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 衣
一首民謠讓梁思成發(fā)現古塔
布 衣
華北地區(qū)有一首民謠廣為流傳:“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闭f的是華北比較有名的幾處名勝,即滄州的鑄鐵獅子、應縣的木塔、正定縣隆興寺的觀音菩薩、趙縣的石拱橋。
1934年,建筑學家梁思成聽到民謠后驚喜不已,立即和同事劉敦禎、莫宗江來到山西應縣。下了火車后,他們又坐了6個小時的驢車,才到達應縣。在離城大約還有5英里時,梁思成突然發(fā)現,前面群山環(huán)抱中,一座紅白相間的寶塔映照著金色的落日,那就是應縣木塔!
通過實地考察,梁思成發(fā)現,應縣木塔的價值比他想象的大得多。應縣木塔建于1056年,高67.13米,約20層樓高。梁思成形容說:應縣木塔巨大的塔身“就像一個黑色的巨人,俯視著城市”。新中國成立后,有專家通過對世界木塔對比研究得出結論,應縣木塔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世界最古老最高的木塔。
應縣木塔底層直徑30米,外表看是五層六檐,但每層都設有一個暗層,實際是9層。木塔里面非常寬敞。據說,新中國成立初期應縣曾在塔內召開“萬人大會”,每層都坐滿了人,安裝了喇叭。萬人在千年古塔中開會,而塔身不毀,可見應縣木塔建得多么牢固、多么寬大。
更為神奇的是,應縣木塔全部用木頭建造,沒有使用一根鐵釘。古代工匠們完全用木頭之間的相互咬合,建成了如此高大美觀的建筑。元朝時,應縣遭遇大地震,大地震持續(xù)了7天,但木塔沒有受到大的損毀。1926年軍閥交戰(zhàn),這座塔曾被200多發(fā)炮彈擊中,除被打斷了兩根柱子外,別無損傷。
除了應州塔,梁思成循著民謠的指引,還帶著莫宗江赴河北趙縣找到了趙州橋。趙州橋又叫安濟橋,當地俗稱“大石橋”,是隋朝工匠李春建造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橋。梁思成最早發(fā)現并確定了趙州橋的建造年代。
(責任編輯:亞聞)
(郵箱:2003x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