教學,以及國外基金捐助的做法,都使得它們仍然被涂上了“洋教”和殖民色彩。教會大學難以見容于中國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這是20世紀20年代教會教育事業(yè)在中華民國強調國家認同的關鍵時刻,忽然遇到的大麻煩。

        雖然,教會舉辦一般教育的目的是要“間接傳教”,內在的動因中確實具有宗教性(Religiosity);但是,興辦教會大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參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通過世俗知識幫助社會建設,并取得其影響,這在本質上天然地具有了中國性(Chinesness)。這兩個特點在清末已經(jīng)明確,因此并不存在教會大學暗中制造某種“宗主國”認同的做法。對于教會大學進行殖民主義的批判,顯然是套用了列寧主義殖民地理論,并不切合中國實際。1921年英美差會邀請“巴頓調查團”,考察中國教會教育,曾提出在華基督教教育的基本原則。倒是他們建議“按照(中國)政府的政策行動”“必須滿足中國社會的需要”,即“更有效率,更基督化,更中國化”。這是一個積極的政策表述,從教會學校的自身來看,即使為了辦好學校(“有效率”),擴大宗教影響力(“基督化”),也需要更加深入本地社會(“中國化”)。

        面對中國政府的“國家主義”法令和中國社會的“民族主義”思潮,教會大學在二三十年中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在19世紀20年代順從“收回教育權”要求,完成向政府的“注冊”和“登記”;二是在30年代拒絕與日本侵略軍合作,各教會大學內遷西南,為中華民國保存知識精英。我們看到,當北洋政府在1925年12月發(fā)布《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請求認可辦法》后,各教會學校都迅速向當?shù)亟逃龔d注冊登記,把辦學性質名稱改為“私立”,任命華人校長,設立華人董事占多數(shù)的董事會,減少宗教必修課程,明確宣布不以傳教為目的。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收回教育權”主張在1925年“五卅”運動中達到高潮,而“巴頓調查團”在1921年已經(jīng)提出要使教會學?!爸袊?。所以,我們應該把教會大學的“中國化”辦學,看作是他們接受中國人的國族認同,是教會大學順應中國“民族主義”思潮的主動調整,不完全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被動行為。

        如果說“注冊”“登記”還有聽命于政府的因素,那抗戰(zhàn)爆發(fā)后的“西遷”壯舉,則無疑表明教會大學毫不猶豫地認同了中華民族,完全是自覺行為??箲?zhàn)期間,除了原就地處西南的華西協(xié)和大學之外,所有基督教背景的教會大學都顛沛流離,不做“漢奸學?!?,遷址辦學。1937年“八一三”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圣約翰、滬江、東吳、之江等4校遷到上海公共租界,租用南京路大陸商場聯(lián)合辦學。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嶺南撤到香港,華南女子文理到南屏,福州協(xié)和到邵武,湘雅到貴陽,華中到大理。4所重要教會大學燕京、齊魯、金陵、金女大遷到四川成都華西壩,與原來的華西協(xié)和大學一起,合為“Big Five”,是西南大后方最強有力的辦學重鎮(zhèn),其規(guī)模和辦學質量絕不亞于位于昆明的西南聯(lián)大和位于重慶的中央(沙坪壩)、復旦(北碚)、同濟(李莊)。壯觀的“西遷”景象,表明教會大學的辦學當局完全明確了自己的身份認同,即不但是“在中國的大學”(Universities in China),而且是“中國人的大學”(Chinese Universities)。

        三、宗教教育的普世性和民族性

        西方基督宗教融合19世紀的人道主義精神,在全球傳播普世信仰。歐美各大教會都試圖建立各自的“全球教會”,打破民族、國家和文化的邊界,建立人類共同體。如美國芝加哥著名傳教士穆迪(Dwight Moody)所說的“一代人之間的基督化”,是要用傳播《圣經(jīng)》福音的方法,在人間建立一個基督王國,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貧困、分裂和戰(zhàn)爭?;阶诮讨械娜说乐髁x,和20世紀各國奉行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在教義或意識形態(tài)上是不同的,甚至是沖突的。同時,由于民族國家奉行“政教分離”的原則,基督宗教的人道、博愛、合一等現(xiàn)代教義并不能直接干預到現(xiàn)實政治中的弊端,只能在尊重世俗權力的前提下,通過“信仰自由”的原則,在社會、文化和教育領域起作用。這就是基督宗教的高等教育事業(yè)需要面對的現(xiàn)實,這種情況在歐洲、美國,或者中國、日本、朝鮮都是差不多的。具體來講,當20世紀歐洲和東亞爆發(fā)多次“大戰(zhàn)”“內戰(zhàn)”的毀滅時刻,懷有普世價值的基督宗教并不能制止人類之間的殘殺,露出了十足的尷尬。

        20世紀的“世俗化”國家治理原則從18、19世紀的“理性化”而來,在政治生活領域排拒宗教影響有其合理性。從20世紀開始,基督宗教各教會之間的信仰差異不再引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歷次大戰(zhàn)是世俗沖突導致的。相反,基督宗教開始以神學上的普世性,來預防和阻止族群間的暴力?!懊褡鍑摇保╪ation-state)導致的民族主義引起了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不能消弭之后就爆發(fā)為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當法、德、俄、英、美等國家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交戰(zhàn)狀態(tài)時,各國教會處于尷尬地位。教會是站在人道主義、非暴力和反戰(zhàn)的道義原則一邊,還是與各自的民族國家一邊,參與戰(zhàn)爭,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選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的基督宗教也面臨同樣的難題。

        中國教會大學的國族認同問題,在“民族國家”之間的大規(guī)模沖突中變得嚴峻,同時也更加簡單。1907年“百年傳教大會”之后,中國基督教會決定加快“本土化”進程;1921年“巴頓調查團”之后,中國教會大學更是主動采取“中國化”措施。所以,當1937年的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中國基督教、天主教會正好都處于在政治上積極認同中國政府,在教義上努力適應中國文化的階段,因而非常自然地傾向于中國,抵制日本。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情況,在1937年、1941年的戰(zhàn)爭關節(jié)點上教會大學都不惜犧牲,毅然地追隨南京國民政府,帶著教授和學生、教學設備、圖書資料、檔案文件,西遷大西南??箲?zhàn)強化了中華民族的國族認同,這一時期的教會大學已經(jīng)完全融合為抗戰(zhàn)事業(yè)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本的各類宗教團體迫于國內軍國主義的壓力,大多站到了本國軍隊一邊。日本佛教凈土宗的東、西本愿寺隨軍而行,有的僧界領袖還以戰(zhàn)爭言論動員人民,發(fā)表了有違本教教義的非和平主張。日本天主教會也屈服于文部省和軍部的命令,改變規(guī)定,參拜靖國神社。雖然不能就此批評說這些宗教團體成為了戰(zhàn)爭機器的一部分,但戰(zhàn)前主張普世信仰的宗教團體紛紛擁戴政府與別國作戰(zhàn)確實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在中國,各大宗教倒向民族國家的情況也很明顯。天主教于斌總主教、佛教太虛法師和章嘉六世法師從南京,到武漢,到重慶,協(xié)助國民政府動員抗戰(zhàn)。中國的宗教團體與中華民族“共患難”,有充分的正義感和被壓迫感做支撐,他們參與“抗戰(zhàn)”的道德障礙要小得多。相反,日本宗教不得已向文部省妥協(xié),承受的道德壓力更大些。但是,中、日兩國的宗教團體面臨的困境是同樣的,即一貫信仰“和平”“慈悲”“非暴力”和“不殺生”的宗教團體非但不能制止人類之間的殺戮,還要被迫投身其中。這是戰(zhàn)時中、日包括教會大學在內所有宗教團體的一次更加深刻的“認同危機”。

        我們發(fā)現(xià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嚴峻局勢的考驗之下,東亞中、日、韓各國的不同宗教都在不同程度上回到了各自的國族認同,附和本國政府的戰(zhàn)爭政策。日本本土傳統(tǒng)的宗教如神道教、佛教、道教、儒教莫不如此,新傳入的“洋教”天主教、基督教也在巨大壓力下改變教義,迎合局勢的變化。中國的宗教也是如此,追隨政府、企事業(yè)單位和學生的“西遷”,表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利益訴求,從普世主義退化為民族主義。偶爾一個例外是以圓瑛為代表的上海佛教總會,他們堅持“不殺生”教義,拒絕國民政府強迫十幾萬年輕僧人還俗參軍的命令。他們本著“大慈大悲”的教義,組織僧人救護大隊,提供戰(zhàn)場服務,醫(yī)療傷者,收埋尸體,日軍、偽軍的尸體也一并處理。世界各大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儒教,大多具有一種普世主義的價值認同,而政府則代表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身份認同。宗教都有“圣”與“俗”兩面,宗教身份和國民身份如何兼顧?作為宗教組織在不能制止戰(zhàn)爭的情況下,如何繼續(xù)維護人道主義、人性論的普世價值,堅持仁義、博愛精神?這些問題,是上一次中日戰(zhàn)爭留給東亞人民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通過東亞地區(qū)中、日、韓基督教高等教育機構和體系的建立、發(fā)展和不同結局的研究,觀察教會大學的國族認同困境,對于宗教史、近代史和全球史的研究都有極大的意義。有一批研究教會大學歷史的日本學者,率先反省高等教育如何堅持國際主義,抵制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控制的意識形態(tài)。渡邊祐子教授研究基督教明治學院及其第二任校長井深梶之助如何抵制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對這所學校的滲透和介入,堅持國際主義的辦學方針和教學理念。留日學者朱虹教授研究日本同志社大學如何從一個明治時期具有強烈基督教“西化”價值觀念的啟蒙式的學校,被納入戰(zhàn)時教育體系,成為國家主義機器的附庸。華裔學者徐亦猛教授則對日本和中國戰(zhàn)時高等教育作了比較,指出日本和中國的教會大學都在戰(zhàn)時加入了本國政府的動員體系,為國家利益服務。具體的比較還有待深入,我們或者可以先得出一個結論,即由于民族間爆發(fā)了全面戰(zhàn)爭,東亞國家的普世宗教暫時都擱置了他們的普世性,回到了民族性。這個現(xiàn)象,值得深思。

        民族上的國民身份和信仰上的基督徒身份,這兩種認同如何統(tǒng)一和協(xié)調?平時如何處理?戰(zhàn)爭中又如何保持?中、日、韓100多年的教會大學可以為這些問題提供很多經(jīng)驗和教訓,需要好好地研討。從中國的同光變法、日本的明治維新,到全球性的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基督宗教的教會大學從無到有,從絢爛到平淡,到消失,是一段精彩無比的思想史。教育的本質是崇高人類精神培育的傳承,基督宗教比其他宗教做得更好的一點,就是其能夠用現(xiàn)代大學的方式來從事。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徐寶謙牧師教授組織“唯愛社”、創(chuàng)建燕大基督徒團契,主編《真理與生命》,主張唯愛主義、國際主義、基督教文藝,是一個立足中華教會,兼愛全人類的普世主義者。這是一位懂得宗教和教育的牧師,他在自己的英文著作《新儒家思想中的倫理現(xiàn)實主義》(1933年)中說:“相信宇宙中有一個秩序,相信這個秩序是倫理的……既仁慈,又真誠?!边@句話是當年燕京教會大學的教育理念,作為一個開放、包容和多元形態(tài)的普世主義理想,這句話也應該為所有的大學來分享。這就是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不存在“教會大學”,卻還要研究它的意義所在。

        *李天綱,男,1957年生,上海市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宗教學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國宗教史。本文為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工作坊論文集《近代東亞國際視域下的基督教教育與文化認同》(2016年)的“前言”部分。

        沈潔

        猜你喜歡
        教會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9
        橋下那位流浪漢教會了我什么?
        日韩在线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亚欧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精品aaaaaa片| 亚洲成a v人片在线观看| 另类专区欧美在线亚洲免费| 最新国产主播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中文字幕| 久久久g0g0午夜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网站|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更新| 国产三级久久精品三级91|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99| 日本久久一级二级三级|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久久性色av| 男同gay毛片免费可播放| 亚洲专区路线一路线二天美| 国产午夜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粉嫩av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女人又爽又紧又丰满| 大伊香蕉精品视频一区| 人妻少妇精品视中文字幕免费| 大地资源中文第3页|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 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在线|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一区| 亚洲三级香港三级久久| 丝袜美腿诱惑区在线播放| 美女高潮黄又色高清视频免费| y111111少妇影院无码| 亚洲av免费高清不卡| 美女视频黄是免费| 人妻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91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天天弄天天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