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偉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司法行為在群體性事件輿情下的反思與對策
曾 偉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我國的群體性事件的合理解決要求運用眾多方面因素去解決,但最合理的還是走司法程序,這篇文章會從我國當前階段現(xiàn)如今司法方面解決群體性事件中擁有的問題,從解決此類事件的司法方面、實際的解決文案和司法程序的問題去看待我國群體性事件的解決效益。
群體性事件;法律法規(guī);權利;義務
如今社會,我國大多牽扯到群體性事件的處理法規(guī)中,程序繁瑣、模糊性規(guī)定躲,效率性、可實際操作性較少,更缺乏制定一套健全和有效的群體性處置法律規(guī)定,沒有構成一套健全、獨立的規(guī)范法律體質,沒有相關的處置條例和相關的硬性規(guī)定作為司法部門執(zhí)法時的具體辦法。
(一)缺乏責任主體
對應的權利模糊不清、義務條例在我國的司法體制中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統(tǒng)一的群體性責任制主體,僅僅對特定的群體性事件做出了相關規(guī)定,規(guī)定了對應的處置主體,但是又在特定的法律規(guī)定之中又發(fā)生著互相矛盾,導致了處置權與執(zhí)法權的獨立,沒有辦法對群體性事件有著高速、有效的反擊與處置。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游行示威法》與《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治安事件規(guī)定》將部分公安機構確定為有責任的機關。我國有關《信訪條例》中指出:各級人民政府應該作為有關責任主要對象。但是,我國組織法的相關條例中指出:我國的各級檢察院、各級法院、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各級人民常駐委員會,都有權力出處理我國公民訴告、控告、并且要虛心接受建議的任務。這些條例很模糊的描述了各級權力機構和責任主體的各自義務、責任,造成了各級和各個部門之間的互踢皮球、強行敷衍,導致問題一直不被解決,其結果就是導致公民不斷上訪,沒有高效的解決群體性事件。
(二)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缺乏具體的處理機制
1.我國群體性事件的預防機制不健全
如今各級人民司法機關,各級單位內部都配備有有關的群體性事件預警體制,但總體相對而言,這套預警系統(tǒng)相對于有可能發(fā)生群體性事件的重點機關、人群流動情況把握不好,情報方面的采集、交流不到位,沒有統(tǒng)一而又明確的分析,絕大多數(shù)是在群體性事件發(fā)生過后才出擊應對的。
2.事發(fā)現(xiàn)場的處理缺乏專業(yè)水準
處理群體性事件的公安機關有關人很大程度上都是被臨時任命,沒有對群體性事件處理進行相應的理論培訓和真實場景的模擬訓練,導致這些人員沒有良好的處置能力和專業(yè)知識,沒有辦法有效的實施緊急處理方案,事發(fā)現(xiàn)場的疏導缺乏溝通,無法對鬧事人群進行有效的分層疏導。
(三)司法機關處置群發(fā)性事件不得當
司法機關在處置群發(fā)性事件中存在濫用警力和處置不合理的現(xiàn)象發(fā)生。
1.過度使用警力現(xiàn)象明顯
公安機關是國家強制暴力機關,各級人民政府在解決群體性事件時過度警力現(xiàn)象特別明顯,隨意的把有關責任推給公安機關保護社會治安強度不夠,想著經過公安機關處理事情。但從相關規(guī)定中來說,公安機關在處置群體性事件中的第一個責任就是安?,F(xiàn)場的秩序,杜絕現(xiàn)場失控,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沒有解決問題的責任和義務,過度使用警很有可能導致人民群眾產生情緒化的感情出來,甚至出現(xiàn)暴力抗法的行為,這樣會進一步加深矛盾,致使有些群眾為釋放憤懣的心情而去堵塞公路、打砸搶燒破壞一些公共設施的極端行為出現(xiàn),因此除了發(fā)生嚴重而又過激的打、砸、搶、霸占交通要道、惡意攻擊國家機關等違法、犯罪行為,相對于正常的言語過激,但是并沒有損害社會治安制度,公安機關不可以隨便逮捕上訪者、參與者,不然很可能會更加加深矛盾。
2.處置不合理
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等政府司法機關處理的作用。是確保我國合理司法制度的權威性以及社會的穩(wěn)定性。在體制作用上,地方人民代表是國家在地方上主要權力機關,人民檢察院與人民檢察院都要對地方人民代表負有一定的責任,其活動的大部分經費也都是來源于相同級別的財政,限制于地方各級行政機關;而且,人民政府雖然在公、檢、法三個政府機關設立了政治法律委員會當做黨委領導下的一個重要商討機關,但在具體的司法實施過程中,因為政法委書記大部分都是同時擔任地方的黨委常委代表,對地方上公、檢、法三大政府機關擁有著絕對的領導和實施權,所以群體性事件的具體的處理大部分都要從地方行政機關的開始,司法機關要求要為地方經濟的增長起到“保護”的義務,極大的減少了人民群準對司法機關的信任,導致地方司法機關在群體性事件的處理中不能發(fā)揮出應該發(fā)揮的作用。
司法相對于個別社會手段相互比較,司法能夠在最大程度地保護社會利益。且司法機關具有合法性、穩(wěn)定性和高效性,是護駕我國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手段。如果要高效的解決群體性事件就是要做到“政治問題法律化”,要明確依法治國的底線和立場,更要一直完善我國的法律體制,通過司法機關的有效手段的解決矛盾,從法律的層次、合理的運用法律的手段和方式來學會、討論和處理矛盾,樹立起法律權威感。
(一)司法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解決的解決原則
法律通過合法的有效手段,對具體的行為的性質和各級人民政府權力機關的責任要做出明確的劃分和確定。如今我國在當下發(fā)生的大多數(shù)群體性事件中,大部分都有著一些合理性訴告和一些非法請求相互結合,大部分人的普遍違法行為與少部分人的惡劣犯罪性質行為模糊不清的情形,大多數(shù)參與者提出的請求或者訴求其實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合理性,大部分都是合法權益遭到損害,但一般情況下在合法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情況下,同時其中也包含著少部分部分不合法的訴求,尤其是參與者為自己的利益而做打算時。所以,在解決群體性事件時需要司法機關嚴格遵守“有法必依”,有效的討論并且判斷群體性事件在法律層面上的性質,明確區(qū)別對待正當利益和不正當利益、犯罪和無罪、合法不合法之間的明確界限,并嚴厲參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進行解決工作,從原則上徹底減免甚至杜絕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
(二)嚴厲參照法定條例處置
對于群體性事件的解決要嚴格遵守遵循合法的程序和法定步驟。尤其是要關注處理形式的透明程度,對外界信息的及時發(fā)布,“真相打擊謠言”,合理有效以及事件對社會的透明度與事件真實性的發(fā)布是處理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解決點。而且也要與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相互結合和事件的起因、經過及對社會危害結果,進行合理的標準評判。司法部門要依法處置、權威處置,嚴格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規(guī)定的,做到不越級、不褻職,將解決工作的每個程序都歸入到法律程序中,做到事情有依據(jù),講道理。
(三)建議敞開對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通道的限制
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的條例規(guī)定,中國公民依法擁有合法聚眾游行、抗議等一些合法權力,這是公民批判、提出建議、宣泄對政府不滿的情緒的合法渠道。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公民合法的權益表示和合乎法規(guī)的情緒宣泄并不能夠對整個社會穩(wěn)定產生影響、更不會對我國發(fā)展的大局產生阻礙,經過法律的法定條例舉行的符合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聚眾游行、合理示威訴求,一步步的指導人們群眾利用平和合法的司法方式表達他們所想要的訴求,從而幫助司法機關更加有效合理的,處置群體性事件。
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法院等政府司法機關處理的作用是確保我國合理司法制度,是保護我國公民合法權利與利益和保證社會穩(wěn)定的最后一道防線,經過司法法定條和程序依法處置群體性事件,能夠高效的從本質上解決社會矛盾。
[1]范芳賢.輿情對群體性事件的影響以及治理對策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16.
[2]鄭濤.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情及其治理模式與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3.
D631.43;C
A
2095-4379-(2017)22-0035-02
曾偉(1984-),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本科,學士學位,沈陽市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講師,法學專業(yè),主要研究方向:法律文秘專業(yè)速錄速記教學研究。
《地方政府應對突發(fā)性群體事件輿情危機管理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16BGL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