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讀書是一場『分離』
□潘玉毅
人生一世,相聚總是短暫,分離倒是常態(tài)。讀書亦然。
讀書是一場“分離”,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書中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可以不停地刷新我們的認知,讓我們與舊有的寡陋的見識揮手作別。即便有些內容我們第一次、第二次閱讀時不明所以,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多了,我們也就懂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書的這場“分離”,是我們與無知無畏的自己說“再見”的過程。故而,讀書雖是“分離”,卻是一場歡喜的“分離”,是為數(shù)不多的沒有眼淚、沒有傷感的“分離”,因為與之相關的每一次“分離”都是一種進步,是一種蛻變,如毛毛蟲羽化成蝶,我們一點點告別原先的孤陋寡聞,讓自身的知識閱歷都有了新的增長。
不過,這個過程說易也難,因為要一個人承認自己的錯誤、閉塞、無知,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書山有路,學海無涯,通常一個人的書讀得越多,心里就越存敬畏,于是,“分離”也就不是那么難以接受了。
讀書是一場“分離”,關于這個話題,如果將一本書比作一個人,也許會更容易理解。當我們拿起一本書,便算完成了與它的初次邂逅,繼而便是相識和相知,然后當我們將書放下,這個動作的意義約等于與之“分離”?!胺蛛x”之后的故事,因人而異。有些書讀著讀著就忘了,就像有些朋友聚著聚著就散了;有些書翻兩頁就不想繼續(xù)往下翻了,有些書看完一遍還想再看一遍,不耐看的書總是被人隨手扔在了箱子里、書架上,日子久了,積了灰塵,而那些想時時回溫的書我們放下之后還會再拿起,正如有些人我們分別之后還能再相聚。
讀書這場“分離”,也不盡是歡喜的。因為有些書一旦錯過了適合讀它的年紀,便不會再讀了,正如有些人分離之后不管想不想再見都再也沒有機會重逢一樣。
人在不同年齡階段讀的書也有差別。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最好的書籍莫過于故事、連環(huán)畫,東方的寓言,西方的童話,在紙上演繹得煞是好看,盡管成年以后再去翻閱這些兒時的讀物時會覺得幼稚可笑,但就像兩個闊別已久的老友偶爾在某個天氣晴好的黃昏回想起曾經的歲月時,雖有許多“不忍卒讀”的記憶片段,卻仍舍不得將之舍棄,其道理是一樣的。
待到上了學,看得最多的便是課本,語文、數(shù)學、英語、生物、地理、化學……科目有許多,書亦有許多,有人覺得枯燥,有人覺得有趣,余外,還有一些課外讀物,每一本書都是一段記憶,經歷過之后,亦將“分離”。及至我們從學校里出來之后,走上社會,生兒育女,養(yǎng)家糊口,忙里偷閑,仍會翻幾本專業(yè)書籍或是小說散文,一樣的讀書滋味已然變了。
其實,有些書明天讀和今天讀,我們的領會是不同的,正如有些分離,今天發(fā)生和明天發(fā)生,給人的感覺也是不同的一樣。塵世多變,聚散離合是常有的事,愿讀書能讓我們多一點見聞,少一點無知,如此方不失為一場好“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