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翎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福建 泉州 362000)
論高職高專幼教專業(yè)藏族民間舞蹈教學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吳楚翎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 泉州 362000)
《舞蹈》這門課程作為高職高專幼教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在全面發(fā)展學生素質,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育中顯得格外重要。而探索如何將《舞蹈》這門課程中的人文教育滲透到教學當中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的實踐訓練就成為了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主題。藏族民間舞作為《舞蹈》課程中第一門民族民間舞蹈,與歐洲的芭蕾舞,中國古典舞身韻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藏族民間舞是開啟學生對我國獨有的56個少數(shù)民族民間舞蹈廣闊領域的第一把開門鎖。因此對于藏族民間舞的人文教育在教學中的滲透甚至比藏族民間舞動作元素的訓練還更值得我們去研究。要在研究中摸索出更有利于教學的方法,為高職高專幼教專業(yè)學生的民間舞學習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
幼教專業(yè);藏族民間舞;人文教育
《舞蹈》這門課程作為高職高專幼教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在全面發(fā)展學生素質,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育中顯得格外重要。而探索如何將《舞蹈》這門課程中的人文教育滲透到教學當中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的實踐訓練就成為了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主題。藏族民間舞作為《舞蹈》課程中第一門民族民間舞蹈,與歐洲的芭蕾舞,中國古典舞身韻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藏族民間舞是開啟學生對我國獨有的56個少數(shù)民族民間舞蹈廣闊領域的第一把開門鎖。因此對于藏族民間舞的人文教育在教學中的滲透甚至比藏族民間舞動作元素的訓練還更值得我們去研究。要在研究中摸索出更有利于教學的方法,為高職高專幼教專業(yè)學生的民間舞學習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
作為成長在現(xiàn)代化都市的學生來說,藏族或者藏區(qū)對他們來說是遙遠不可想象的。自從西藏旅游業(yè)隨著網絡發(fā)展宣傳和引導,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片神秘的土地,西藏變不再是海市蜃樓般的香格里拉,不再是地圖上陌生的區(qū)域或者書本上未知的部分,而是可以親身到達了解的地方。隨著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西藏這個神秘而又富有魅力的地域越來越多的被我們所認知和了解。作為高職高專幼教專業(yè)舞蹈課程的第一門民族舞蹈課程,藏族民間舞蹈的教學不應局限在動作模仿的單一教學模式上,而應利用現(xiàn)代化的科技將視頻,音樂,圖片等各種多媒體工具應用到教學中去,使學生從視覺、聽覺去感受西藏文化的魅力,對這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有更多具體形象化的概念,使課堂教學更加“立體化”而不是單一枯燥的動作訓練。筆者在備課的過程將圖片、視頻、音樂作為先導在視覺和聽覺上先讓學生對藏族舞蹈有一個具體形象化的概念,然后再以講授的形式去介紹藏族地區(qū)的地理條件、氣候、歷史淵源、文化背景以及人文風情。從這些條件切入主題,再去講解藏族民間舞蹈的形態(tài)意識,體態(tài)特征,動律特點和動作特色,讓學生從更多面的了解這個民族的舞蹈靈魂,了解藏族舞蹈形成的背景原因。在課堂的服飾要求中要求每一個學生必須在練習時換上藏族特有的民族服飾“水袖”,讓學生感同身受這個民族舞蹈的異樣風情。
在新課教授中以圖片、視頻導入的方式介紹藏族地區(qū)特別的文化和人文風情,并在基本體態(tài)和動律特點的講授上特別強調其形成的原因與人文背景因素。在創(chuàng)新的環(huán)節(jié)中加入藏族服飾的“水袖”,藏族歌曲的啟發(fā)與“唱跳練習”,使幼教專業(yè)的學生能在學習藏族舞蹈的課堂上全面的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于實踐應用當中去。
案例:《藏族民間舞蹈組合——基本手位組合》教案(節(jié)選)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回課提問:藏族的地域特點,民俗民風,服飾特點以及藏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色(體態(tài)、動律、風格)。
(三)新課教授:1、在之前提問中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性概括,然后深入的繼續(xù)對藏族地區(qū)氣候地理條件進行補充說明(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圖片、音樂和視頻進行演示,并且邊展示邊講解):西藏自治區(qū)位于我國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是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之后要特別強調的是藏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在我國歷史中有著深厚而久遠的淵源。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我們應該熱愛民族藝術,熱愛祖國大地(強調愛國精神)。藏民勤勞、淳樸,善于用歌舞的形式來抒發(fā)情意;歌舞活動就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他們精神上的一種寄托。藏族舞蹈動作的動律特點和造型特征都是從藏族的文化、勞動勞作、祭祀等等生活行為中提煉出來的;2、組合動作短句練習(分解動作講授,學生模仿練習)(略);3、分組練習(略);4、動作連貫練習(略)。
(四)創(chuàng)新練習:要求學生換上課前準備好的藏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水袖服飾。并由學生自主選擇一首最熟悉的藏族民歌,將組合的動作融入歌曲中,邊唱邊跳,更切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在唱跳中歡快的將所教授的新課以全新的方式讓學生所牢記和接受。
案例分析:在以上的教學中筆者改革了以往舞蹈課程教授中以動作模仿和動作訓練為主,教師講授為輔的課堂教學模式,將圖片、視頻展示、音樂欣賞和講解藏族文化、民間習俗等多元素教學手段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從更多的角度,更為直觀的去了解這個民族的舞蹈特色,從而熱愛學習藏族舞蹈。只有在了解了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后才能理解舞蹈動作形成的原因,例如藏族舞蹈屈伸動律正是因為藏族地理位置在海拔很高的青藏高原,生存條件十分艱難,并且在解放之前的藏族是奴隸制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卑躬屈膝才形成了快下慢起的藏族特有的屈身動率。
通過人文教育在教學中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學習民間舞蹈的能力,全面從舞蹈學科中感受民族精神,了解我國多民族文化,促進教學的實踐運用以及培養(yǎng)學生互動教學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藏族民間舞蹈的教學中使學生更完整并且感性的認知這個民族的特性,在這些感受的驅動下更準確的把握藏族民間舞蹈的動作語匯與基本形態(tài)。使舞蹈教學不單單是強調舞蹈動作的訓練、肢體的訓練,而是從心靈上感悟其民族的靈魂,感受到藏族舞蹈的魅力。使得教學方法更具趣味、人情味和多樣性。在講授的過程中配以藏族舞蹈動作的示范,以使學生更為直觀形象的了解藏族舞蹈的風格特征。人文教育的滲透使得原本枯燥、單調、機械化的舞蹈訓練變得充滿了人文情趣,更賦有生動性。
而在創(chuàng)新教學的環(huán)節(jié)當中筆者也反思和總結了過去舞蹈課堂上的種種不足,對此次的課做了創(chuàng)新的設計。要求學生準備好藏族服飾中最具特色的“水袖”,在最后的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換上水袖,真真正正的感受藏族人民踏歌起舞時的歡樂氣氛。為了讓學生更為真切的感受到藏族歌舞的魅力,讓她們自主選擇一首藏族民歌,她們馬上哼唱起了耳熟能詳由韓紅演唱的《天路》…“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祖國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這一首歌正好符合本次公開課的主題思想:將人文教育滲透進教學,使學生在這個課堂上不僅掌握實踐上的技術技巧更能從中了解這堂課背后的文化背景,熱愛這個民族和這個民族的舞蹈,從而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愛國情操。
如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已不再是以往通訊閉塞,訊息不發(fā)達的時代,我們擁有太多的公共平臺、社交網絡、通訊工具,得到訊息也比以往更加便捷、快速。中國擁有56個少數(shù)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與民族特征,應該鼓勵學生超越課堂的學習從網絡上更全方位的去了解這些民族,在民族舞蹈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將人文教育滲透進教學當中去,使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到民族舞蹈的精髓,掌握更加豐富的民族舞蹈文化,這樣的教學模式值得我們用心去探討和研究。
研究如何將藏族舞蹈的人文教育精神滲透進課堂教學當中還需要更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目的旨在開闊學生的知識眼界,了解和體驗我國藏族地區(qū)民間舞蹈的魅力與文化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蹈的興趣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陶冶愛國情操,熱愛民族藝術。本文的研究僅僅針對藏族民間舞這一民族教材的人文教育在舞蹈課程當中的滲透,只是論述了整個舞蹈課程當中的一小部分。有關人文教育在舞蹈課堂當中的滲透還需要更多更全面的研究與實踐,才能將我們所追求的:把人文教育滲透到舞蹈課程當中,這一課題具體而全面化,才能使得我們的課堂講學更具時代性,人文性與藝術性。■
[1]魏冰.情感浸潤中的舞蹈藝術[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2.
[2]白雪.民族民間舞蹈作品之意境創(chuàng)造探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3]孫詩幔.民族民間舞蹈表演人才的基本功訓練探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