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蔚
(100080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
淺論《論犯罪與刑罰》
孫 蔚
(100080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
貝卡里亞的《論犯罪與刑罰》被眾多推薦列為法律人必讀書目之一,是一本超越了學科的經典之作,確立了很多至今仍然適用的刑法基本原則,甚至包括民主、正義等普世價值觀,閱讀研究《論犯罪與刑罰》是法學人的必修課,更是追溯初心之舉。
《論犯罪與刑罰》;原則 ; 經典
該書初版于1764年,在當今各國刑法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它們的影子,包括罪刑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等?!墩摲缸锱c刑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對犯罪原則進行系統(tǒng)闡述的著作,被譽為刑法領域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通過研讀這本書,我們發(fā)現(xiàn)這本書包含著許多刑法寶貴思想。
從古至今,從蒙昧年代的先賢到如今為公平正義不斷斗爭的人士,人們追求正義的腳步不曾停歇,人們追求法律本質的意志不曾改變。就像貝卡里亞在書中寫到的那樣,“神的正義和自然法的正義,就他的本質來說,是永恒不變的”。是以,即便時光如流水,數(shù)百年前已在討論的問題,如今仍在爭議。死刑的存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書中的觀點是刑罰應當是公開的、及時的、在既定情況下盡可能輕微的、與犯罪相適應并且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這一關于刑罰的觀點至今仍然體現(xiàn)在我國刑法和定罪量刑之中。貝卡里亞在結論一章中提到了嚴酷刑罰不應該存在的理由,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違反了由開明理性所萌發(fā)的善良美德。我想,這也是此書最大的魅力之所在。在這本書中你感受到的是人道主義的光輝,是人性中的善意而不是簡單粗暴并且殘忍的同態(tài)復仇。
在本書的序言中,貝卡里亞這樣寫道:“我們翻開歷史發(fā)現(xiàn),作為或者本應作為自由人之間公約的法律,往往只是少數(shù)人欲望的工具,或者成了某種偶然或臨時需要的產物。這種法律已不是由冷靜地考察人類本質的人所制定的了的,這種考察者把人的繁多行為加以綜合,并僅僅根據(jù)這個觀點進行研究:最大多數(shù)人分享最大幸福。”這其中暗含的啟蒙運動時期主張的人民主權觀點在如今立法過程中仍有體現(xiàn)。代議制國家議院享有立法權、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立法機構,大部分國家都以代表民意的代表組成立法機構享有立法權,追求立法的人民意志性,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立法原則中的民主原則,也與貝卡里亞“最大多數(shù)人分享最大幸?!钡挠^點不謀而合。而這,也是法律所一直追求的。不過這一觀點也存在一個問題,法律追求的,不應是多數(shù),而是正義。
貝卡里亞認為,“正義只是把私人的利益聯(lián)合起來所需要的一種聯(lián)系,沒有這種聯(lián)系就會恢復到社會建立以前的那種狀態(tài)。任何刑罰,只要它不是保護這種聯(lián)系所需要的,就他的本質來說,都是不正義的。”正義是基于公民放棄一部分自由簽訂維護公共利益的社會契約所形成的關系。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正義的理解局限在是非對錯這一感性的認識上,是非對錯的標準卻沒有怎么深究,直到讀了這本書,才在理智上明白人們衡量是非對錯的標準——法律規(guī)范,而法律規(guī)范確定的標準也不是無緣無故無依無據(jù)的,是人們簽訂的有關權利義務的社會契約。這樣想想,還真有點抽象呢。
貝卡里亞在該書《法律的解釋》一節(jié)中寫到“法官不是立法者”、“解釋刑事法律的權力就不能屬于法官”,這與當代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有顯著的繼承與發(fā)展關系。
貝卡里亞在書中寫到,“嚴格遵守刑事法律的字句所產生的弊害,同解釋刑事法律所產生的弊害相比效,是不很大的”這其中蘊含的禁止任意性解釋之意在今天也被大多數(shù)法學家所認同。在貝卡里亞所處的時代,罪刑擅斷仍然存在,人民有法而主權者卻有能力有權力任意性解釋法律,這威脅了公平法治的可能,而貝卡里亞也憑著大無畏的勇氣,在宗教和保守派的耽耽虎視之下,寫出了罪刑法定原則的啟蒙。貝卡里亞提出的解決方法是用人民易于理解的方法寫就法律
《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刑罰的目的》一節(jié)中將貝卡里亞量刑人道化的主張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貝卡里亞認為,刑罰的目的在于預防警戒他人犯罪、防止有罪的人再使社會遭受侵害。而人道之處在于貝卡里亞堅持刑罰要與犯罪相適應,保持犯罪行為和刑罰的均衡,使罪犯受到的身體的痛苦最少。
當今,關于刑罰的作用大致有預防說、懲罰說等,在這些學說中,很少有學者專門提出“使罪犯受到的身體的痛苦最少”。與貝卡里亞思想相對的,就是刑訊逼供。對于刑訊逼供,我覺得這完全是沒有能力也沒有人性的暴政者所熱衷的。他希望用手中的權利,用肉體的懲罰來彌補自己在偵查過程中的不足,不講求事實證據(jù),而是期待嫌疑人承受不了肉體的折磨而自己承認自己的罪行。這種行為很容易將無辜者屈打成招。不講求證據(jù),對于無辜者不論怎樣都是不公平的,如果承受不住酷刑,他將坐牢,如果承受住了,免受牢獄之災,他所受的肉體刑似乎也是白受的。
在封建社會,嚴刑逼供作為一種常見的刑訊方式,不可避免的成為判案人員快速結束審判過程的最佳選擇,也為罪刑擅斷提供了方式和途徑。進入現(xiàn)代社會,嚴刑拷打被明令禁止,彰顯了法治的進步。
《論犯罪與刑法》一書薄薄一小冊,書中卻蘊含了很多對哪怕幾百年后的今天來說也過于先進的思想。書中有很多獨特的見解讓我對法律有了更深的認識。伏爾泰在《評〈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寫到:“《論犯罪與刑罰》這本小書具有寶貴的精神價值,好似服用少許就足以緩解病痛的良藥一樣,當我閱讀她時真感到解渴,我由此相信:這樣一部著作必定能請除在眾多國家的法學理論中依然殘存的野蠻內容?!?/p>
可能有些觀點我現(xiàn)在還不能理解,有些觀點我的理解有錯誤,很多觀念,乃至對法律的理想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但是我會帶著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大收獲——法的公正與寬容,一步一步在法的殿堂中前行。
[1]西方現(xiàn)代思想史[M].中央編譯出版社,(美)羅蘭?斯特龍伯格(RolandN.Stromberg)著, 2005
[2]不正常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法)米歇爾????MichelFoucault)著,2003
[3]貝卡里亞及其刑法思想[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黃風著,1987
孫蔚,北京化工大學2014級法學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