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映桃 肖庚奇
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
知法從“小”做起
——“錯別字糾紛”引起的思考
梁映桃 肖庚奇
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法律關系滲透于社會日?,嵤?,本文旨在說明在現(xiàn)代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不能單純地從涉案金額、請求權基礎來判斷是否具有訴的利益。借助裁判文書網中的一則實例,因教科書中的錯字而起訴書店與出版社的主張是否應該得到支持。通過案例分析,論證如在證據完備的情況下該請求應當得到支持;并得到訴的利益應兼顧社會的整體評價因素。
法律;訴的利益;瑣事;法治;案例分析
西方法諺云:法不理會瑣碎之事①。然而隨著公民法制觀念和權利意識的逐漸增強,在現(xiàn)代社會中漸漸流行“有糾紛找法院”。在新學期到書店買些教輔用書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日常小事,在購得的書中偶然發(fā)現(xiàn)竟有多處明顯錯別字。對于此等瑣碎之事或許有多人不以為然。恰恰卻有人認為其從書店買得的小學教科書中有數個“錯別字”是侵犯了其合法權益并與書店及教科書出版社對簿公堂。
由此值得思考,生活的瑣碎小事竟蘊藏著法律高深的道理,而為小事辨明道理到底是浪費司法資源還是合理正當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以下,我們將從一則實例分析探討何為“不瑣碎之事”。
原告程瑞(下稱程某)起訴被告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下稱出版社)及重慶新華傳媒有限公司江北新華書店(下稱書店)一案。原告訴稱其在被告書店處購買了由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實驗本)第十二冊課本,在該教科書中發(fā)現(xiàn)有三處明顯用詞錯誤。原告認為:本案中涉案作品語文教科書存在重大瑕疵、明顯缺陷,向重慶市江北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二被告退還原告購書款人民幣6.4元,并賠償人民幣6.4元。
被告方面答辯意見如下:1.該糾紛不屬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2.教科書的內容是由國家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其不能決定,也無權更改。3.教科書內容來源于其他合法出版物,為尊重原著,保持了與原著內容的一致。4.該教科書的紙張、印刷、裝訂等外觀質量沒有瑕疵。
在本案中,可以歸根結底就是兩被告是否侵犯了程某的權利、侵犯了何種權利,原告如何救濟自己的利益等疑問,不遑說具備“法律問題”的特征,因而首先可以運用法學方法對本案作出評析。所謂的法學方法,概言之就是分析案件中存在的權利與義務、實體與程序之間的關系。
在訴訟法學中,一個案件是否值得提請法院審理稱為“訴的利益”之判斷。關于本訴是否具有訴的利益之問題,又體現(xiàn)在原被告雙方的爭議焦點在于本訴涉案金額較小這一點上。被告在答辯中稱,本案訴訟標的涉及金額較低,不具有作為民事案件審理之必要,不屬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
依據國內外關于訴的利益判斷之通說,給付之訴的訴的利益在于本訴的訴訟標的能夠在相應的實體法規(guī)范中找到請求權基礎。若原告具有民法上的給付請求權,則本訴當然具備訴的利益,能夠成為實體判決的對象。固然本訴涉案金額較小,依法當適用簡易程序審理,但爭議標的金額的大小,僅關系到訴訟程序的選擇問題,并不影響案件作為民事訴訟審理對象的認定,這是國家保障公民訴權的基本要求所在。因此,從上述論述來看,應當認為本案具有訴的利益,能夠成為人民法院審理的對象。
原告在書店中購買教科書,雙方已形成買賣合同關系,書店銷售質量不合格的教科書為不完全給付,應承擔違約責任,且被告應當補償原告由于解除合同所喪失的期待利益。因此,原被告在返還不當得利的基礎上,也即原告退還書本、被告退還購書款,另外被告應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給付原告因喪失期待利益的經濟補償。
合同法上要求合同當事人解除合同必須滿足法定事由②,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五款的規(guī)定,當事人在法律有其他法定情形時可以解除合同;本案合同之性質,當屬程某與書店之間的買賣合同,受《合同法》分則第九章的調整,而本章關于解除買賣合同關系的特殊規(guī)定中尚有如下條款:《合同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guī)定,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要求,致使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在買賣合同中,合同的目的在于買賣雙方均實現(xiàn)完全給付,而標的物是否符合買受人的預期,為判斷是否完全給付的重要標準。
在本案中,涉案教科書能否認定為質量不符合要求的標的物,是本案事實問題的爭議焦點所在;如能認定該教科書為瑕疵產品,則被告書店的行為屬不當給付,符合前述解除合同之條件,則應支持原告訴求。
《義務教育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規(guī)定:教科書根據國家教育方針課程標準編寫,內容力求精簡,精選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經濟適用,保證質量。
《義務教育法》以及并行實施的行政法規(guī)《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辦法》中均規(guī)定了教科書的編寫發(fā)行需經過特定行政委托機構的審查,不難看出國家對于中小學使用的教科書文字內容質量的特殊要求。
由于我國現(xiàn)階段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科書質量尚未有明確的質量標準以供參照,但仍可比照《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的相關條文進行認定,該文件第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差錯率不超過1/10000的圖書,其編校質量屬合格;第二款規(guī)定:差錯率超過1/10000的圖書,其編校質量屬不合格。按照上述圖書編校質量差錯率計算方法,本案中程某提出本案中存在三處錯誤,其差錯率為2/30000。本應屬合格出版物,但是,《義務教育法》以及并行實施的行政法規(guī)《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辦法》中均規(guī)定了教科書的編寫發(fā)行需經過特定行政委托機構的審查。因此該教科書作為我國小學生學習基礎用書,所謂“精選必備的基礎知識”,則其質量標準要求顯然應該高于其他普通圖書的質量標準要求,故有理由認為案涉課本存在質量瑕疵。
因此,從法學的視角來看,本案中原告的權利確實受到侵害,具備訴的利益,符合法律程序的規(guī)定,法院應當受理本案并支持程某的主張。
“法律不理瑣事”,一定程度上是法律界普遍的共識。這是由于法律都是抽象的一般的規(guī)則,是一種普遍性規(guī)范,是在對紛繁蕪雜的具體社會事務進行抽象的基礎上作出的規(guī)定,因此,法律規(guī)范所規(guī)范的對象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和非個別性,那些情況特殊且十分具體的瑣事,難以納入法律規(guī)范的視野③。我們借助本案中探討“6.5元的課本”是否具有訴的利益的路徑來討論何為“法律上的瑣事”,旨在說明不能單純從民事訴訟法中一般所側重的涉案金額、請求權基礎來判斷。當我們合法且正當的權益遭受侵犯時,以法律保護合法權益所產生的價值定當大于權益本身所牽及價值,而此時其他社會規(guī)范顯然是鞭長莫及。如何更好地運行法律,使得法院以法律保護合法權益、公民懂得堅定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這都是當代建設法治社會下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所需要為之努力的事情。
[ 注 釋 ]
①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
②崔建遠.合同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
③法律不理瑣事嗎?[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71706.html,2017-2-14.
D
A
2095-4379-(2017)17-0216-02
梁映桃(1995-),女,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學生;肖庚奇(1995-),男,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