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曉潔 張玲玲
廈門市反詐騙中心解析“冒充查案”的秘密
文 黃曉潔 張玲玲
有一種詐騙類型,堪稱詐騙領域的“吸金大王”,它有一個很普通的名字叫“冒充查案”。“冒充查案”的套路也不復雜,但受害人往往被嚇到膽戰(zhàn)心驚,傾盡所有。那么“冒充查案”為什么如此“攝人心魄”,它的“吸金”技法又有哪些?對此,廈門市反詐騙中心進行了深度解析。
根據廈門市反詐騙中心統(tǒng)計,從今年1月至8月中旬,廈門市共接報“冒充查案”詐騙案件330起,占總詐騙警情的6.4%,但群眾財產損失卻占總警情損失的36.5%。從發(fā)案峰值看,僅5月就接報121起,占比38.9%。
分析受害人群可以發(fā)現,從性別上看:男性83人,占比25.2%,女性247人,占比74.8%;從年齡上看:20歲至29歲占49.01%;30歲至39歲占24.5%,40歲以上占22.9%;從職業(yè)上看:公司職員占33.6%,無業(yè)人員占21.3%,工人占14.6%。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女性受害人是男性的近3倍,20多歲的年輕人更容易被騙,且有工作的人所占比例更高。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女性的抗壓和對事物分辨能力比男性弱,且剛入社會、剛入職的年輕人缺乏社會經驗,更容易陷入騙子的說辭和“恐嚇”圈套。
廈門市反詐騙中心通過對今年以來“冒充查案”類警情的梳理后發(fā)現,詐騙嫌疑人的“開場白”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謊稱事主名下的一張銀行卡涉嫌洗錢犯罪,將被騙群眾電話在“警察”“檢察官”等角色中流轉,通過言語恐嚇、出具“通緝令”等提高欺騙性;
二、自稱是某醫(yī)保中心,稱被騙群眾醫(yī)保卡因報銷理賠金情節(jié)嚴重,已經涉案,并幫其轉接某公安局警官,要其配合調查;
三、自稱是某通訊管理部門,稱被騙群眾的身份信息泄露,在外地辦理電話卡涉嫌發(fā)送違規(guī)短信,涉嫌違法犯罪;
四、自稱是某移動通訊運營商,告知事主有人冒用事主身份在外地營業(yè)廳辦理了手機號并惡意欠費,并稱事主手機將于2小時后被強制停機,要求事主及時還款,否則追究事主責任。
“冒充查案”詐騙警情具有較高的迷惑性,一方面是因為騙子可以精準地說出被騙群眾的信息,實施言語恐嚇;另一方面是騙子善于利用“道具”提升誘惑性輔助詐騙。
嫌疑人掌握被騙群眾的身份信息后,制作假通緝令,并通過微信或QQ向受害人發(fā)送,或者要求被騙群眾登錄虛假網站地址,查看網站上的虛假案件情況和通緝令。不少心存疑慮的受害人看到帶有自己照片的“通緝令”后,心理最后一道防線就會被摧毀,繼而對對方“警察”或者“執(zhí)法人員”身份深信不疑。
廈門警方回訪多名受害人后發(fā)現,“冒充查案”詐騙手段出現蛻變,不再單純地讓受害人將資金轉至“安全賬戶”以證明“自身清白”,而是要求受害人迅速將分散的資金轉至指定的一張銀行卡內,甚至讓受害人變賣房產、股票或高息借款,以達到“榨干”受害人最后一分血汗錢的目的,而這也是冒充查案詐騙“騙錢多”背后的真正原因。
為了規(guī)避自動取款機24小時到賬的規(guī)定,詐騙嫌疑人盯上了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能實現快速轉賬、到賬的銀行業(yè)務。另外,嫌疑人會要求受害人開通上一步“資金轉移”中涉及的銀行賬戶的網銀業(yè)務和辦理電子密碼器,并言語誘導受害人聽其指揮操作,完成最后一步“吸金”操作。
詐騙嫌疑人通過誘導了解受害人家庭情況、個人信息后,會以需要做“電話筆錄”為由,要求被騙群眾到酒店開房“配合調查”,實際目的是不想詐騙過程中被人“打擾”;另一個目的是要求被騙群眾用酒店內電腦完成最后轉賬操作。
醫(yī)保卡在自己身上,是否涉案應該比騙子更清楚,有任何疑問,撥打12333咨詢是最穩(wěn)妥的做法;
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為例,公司只會在用戶欠費和沒有完成實名登記的情況下對用戶號碼停機。停機之前,公司工作人員會用“10086”的電話號碼提前告知用戶。接到任何聲稱要將市民電話停機的電話,只需直接致電運營商官方客服電話核實即可;
市民只要帶上本人身份證原件到就近的運營商營業(yè)廳,就可以查詢自己名下有哪些電話號碼。
總之,接到“涉案電話”,不用怕、不要信,先掛斷電話,再撥打各部門官方電話核實真?zhèn)巍?/p>
鏈接:“火眼系統(tǒng)”一年攔截1421起
去年7月,廈門市反詐騙中心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合作,打造詐騙電話技術反制系統(tǒng)——“火眼”系統(tǒng)。一年多來成功勸阻正在實施的詐騙案件1421起,以今年7月為例,“冒充查案”類詐騙警情同比下降86.98%。
他們建立詐騙電話自動篩查預警模型,結合之前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已有多項合作內容,針對廈門移動用戶量身定做“事前預警,事中勸阻,事后攔截、關停”的立體防控體系。通過分析“冒充公檢法查案”“冒充領導”等7大類高發(fā)電信詐騙警情中嫌疑人撥打電話的特點,設置預警規(guī)則,一旦發(fā)現有觸碰規(guī)則的異常話務,系統(tǒng)能瞬間監(jiān)測并實時預警。此舉打破以往、現今全國其他絕大多數地市公安、通訊部門只能依靠群眾報警舉報、用戶標記等方式處理詐騙號碼的被動模式,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主動監(jiān)測、實時預警、精確攔阻的警企全新合作機制。
當“火眼”系統(tǒng)監(jiān)測到網絡改號等疑似詐騙話務時,移動通信公司同步將數據發(fā)送至市反詐騙中心,中心立即采取干預措施:向用戶發(fā)送提醒信息、撥打電話主動勸阻,指派轄區(qū)民警上門勸阻,對市民群眾及時提醒,避免上當受騙。
廈門反詐騙中心成立于2015年,設在廈門市公安局,下設受理處置、研判、打擊、宣防、金融防控、電信防控、勤務保障7個組。當110報警服務臺接到虛假信息詐騙警情后,立即通過110接處警系統(tǒng)直接將警情流轉到反詐騙中心,由反詐騙中心接警席聯系報警人問清詐騙電話號碼、涉案銀行賬號、轉賬銀行、轉賬方式等詳情,并同步錄入反詐騙接處警平臺。需緊急處置的經接警組長審核后,即通過反詐騙接處警平臺直接推送至處置席的金融電信點對點查控系統(tǒng),再由處置席通過該系統(tǒng)分別向銀行提請資金查詢凍結,向通信運營商提請電話停機(針對本地詐騙電話)、攔截(針對外地詐騙電話)和封堵(針對虛擬詐騙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