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海燕*
刑事冤錯案件的制度防范與糾正
——基于聶樹斌案的思考
文◎汪海燕*
2016年12月,聶樹斌案再審被宣告無罪,再次引發(fā)各界對于刑事冤錯案件的警醒與反思。鑒于冤錯案件成因的復雜性,應當秉持立體化思路,從司法體制、訴訟制度和證據(jù)制度以及法律適用等“多重面向”完善冤錯案件的防范與糾正機制。
在保障審判權獨立運行的基礎上,應當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主張“以庭審為中心”、“以審判程序為中心”對“以審判為中心”加以解讀的觀點,終究只是“技術型審判中心”的一種體現(xiàn)。對“以審判為中心”的內涵進行科學厘定,要求研究視角從“單一式”向“多維式”轉型,要求從訴訟法制“單一視角”轉向包括宏觀司法體制、中觀司法職權配置、微觀訴訟程序的立體化視角。完善制度防范冤錯案件的重要之舉在于實現(xiàn)庭審實質化。
在法律上確立無罪推定原則,建議將其同時寫入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貫徹疑罪從無原則,完善與之相關的配套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指導性案例中的裁判說理機制,突出法官對于“罪疑”自由心證的形成過程,從而為疑罪從無在刑事司法實踐中的適用提供基準和參照
完善刑事再審啟動程序。目前我國的刑事再審啟動程序以權力信任哲學為制度構建基礎,以糾錯功能為定位,存在著啟動主體設定不科學、訴權保障失位、審查程序正當性不足、啟動標準失范等問題,應探索啟動模式的法治化轉型,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從權力壟斷型轉向訴權保障型、從程序閉合型轉向程序正當型、從標準失范型轉向權利優(yōu)先型。另外,對于程序法之溯及力的問題,應明確刑事訴訟法適用遵循“從新兼有利”原則。
(摘自《比較法研究》,2017年第3期,第1-19頁。)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