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庭楊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
淺析我國法院信訪制度的利弊
李庭楊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中國特有的制度里,信訪制度是最具有中國社會特色的制度之一,其中法院信訪是所有信訪方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種方式。當前,信訪的問題主要集中于民生問題、社會救助問題、土地征收與拆遷等方面。筆者通過對我國法院信訪制度的利弊分析,發(fā)現(xiàn)信訪制度錯綜復雜,不能隨意的選擇保留或者廢除。要想解決信訪制度與司法制度之間的沖突,應當健全我國的信訪制度,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法院信訪;司法威嚴;審判公正
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采用傳真、電話和走訪等方式,向各級人民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或者提出自己的訴訟請求,依法由相關的行政機關進行處理的活動。而在所有的信訪案件中,大家反映的最多的部門機關就是法院。信訪制度是聯(lián)系黨和群眾的一個重要渠道,毛主席早在1951年的《必須重視人民的通信》里就談到,必須要重視人民的通信。近年來,法院接到的信訪工作越來越多,這也是各級人民法院在近幾年的工作中遇到的一個嚴峻問題。
目前法院接受的信訪案件的現(xiàn)狀困難主要集中于信訪案件涉及的內容太為廣泛、所涉及的部門太多,在實踐中一些信訪案件反復交辦,案件無法得到圓滿解決等,這些都是我國目前法院信訪案件所面臨的幾大難題。
(一)法院的信訪制度在我國的政治法律體系中也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對于維護我國法律體制的穩(wěn)定也有一定的有利之處,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發(fā)揮了緩解社會矛盾的作用。我國正在面臨著社會的轉型,社會沖突和矛盾較之建國時期都十分突出,使得傳統(tǒng)的矛盾糾紛解決方式都漸漸失靈,在沒有更好的司法救濟方式的情況下,信訪制度實際上成了人民宣泄憤怒、表達不滿的一個有利途徑。雖然很多當事人知道自己的情況不能得到解決,但是他們需要這樣一個傾訴的窗口,給予他們精神撫慰。
2.增加了民眾對法院的好感。法院的信訪制度,使得一些囊中羞澀、法律知識匱乏的民眾一個權利救濟的途徑,讓他們覺得法院并沒有拋棄他們這樣的人群,還是掛念著民眾的冷暖,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在法院設置這樣的窗口,滿足了民眾對于法院的期待,增加了民眾對法院的好感,也有利于促進我國法治事業(yè)的進步。
3.促進了下級法院審判的質量。通過信訪工作,最高法院和地方各級法院都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知曉下級法院的司法水平和工作能力,這對于下級法院來說也是一個督促。如果一個司法不公的案件被當事人以上訪的途徑投訴,那么這個法院勢必會受到來自上級法院和社會的批判和處罰。下級法院為了防止這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也會更加保證自己的辦案質量。
(二)面對著日見增多的信訪、上訪案件的出現(xiàn),法院面對的壓力和我國救濟體制不足的弊端就表現(xiàn)出來,法院的信訪制度,雖然有著上文中的一些優(yōu)點,但是還是存在著不少弊端:
1.現(xiàn)行的信訪制度形成的輿論壓力對法院判決產生沖擊。一些信訪當事人在案件敗訴后進行申訴的途徑無非就是上訪到更高級別的國家機關、通過媒體擴大到社會層面等。特別在通過媒體的方式上,很多當事人容易夸張自己受到的不公,甚至扭曲了原本的案情。這樣在社會上形成的輿論壓力對法院的既判力產生了沖擊,有損司法的尊嚴。
2.現(xiàn)行的信訪制度為妨礙司法開“后門”。在現(xiàn)實中,不少當事人在法院失敗后不甘心,千方百計的向更高級別的政府部門進行信訪,法院在這種關系中就處于了“被告”地位,這些信訪嚴重影響了法院的正常司法活動,擾亂了司法的秩序,為妨礙司法打開了“后門”。且,上級法院在回復當事人時,容易對下級法院的工作產生干預,造成上下級法院關系異化。
3.現(xiàn)行的信訪制度危機法院的司法權威。法院在平時的工作中一直強調“司法是為人民服務”,但是在面對涉訴信訪的大潮下,最高法院的裁判可以任意申訴,這無疑是大大損害了法院的權威性。信訪工作越有作為,反而越在無形中損害了法院的權威,繼而又會引起更大規(guī)模的上訪、信訪。如此循環(huán)往復,會更深的傷害法院的權威。
通過上文中對法院信訪制度的概念及利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此制度實在是矛盾錯綜復雜,無法簡單的給予保留或者廢除這樣的說法。筆者認為,保留信訪制度是相對合理的,但是應當改良我國目前的審判監(jiān)督程序,確立法院的威嚴。法院應當是解決糾紛的最后方式而不是唯一手段,應當在法院內部系統(tǒng)建立健全信訪制度,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法治事業(yè)的進步。
[1]徐曉陽.涉訴信訪的成因和對策[J].實踐與探索,2010(3).
[2]魏志勛.涉訴信訪的“問題化”邏輯與治理之道[J].法學論壇,2011(1).
[3]馬長山.法治的平衡取向與漸進主義法治道路[J].法學研究,2008(4).
D
A
2095-4379-(2017)06-0211-01
李庭楊(1993-),女,漢族,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