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良
(南京博物院 江蘇南京 210016)
從社會教育到社會服務
——南京博物院提升公共服務的實踐與啟示
龔良
(南京博物院 江蘇南京 210016)
當前中國博物館正處于事業(yè)快速發(fā)展時期,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力量。博物館的教育服務既關系到公眾文化權益的實現(xiàn),也是博物館影響力的重要內容,是博物館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南京博物院率先轉變觀念,將“社會教育部”更名為“社會服務部”,在“一院六館”的格局下結合公眾需求,重視展覽配置,強化個性特色,確定分眾自愿的教育定位,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服務,寓教育于服務之中,服務范圍延伸到院外,努力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
博物館 公共文化服務 社會教育 社會服務 分眾自愿 南京博物院
21世紀以來,中國博物館的數量和效能有了顯著增長:2005年全國擁有主管部門認定的博物館2300家,2015年底為4692家,10年間以平均每年200余家的速度遞增,總數翻了一番。如果考慮還有部分博物館通過新建和改擴建增加了館舍的面積和容量,那么全國博物館系統(tǒng)服務公眾的能力、效益的增長已經遠超數量的增幅。但同時,博物館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也遭遇了瓶頸——如何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博物館更受公眾喜愛。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真正理解博物館的服務宗旨和社會職能。2016年10月30-31日復旦大學召開的“新目標、新愿景:增強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國際高端研討會”,契合了當前中國博物館事業(yè)轉型發(fā)展的需要:中國博物館在數量飛速增長的同時,服務社會和公眾的能力也能隨之提高——這是今后一個階段的新目標和新愿景。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新博物館學運動以來,博物館理論與實踐都隨之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博物館的重心由“物”向“人”轉變。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ICOM,以下簡稱“國際博協(xié)”)修改博物館定義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明確了博物館是為社會、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公眾服務的機構,其收藏、展示的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去和今天,其服務對象由“物”轉向了“人”,這使得博物館的多樣性目標有可能得以實現(xiàn),服務社會公眾也增加了新的內容和方法,博物館與觀眾的關系、博物館傳播的方式等越來越成為學界和業(yè)界關注和探討的話題。博物館與觀眾不再是以前的主體與客體、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博物館的傳播方式也逐漸由原來單向的、博物館自行決定傳播主題和內容,轉而成為博物館與觀眾雙向互動,且越來越關注觀眾的需求、重視觀眾的體驗。因此,現(xiàn)代博物館的教育應該是建立在服務基礎之上的教育,是寓于服務之中的教育。從教育到服務,是博物館發(fā)展到現(xiàn)階段,社會和公眾向我們提出的明確要求。
國際博協(xié)定義中的博物館教育,其目的在于傳播知識、價值、文化,以此激發(fā)公眾積極正面的價值觀、道德感和創(chuàng)造力,培育公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探索精神。博物館的教育定位應該是通過“物”的展覽展示,為人們提供多種多樣的體驗服務,從而使公眾對博物館和展品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將觀眾體驗置于最高位置是博物館教育的本質”[1]。因而,博物館教育項目的基本理念是在公眾和博物館之間建立起一種互動關系,為公眾提供豐富多樣的體驗教育和貼心服務,使博物館成為建立在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基礎之上的、令公眾向往的“歷史教育場所、知識學習場所、藝術享受場所、娛樂休閑場所和素質培養(yǎng)場所”[2]。最近我將南京博物院的定位由“娛樂休閑場所”修改為“文化休閑場所”,以突出強調博物館的文化服務屬性。因此,服務公眾是博物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職能。
所有這些理念的轉變與功能的轉換,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或反作用于博物館的機構設置,或者都需要借助于機構設置的調整來實現(xiàn)。長期以來,我國博物館沿用蘇聯(lián)博物館的做法,設置講解科、群工部(群眾工作部)、社會教育部履行對社會公眾的教育職能,這類機構有的是獨立部門,有的則掛靠在陳列部或辦公室。顧名思義,它的職能是從事“接待講解”、“社會教育”,即對社會公眾進行“教育”,這樣的名稱規(guī)定下的部門職責,很容易淡化或忽略現(xiàn)階段社會、社會發(fā)展及社會公眾對博物館提出的“服務”要求,也不能很好地順應博物館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職能的履行。2009年南京博物院率先將“社會教育部”更名為“社會服務部”,便是基于博物館更好地順應發(fā)展規(guī)律,更好地為社會、社會發(fā)展、社會公眾服務的理念;同時也更加強調博物館教育的“自愿性”和博物館服務的“全面性”,強調博物館將自身特色與公眾需求相結合。更名后的南京博物院“社會服務部”是集教育、導覽、公眾活動、公眾服務于一體的機構,以“服務公眾、奉獻社會”為宗旨,承擔著向社會公眾宣傳普及博物館文化,提供文化教育服務等職能,負責南京博物院的社會教育和社會服務活動;部門的職責、任務主要有參與展覽策劃、開放服務、講解接待、重大活動禮儀、社會教育活動、志愿者管理、“南博之友”管理,以及與公眾服務相關的項目的調查、研究、規(guī)劃和組織實施等。
下文我將以南京博物院為例,以滿足公眾最基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新的愿景,討論博物館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思考與實踐。
我個人將博物館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定義為三個部分:一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原創(chuàng)展覽,二是具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服務項目,三是具有文化創(chuàng)意的衍生商品,它們都是為滿足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服務公眾的手段、載體。其中,原創(chuàng)展覽是公眾喜愛的文化產品,具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服務項目是博物館獨特的教育服務,有文化創(chuàng)意的衍生商品是狹義的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
博物館服務公眾,首先是辦好展覽,展覽同時也是博物館最重要的教育服務項目,是博物館服務社會和公眾的基本內容。“展覽之和”決定了一個博物館的個性特色,也是博物館是否受觀眾喜愛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博物館界普遍認為只要推出高質量的長期展覽(基本陳列),就能保證博物館社會職能的實現(xiàn),就能完成博物館公眾教育的主要任務。因此,博物館領域便出現(xiàn)了開館時熱熱鬧鬧,但很快就變得冷冷清清的現(xiàn)象。有些博物館的展覽展示似乎學術水平很高,但觀眾卻不理解、看不懂,或認為不好看。尤其是對于青少年和兒童來說,眾多文字敘述為主的、靜態(tài)的、色彩單一的展覽很難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對上述現(xiàn)象加以分析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立足于博物館是單純的“教育”機構、單純履行博物館教育職能的結果。而在博物館教育服務的理念下,我們首先要認識到博物館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雖然博物館也需要老師帶領學生參觀、分享,但這不是讓老師“管理”著學生在博物館內參觀、上課、做作業(yè)、寫感想;其次要了解到博物館教育也不同于圖書館、文化館等其他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的“教育”,博物館觀眾可以自由地選擇參觀路徑,在物品之間自主地建立聯(lián)系。“博物館培養(yǎng)了人們的觀察能力,沒有特定目的的參觀者甚至可以進行自主的發(fā)現(xiàn),并在說明牌的引導下形成自己的想法”,博物館是“孕育活躍思想的溫床”[3]。博物館教育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4]。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博物館中的“教育”一定是公眾自愿接受的,是潛移默化的,而非學校教育中的強制性質。寓教育于服務之中,是博物館教育的重要特征。
南京博物院從“社會教育”到“社會服務”的轉變,不只是機構名稱的改變,重要的是突出了現(xiàn)階段博物館教育的特征,并努力運用多種形式提升博物館服務公眾的能力,為公眾傳播傳統(tǒng)文化、地域文明和生活藝術,在傳播過程中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務。寓教育于服務之中的博物館教育服務,極大地提升了博物館受觀眾喜愛的程度,提升了博物館服務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公眾的質量效能,而這又關系到博物館能否被社會和同行所接受、為公眾所喜愛。
為了更好地服務公眾,南京博物院又在社會服務部的基礎上建立了跨部門的協(xié)調機構“開放管理中心”。這是個虛設機構,由社會服務部、后勤物業(yè)部、文創(chuàng)產業(yè)部、安全保衛(wèi)部、典藏部等部門組成,由分管副院長兼任主任、負責協(xié)調,社會服務部主任兼任常務副主任、負責日常管理。社會服務部主導協(xié)調開放管理中心,預先約定好規(guī)則,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在日常管理中,適應時代的創(chuàng)新總是有益和有效的,如“開放管理中心微信群”的建立,一旦有人在微信群里提出問題,有關負責人或責任人就會很快地回應:某處的燈壞了,電工馬上會更換;某處人流太大,保衛(wèi)部馬上會控制參觀線路,分流觀眾……全體干部職工秉承的原則是,在從觀眾進館到結束參觀的全過程中,博物館必須全方位地去關心和照顧觀眾,讓他們充分體驗到博物館的優(yōu)質服務。
根據藏品類別特別豐富的特點,南京博物院致力于將“綜合性博物館”的效能最大化,定位為綜合性最強的博物館,即在有限的空間內,設置了“一院六館六所”,六個館有六個研究所支撐,從而更好地為社會和公眾服務。南京博物院在原有的歷史館、藝術館的基礎上,增加了特展館、數字館、民國館和非遺館。歷史館主要展示江蘇古代文明;特展館有九個展廳,主要舉辦故宮文物特展和文化交流展;藝術館按照藝術品的分類展示院藏文物以及舉辦專題展覽,包括名人專館;非遺館以動態(tài)方式展示江蘇非遺項目的過程、空間和人,由江蘇非遺展廳、小劇場、老茶館、民俗藝苑等四部分組成;民國館是根據民國時期南京人的日常生活,活態(tài)情景式恢復了一個有三十多個店面、反映民國時期南京風貌特色的普通街區(qū),以及一個用于舉辦與民國有關的臨展的相關客棧;數字館則是以網絡參觀和現(xiàn)場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讓觀眾體驗以江蘇為例的中華文明,展覽是名為“生命因你而永生”?!耙辉毫^”的展覽,是南京博物院服務公眾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們倡導博物館的服務,要在強化建筑特色、強化展覽特色、強化服務特色的基礎上,讓前來參觀的公眾充分感受到博物館全方位的服務。
在“一院六館”的格局下,南京博物院充分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社會教育、社會服務工作獲得了公眾的滿意和認可。
1.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強化博物館特色和展覽特色
南京博物院在“一院六館”的格局下開展社會教育、社會服務工作,是基于其有別于其他博物館并與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錯位發(fā)展的綜合性博物館的正確定位。博物館個性化的服務特色首先來源于內外建筑空間的個性化與藝術感,以及主要由不同的展覽組成的博物館的展覽特色,而展覽的特色又與藏品的特色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性。南京博物院藏品的數量豐富、種類齊全之優(yōu)勢,是其他博物館所不具備的,我們不僅有原清宮瓷器、西南地區(qū)民族文物、殷墟考古出土實物、江蘇地區(qū)的考古出土文物,有通過民族民俗學調查征集來的非遺藏品,有明清“金陵八家”、“吳門畫派”、“揚州八怪”以及現(xiàn)代著名畫家傅抱石和陳之佛的作品,還珍藏有25萬余冊中外專業(yè)圖書。在此基礎上,我們努力使展覽越來越富有特色,并輔以各種展示活動,如配合“芳菲流年——中國百年旗袍展”而組織的“時裝秀”活動。同時我們力求使展覽展示環(huán)境更加優(yōu)美,將室外展品的擺放與院落景觀相映襯,用文化景觀的價值和效果來決定展品的展示位置。如“呼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形塑”展,在藝術館東側草坪上展示了一組名為“七賢人”的七座雕塑,暗喻著江蘇六朝時期“竹林七賢”之風采;在特展館和藝術館的空間中用一塊石頭和一塊鋼板制作了一把琴,使休閑空間更蘊含文化藝術氣息……近年來我們又開始注重展示空間的營造,包括展廳空間、室內空間、公共空間和室外空間,讓展覽展示空間更加豐富,比如“呼吸”展的創(chuàng)意在于彌補建筑空間的不足而將其延伸:在線路相對較長或空間相對較窄的場所陳列展品,讓觀眾駐足、觀看、呼吸,無形中既彌補了博物館建筑空間的不足,也使建筑的外部空間成為博物館的展覽空間。在這樣的格局下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無疑能獲得更好的社會效果。
2.重視展覽配置,實行分眾自愿的教育定位
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如果有某一類觀眾抱怨說在博物館看不到想看的展覽,就說明博物館的展覽配置有缺環(huán),就需要增加相應的類別。南京博物院實行分眾自愿的教育定位:“南都繁會·蘇韻流芳”展作為基本陳列,凝聚的是中華傳統(tǒng)與江蘇文明,傳遞的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特展和臨展則更強調文明、傳統(tǒng)和藝術的結合,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展演江蘇精彩的非遺。2015年南京博物院舉辦了30個臨展,廣受好評。近幾年參觀人數逐年增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展覽的類別、質量和水平相對于以前有較大提升。我們不僅展出可移動文物,體現(xiàn)出文物與文物、文物與人、文物與社會的相互關系,還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同時我們也在討論如何借助于傳統(tǒng)的模型、視頻以及“互聯(lián)網+”的思維,更好地展示不可移動文物。因為作為收藏、展示反映人類發(fā)展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的博物館,當然既要展示可移動文物,也要展示不可移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應該展示傳統(tǒng)藝術和當代藝術。最近幾年我們還在探索舉辦傳統(tǒng)文化當代化的系列主題展,將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蘊含在當代文化中進行展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演繹。事實上展覽與展品本身不是正相關的關系,普通展品也能辦出優(yōu)秀的、令公眾喜歡的展覽。比如“溫·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用組合的展品講述了女性的一生。觀眾評論說:展品很普通,但普通的展品做出了好看的展覽。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陳列”和“展覽”的關系問題:“陳列”只是“展示”,而“展覽”包括了“展”——“展示”和“覽”——“觀看”。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服務對象是“人”而不是“物”,我們要做好闡釋,讓觀眾自主地發(fā)現(xiàn)展品背后的故事。
我們還充分認識到公眾的廣泛性、多元性以及博物館觀眾的可變性,盡可能為所有社會公眾提供服務項目,力求最大化地符合公眾與博物館的共同利益,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因此南京博物院在服務方式與服務對象方面力求做到對公眾實行“分眾式”教育,讓每個年齡段的觀眾都能夠找到自己喜愛的展覽,享受到適合自己的服務。如“南都繁會·蘇韻流芳”展立足于前期的觀眾調查與分析,針對觀眾的類別和特性實施分眾教育項目,主要按年齡層次、知識結構、參觀目的等方面劃分出青少年、成年人、殘障人士、專家等群體,策劃、實施了不同層次的展覽和配套社教活動。如為少年兒童提供有趣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玩中學;為高年級同學舉辦以古代藝術為主題的系列知識講座;為成年觀眾和專業(yè)人士開辦專題講座、提供專題導覽,并邀請他們與策展人員互動討論;為殘障人士專設了博愛館,組織專場輪椅觀展服務等……這些工作深化了觀眾的參觀體驗和學習過程,同時社會服務部還走進社區(qū)和校園,積極拓展教育活動。
南京博物院的活動都是基于公眾自愿參加的原則和寓教育于服務之中的理念。我們從不借助學?;虿筷牭娜肆Α疤畛洹辈┪镳^的講座、開幕式等活動,因為這會改變博物館教育服務的性質,將自愿性改變成強制性。從展覽到活動,從走出博物館到走進學校、軍營,從博物館內的每一處場館到每一項服務,甚至廁紙、飲水機、休息坐椅等細節(jié)服務,我們都為觀眾考慮周全……這樣的博物館才是公眾愿意來和喜歡來的地方。
3.拓寬服務形式,充分滿足公眾需求
公眾既是博物館的服務對象,也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基礎。近年來,南京博物院全面強化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主動將本院特色與公眾需求相結合,組織滿足公眾當前和發(fā)展需求的社會服務活動與延伸服務,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素養(yǎng)的觀眾群體,精心策劃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各種活動。對于進入博物館的觀眾,南京博物院擴大了服務的內容和范圍,在原有的陳列展覽、教育和科研服務的基礎上,逐漸增加了滿足觀眾休閑和文化消費需求的服務,服務范圍也擴展到了院外。
(1)配合展覽的社會服務
提升為公眾服務的能力,要從提升社教活動與展覽相配套的理念開始,這在現(xiàn)階段的我國博物館界尤顯重要和必要。有學者研究指出,展覽團隊中社會教育人員的缺位或不能及時到位,是導致我國博物館展覽吸引力不夠、學習性不強的根本原因[5]。南京博物院社會服務部從展覽一開始就參加到策展小組中的教育小組中去,負責公眾服務的工作(主要是策劃社會教育活動)、觀眾調查研究和展覽評量等工作,同時展開展覽整體信息、教育互動廳策劃、展品的微信文字與圖片導覽、語音導覽等工作,這些活動都會通過新媒體實時向社會大眾傳播,第一時間公布服務和活動資訊,及時了解公眾關注和喜愛的主題和話題,構筑公眾與博物館之間的橋梁。布展期間,社會服務部還要完成教育互動廳的布展、微信及導覽上線、策展人與教育人員的互動以及教育活動計劃的實施等;展覽過程中,則要開放互動廳、按計劃開展教育活動等。南京博物院每個展覽都有相應場次的公眾講座、專題展覽和教育推廣活動,如2014年南京青奧會期間結合“博·戲——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展”推出了射箭、投壺、滾鐵環(huán)、鞭陀螺等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比賽,讓公眾在游戲中感受中國體育文化;同時,配合有關展覽,編制觀眾調查問卷,在院內展開觀眾調查、分析工作,為提升展覽質量、服務質量等提供數據和依據。
(2)重視、關愛特殊群體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博物館具有公共性,而公平性是公共性的客觀要求。博物館公平體現(xiàn)著社會公平。“《國際博協(xié)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中明確要求:‘管理機構應保證博物館及其藏品定期的和合理開放時間中向所有人開放,特別要關注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人們。’”[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草案)》也規(guī)定了要“保障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對象”。在博物館界,盲人往往是容易被忽略但恰恰又是應該特別受關注的群體。南京博物院為盲人設計了“博愛館”展廳,為盲人配備了專用車,盲人可以坐在車上觀展,在展品前停車,聽語音解讀,觸摸并感知展品;為兒童建造了多間體驗室,策劃并組織了“中學生文博夏令營”、“和媽媽一起看展覽”、“我們的節(jié)日”、“小學生博物館人文歷史課程”等免費專題活動;“文物庫房開放日”活動則是在某個時間點邀請觀眾進入庫房參觀。同時,我們也致力于讓更多活動走進社區(qū)、學校和軍營,為更多公眾提供更多服務。
(3)將社會教育寓于社會服務中
正如上文所述,博物館的教育是寓教育于服務之中,這是南京博物院更改部門設置的理念與出發(fā)點。南京博物院的社會服務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包括教育活動、休憩設施、演出組織、展覽講解等。2015年全院開展了441場社會教育活動,安排了468場專業(yè)團隊的傳統(tǒng)非遺演出,并且將教育內容融入到服務活動之中,通過服務活動的實施以取得社會效果。如2016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南博奇妙夜”活動,主題是“傾聽一座博物院”,我們展現(xiàn)給公眾的是各種聲音:原始粗獷的石器打擊樂,清宮鐘表的整點報時聲,其他還有演唱昆曲、抬轎子的聲音等,觀眾足足欣賞了一個晚上。這個節(jié)目通過江蘇廣電交廣頻道播放了兩個星期,公眾好評如潮。
南京博物院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也是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商店和圖書館等服務設施也對有需求的公眾開放;我們甚至把食品類的非遺產品轉換為博物館內的公眾消費產品,讓博物館的商品服務、餐飲服務等也能夠反映祖先的生活,寓教育于服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5年南京博物院接待公眾258萬,2016年全年觀眾數量將超過280萬。這樣的觀眾量并不完全是免費開放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提升了展覽和服務的質量的效果。2016年的“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漢代文明的故事”展覽,觀眾人數達31萬之多,除特殊觀眾擇日免費參觀外,購票參觀的觀眾達到24萬余人,文創(chuàng)產品的收入也超過了預期。
公眾的文化需求引領博物館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關鍵是服務,核心是教育,為了更好地服務公眾,博物館首先要成為教育者、服務者和傳播者。博物館的服務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博物館內觀眾的數量與觀眾對博物館的認可度、滿意度,觀眾的來源及其長期性、可持續(xù)性,博物館服務產品的銷售量與觀眾的喜愛度,以及觀眾參觀后對博物館贊譽的傳播次數。
國際博協(xié)對博物館定義的修改,反映了博物館提升公共服務的重要性。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也向博物館提出了要求,即不斷強調、提升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服務水平與作用。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了“在新的形勢下,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2016年1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規(guī)定了政府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規(guī)定了必須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效能。中國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是政府必須向社會提供優(yōu)秀文化產品的公共機構,必須代表公眾利益,更好地致力于為公眾服務。因此,增強服務社會和公眾的能力,為社會的需要和公眾的利益服務,應該成為博物館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從社會教育到社會服務,寓教育于服務之中,博物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以后,能夠在我們提供的服務中,看懂展覽、理解文明、認知傳統(tǒng)、愛上博物館。
(本文為作者在2016年10月30日復旦大學“新目標、新愿景:增強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國際高端研討會”上的發(fā)言,發(fā)表時有修訂。)
[1][5]鄭奕:《論教育工作者在策展團隊中的作用》,《東南文化》2013年第5期。
[2]龔良、蔡琴:《博物館與公眾》,《東南文化》2010年第2期。
[3]〔美〕史蒂芬尼·諾比著、蕭凱茵譯:《從物品的墓地到思想的搖籃——從古德到數字化時代史密森博物院的教育理念與實踐》,《中國博物館》2015年第1期。
[4]蘇東海:《博物館是第二課堂的說法雖然不錯,但需要分析》,《中國博物館通訊》1989年第5期。
[6]史吉祥:《論博物館的公共性》,《中國博物館》2008年第3期。
From Social Education to Public Service:Nanjing Museum’s Practice in Improving Public Service and Some Thoughts
GONG Liang
(Nanjing Museum,Nanjing,Jiangsu,210016)
Museums in China are undergoing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and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The educational service offered by museums is vital in realizing the cultural rights of the public.It is also a significant part of a museum’s influential power and forms the core and the objective toward which the museum is operated.Nanjing Museum is one of the first museums in China that transformed the old mindset toward a service focused oneand has been striving for providing quality cultural service to the public,which is firstly seen in the name change of its Education Department intoDepartment of Public Service.With the“one museum with six wings”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 practice,Nanjing Museum puts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in great consideration and provides diversified exhibitions to meet the diverse interest of audience.Education in Nanjing Museum i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needs of the audience and on the principal of voluntariness.Services of a wide variety in contents and forms are provided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museum.
museum;public cultural service;social education;public service;demassification+voluntarieness;Nanjing Museum
G260
A
(責任編輯:毛穎;校對:王霞)
2017-04-28
龔良(1962-),男,南京博物院院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館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館學、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