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 昱 劉 劍
新媒體時代,我們該堅持什么
■文/ 林 昱 劉 劍
在媒體變革和不斷融合的環(huán)境下,媒體的開放性和傳播的自由化,使得人們的思想日趨多元化,其行為的差異性也日益增強。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各種觀念相互碰撞,是當今時代的特征。新媒體時代,雖然新聞的表達方式有所轉變,但新聞導向不能丟、不能變。傳統(tǒng)媒體更要“堅持自己的堅持”;社會輿論更需要有一個“主旋律”來定音,傳遞正能量;媒體從業(yè)人員,更應該堅持核心價值觀,用道德和法律規(guī)范行為。
新媒體時代;電視報社;變革
以往相較于黨報黨刊,都市類、網絡等媒體偏重娛樂色彩,在傳播業(yè)界屬非主流媒體,處于從屬地位。隨著網絡新興媒體的崛起,傳播格局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都市類報刊,尤其是網絡媒體已成為大眾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的“主渠道”,逐漸成為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推手,在社會生活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小覷。新媒體時代,媒體業(yè)態(tài)和傳播方式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融合發(fā)展,輿論生態(tài)面臨新的挑戰(zhàn)。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靈魂。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方面,沒有“價錢”好講,也不存在“特區(qū)”。無論是文化新聞,還是娛樂報道,都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倡導“綠色文化”。都市類報刊和網絡新興媒體都要將導向意識深度融入每篇新聞報道里,滲透到每個版面中,體現在每個網頁上,實現過程全覆蓋,消滅導向上的“盲區(qū)”“死角”。即使“沒有駕照就上路”的自媒體也不能獨善其身,也要講輿論導向,自覺承擔起輿論導向的責任。自媒體作為一種媒體形態(tài),所傳播的內容代表了傳播者的主張和對事物的認知態(tài)度。從這一點來看,自媒體必須傳播社會正能量,必須守望社會公平正義,必須符合團結、穩(wěn)定、鼓勁的輿論導向要求,切實發(fā)揮正面宣傳的積極作用與輿論監(jiān)督的補充作用。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的表達方式可能有轉變,但無論改什么、怎么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這就需要黨報、黨刊,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要勇但重任,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讓黨的主張成為時代最強音。有段時間,一些媒體片面追求新聞娛樂化,這反映了少數媒介從業(yè)人員輿論導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淡化。正因為如此,使得一些低俗的內容,在媒體上大行其道,瓦解著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傳統(tǒng)的優(yōu)良文化。媒體從業(yè)人員要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要有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要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用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拓展新媒體的發(fā)展空間。
媒體競爭日趨激烈,商業(yè)化趨勢日漸明顯,一些媒體受利益驅動,新聞呈現商業(yè)化傾向。部分媒體片面追求“眼球經濟”和“轟動效應”, 媒體從業(yè)人員追求所謂的“網紅”,造成一些捕風捉影、夸大歪曲甚至編造事實的報道時常出現,導致“炒作”之風盛行。
虛假新聞現象屢禁不止,甚至是越演越烈。網絡移動媒體的興起,是科技發(fā)展和時代進步的標志,也是一把“雙刃劍”,給我們帶來信息通達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在傳播信息過程中,一些網站打著“內容為王”的旗號, 在捍衛(wèi)媒體生存“話語權”方面“劍走偏鋒”,不惜通過一些惡俗、弄虛作假的事件來博取眼球,引來公眾注意。這是去年被曝光的幾起典型的虛假新聞案例:“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東北農村“禮崩樂壞”、“安徽男子術后右腎丟失”等事件的報道。這些報道被網絡媒體大量傳播,點擊率超千萬,甚至過億。這些夸大或杜撰出來的虛假新聞,誤導了受眾,不但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大大降低了網絡新聞的真實性與可信度,也給國家、社會帶來危害。由此看來,媒體以犧牲新聞的真實性來換取點擊量和受眾關注,無疑是殺雞取卵。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媒體公信力和新聞報道力量之源。隨著移動互聯網發(fā)展以及新聞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新聞生產和傳播已經進入自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人人都是新聞的生產者、傳播者,這給新聞審查和監(jiān)測帶來較大的難度,也對堅持新聞真實、杜絕虛假新聞的產生和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杜絕虛假新聞的傳播,必須“從我做起”。任何媒體都負有正確傳播社會價值觀的責任,媒體的覆蓋率決定了它的傳播力,也恰恰因為這樣,傳播力越強的媒體,就越應該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其強大的力量來自于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和權威性,這就需要傳播者必須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自覺維護新聞真實性,杜絕虛假新聞。尤其是職業(yè)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正確的新聞真實觀和高尚的職業(yè)道德,堅持文化立場,堅持價值判斷。不論是新聞采寫,還是編輯與審查的每一道環(huán)節(jié),都要恪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加強責任意識,盡可能避免新聞的失實,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自媒體也要堅持道德底線,堅持文化立場,堅持價值判斷。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本著負責的態(tài)度,對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要有自己的正確判斷,把握好分寸,切忌盲目跟風。
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新聞線索,縮短了新聞生產周期。但一些媒體記者,缺乏生活經驗和扎實的調查采訪,整天守在電腦旁,從網上找新聞,以網上“搜新聞”代替“跑新聞”; 也有的記者整天泡在會議上和材料堆里,或者對網上傳播的信息或坊間傳言不經核實,就按照自己想象來編寫故事。這種“泡”在網上“做”出來的新聞,內容“干巴巴”的,沒有細節(jié)、沒有故事、沒有感受、沒有激情,文字表述更是“驚為天書”,讀起來枯燥乏味,甚至讓人不知所云,這樣的文章難以感染人、鼓舞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做好新聞工作的根本要求。如果我們的新聞報道和節(jié)目脫離群眾,偏離生活,群眾不愛看、不愛聽,其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引導作用也無從談起。莫讓“三貼近”變成“三脫離”,不然新聞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采訪是新聞寫作基礎,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實踐早已證明,只有依靠群眾,堅持“從一線來、到一線去”的原則,才能為新聞戰(zhàn)線提供強大的源頭活水。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一是要“沉下身子”,走出“書齋”,深入到田間地頭,深入火熱的生產一線,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把鏡頭對準人民群眾,用心見證,用情記錄,從看似平淡無奇的新聞事件解讀和討論中,挖掘出新的價值和豐富的內涵。二是要“開動腦子”,改進報道內容,使之更加接地氣,更加貼近實際。近年來,一些傳統(tǒng)媒體在“關注民生”“服務大眾”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關注民生,是新聞的靈魂和“生命線”。傳統(tǒng)媒體在展現百姓生活、反映民眾心聲、關注社會問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特殊的優(yōu)勢,只有傾聽群眾渴求,緊貼群眾所需,切實把體現黨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結合起來,我們的新聞報道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要“放下架子”,虛心學習群眾語言。新聞報道中,用人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的所想所需,這樣能夠很好地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引起思想共鳴,切實提高新聞宣傳工作的親和力和滲透力。
勤奮敬業(yè),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最基本的道德之一。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遵循的職業(yè)規(guī)范?!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人們對新聞工作者的褒獎之詞,有人甚至把記者尊為“無冕之王”。不干不知道,干了才知道。其實,記者這一職業(yè)是個苦差事,以“神仙肚、鐵板腳”“睡得比狗晚,醒得比雞早”等詞句來形象地比喻記者之苦,一點也不為過。在抗震救災前線,工廠、田間和案發(fā)現場等處,都曾留下過記者采訪的足跡,到處都有記者揮灑的辛勤汗水。新聞工作富有較強的挑戰(zhàn)性,尤其是當今社會,人們的價值觀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記者不像有的職業(yè)那么賺錢,也不像有的職業(yè)那么光鮮,頭頂上的“光環(huán)”也漸漸地淡去。思考、調查、傾聽和寫作,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四種基本素質,要達到這樣的基本素質,沒有勤奮敬業(yè)的精神作為支撐是無從具備的。
由于互聯網的存在,在給我們新聞工作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我們的敬業(yè)精神提出了挑戰(zhàn)。在互聯網高度發(fā)達,獲得資訊的渠道、技術、手段發(fā)展迅速的情況下,真正做到勤奮敬業(yè)就顯得格外重要。作為新聞工作者,除了堅守自己的職業(yè)操守,更應該有一種新時代的敬業(yè)精神。首先,要把“三貼近”變?yōu)樽约旱淖杂X行動,堅持不懈地“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真正做到心系人民、腳踏實地,保持吃苦精神和恒心耐心。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新聞的規(guī)律不會變,新聞是“跑”出來的,“腳”底下出新聞。我們所寫的每篇文章,所編的每個版面,要當作自己的“責任田”,要種好這塊“責任田”,就必須每天勤奮耕耘,努力創(chuàng)新。其次,作為新聞工作者,除了要有較高的政治水平和把握正確的政治導向外,還要提高新聞敏感和學識水平,厚積知識底蘊。因為,編輯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聞報道的走向;知識廣博程度影響著作品水平的高低,影響工作質量的高低。再者,新聞工作者要緊跟時代前進步伐,沉下心來學習新事物,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熟練掌握各種現代傳播手段,會用“十八般武藝”,成為一名“全天候”的媒體人。
在當今時代,如何做記者,如何做一名優(yōu)秀的記者,對于我們新聞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田迎娣.新媒體時代堅持“三貼近的重要性[J].新聞世界,2012(06).
[2]馬文秀.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新聞真實性問題探究[J].新聞世界,2013(09).
(作者單位:衢州廣電傳媒集團廣播電視報社)
G2
A
1671-0134(2017)12-068-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7.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