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達·格拉頓 安德魯·斯科特/文 李睿睿 夜里/編繹
長壽時代的生活劇變
琳達·格拉頓 安德魯·斯科特/文 李睿睿 夜里/編繹
活到100歲很讓人驚訝嗎?數(shù)據(jù)顯示:從1840年開始,人類壽命以平均每年大約3個月的速度遞增;每過十年,人類就可以多活兩到三歲。進入21世紀之后這個趨勢更加明顯:從2001年到2015年,人類壽命增加超過5歲。不僅在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同樣如此。新中國建國初期平均壽命不到40歲,截至2016年,中國人均壽命已突破了76歲。
這樣看來,2007年出生的00后,活到100歲的概率是50%。10后、20后的孩子,很可能個個都是百歲老人。長壽離我們并不遙遠,這輩子活到100歲,將是個大概率事件。
當我們只能活六七十歲時,大多數(shù)人都過著傳統(tǒng)“三段式人生”:上學,工作,養(yǎng)老。而在人人都能活到100歲的時代,這種模式將會崩盤。除非你有很多錢,否則很難在60歲退休,即便延遲到70歲退休,工作階段積累的財富,也很難支撐漫長的養(yǎng)老期。你至少需要工作到80歲??墒?,在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人類壽命不斷加長,行業(yè)壽命卻一直縮減。進入20世紀以后,各個行業(yè)基本上是按15年至20年的速度洗牌一次。即便你愿意,也不可能有哪個行業(yè)讓你一直干到80歲。除了行業(yè)動蕩,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聊??茖W研究表明,干一個行業(yè)超過30年之后,人會出現(xiàn)精神上的嚴重問題,無聊會慢慢扼殺你。因此,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這一生必須調整工作或者改行,形成多段式人生。
從前,我們總認為變老就是人生終點,所有的人生規(guī)劃,只是如何干好工作,如何積攢養(yǎng)老金。多階段人生中,你則要為自己進行再教育、獲得新證書、嘗試各種不同事情而制訂更復雜的計劃。同時提升應變能力,分階段投資,把握哪一階段重點放在教育、哪一階段為了賺錢、哪一階段為了家庭。
這種“多段式人生”,將一輩子分割成4段、5段,甚至7段、8段,乃至更多小階段。每一小段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題,各段之間穿插進行,不會再有明確邊界。你十幾歲在上學,三十幾歲可能又重新回到校園;20歲沒空談戀愛,40歲抽空找了個對象;50歲從公司管理層辭職,出去旅游放空自己,回來后又找個新行當重新工作;60歲回到學校,再讀個新學位。這些現(xiàn)在看起來離經叛道的生活方式,未來可能成為常態(tài)。
因為短暫的人生,每個人的出身和起點至關重要。百歲人生,讓你擁有更多選擇機會,讓你跨越出身,擺脫階層,實現(xiàn)更多精彩可能。在長達100年的人生里,學習將是貫穿一生的任務。大學幾進幾出將是普遍現(xiàn)象,每個人都會擁有不止一個大學學位。除了終身學習,碎片化學習也是未來的趨勢。每過一段時間把自己清理一遍,敢于放棄已擁有的東西——包括經驗、學歷、知識。
不敢或不想面對新事物,想吃老本,故步自封,只會被這個時代拋棄。過去,很多人工作到50歲,工作技能、精神狀況都不如年輕人,卻可以仗著資格老,混到順利退休。可在多段式人生里,這樣的機會不會再有。人到五十,才度過生命一半,正是打拼和學習的時候,無論是你對做了多年的職業(yè)感到厭倦,還是行業(yè)被顛覆,被迫轉行,都需要學習新技能、改變行業(yè)或重新創(chuàng)業(yè),否則只能喝西北風。害怕改變或不愿改變的人將無處可逃。每個人都要學會自我否定、自我更新,隨時擁有新鮮事物。喜新棄舊會成為美德。
人類壽命變長后,那些枯燥重復的工作越來越讓人難以忍受,另外,因人類流動性加大,個人經驗積累越來越困難,這就給智能技術帶來機會。代替人類成為“專家”,人工智能走紅順理成章。
人工智能使未來社會分工出現(xiàn)兩極分化,這被稱為“中間行業(yè)被掏空”:最頂層的、需要大量原創(chuàng)性工作的行業(yè),比如科研、設計、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娛樂業(yè)、教育業(yè)等等會發(fā)展得更好;一些較底層的、不需要太多科技含量的服務產業(yè),如理發(fā)、化妝、餐飲業(yè)這些個人服務產業(yè),也會得以保留,且服務業(yè)需求越來越大。除了上述“兩頭”以外,中間大量的科技含量一般,具有重復性、標準性,容易被指令描述清楚的行業(yè),可能被人工智能無情取代。中介、金融、物流、醫(yī)療、會計、銀行等,或許是最先被沖擊的對象。
這種兩極分化,也會對城市和地區(qū)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上下兩頭的產業(yè),是一線城市的優(yōu)勢,一線城市就像巨大的漩渦,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才。這種人力資源優(yōu)勢,讓其他城市很難追趕。因此,大城市里的多段式人生會更加豐富,還更可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侶。
進入長壽時代,年齡界限被打破,多個年齡段里,什么樣的人都可能有,20歲出頭的人可能是大公司的CEO,30來歲可能是在校大學生,40歲的人可能剛辦完婚禮,年齡不再是區(qū)分人群的標簽。頂頭上司可能比你小10歲,而專業(yè)技能和工作經驗卻比你強很多;你的下屬可能比你大15歲,但干起活來比你的腿腳還利索,絲毫不落下風。各年齡段之間的代溝將被打破,跨年齡交往越來越普遍。
人們需要更強的溝通、交流能力,以及開放的心態(tài),去真誠迎接來自不同年齡階段的新朋友。不要再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跟你年齡不同的人。男女戀愛也是跨年齡的。20歲小伙子追求40歲的女士,30歲女士與50歲的男士結婚,可能是常態(tài)。因為對年齡不再敏感后,相差十幾二十歲,擦出愛情火花,一點也不奇怪。
未來人們面臨的選擇會更多,但并不等于每個選擇會更加隨便。在多段式人生里,人們做選擇反而會比在傳統(tǒng)三段式人生里更加慎重。因為每個選擇做出的背后,都意味著付出成本。選擇次數(shù)疊加,這個總成本將以幾何級數(shù)增長。
以前,我們一生中的重大選擇就那么幾個,不小心做了錯誤選擇,比如,進入到不喜歡的行業(yè),雖會痛苦,但想著忍一忍,終究可以熬過去。選擇的錯誤,帶來的成本和風險相對較小。但在百歲人生里,漫長的歲月還能忍嗎?一旦選擇出現(xiàn)問題,會折磨你更長時間。多段式人生選擇的風險其實更大,活得反而更較真,選擇越來越困難。最典型現(xiàn)象就是人類婚戀時間的普遍推遲。許多人不愿結婚,并不是因為時間少、工作忙,而是因為內心不愿意輕率做出選擇。以后人類婚戀時間會更加延遲,三四十歲不結婚非常正常。這些人未婚無子、沒有房產、尋找自我,都是應對長壽的自然選擇。和前輩相比,這代人不喜歡承諾,而是保持選擇的開放性。相比之下,他們更愿意為“可能性”投資。
當人類擁有更長的壽命、更發(fā)達的科技時,問題和焦慮會更多,但選擇權、人生自主性,也變得更多。從前,我們就像聽一場音樂會,坐在那兒,聽完三個樂章就散場。未來的百歲人生,則像一場超長跨年晚會,面對長長的節(jié)目單,我們需要帶著不同的情緒,去欣賞,去感受,去體悟。
(本文根據(jù)《百歲人生》音頻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