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言論
黃 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法治人才
做好“五個強化”,提升法學教育水平和法治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一是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指導。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來開展法學教育,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作貢獻。二是強化法學學科建設。加強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等方面建設,要立足中國、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三是強化實踐教學。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要重視與法治實務部門的合作,邀請有理論水平的實務專家到學校來參與法治人才培養(yǎng),讓實務部門參與制定培養(yǎng)方案、指導學生等。四是強化法學教師隊伍建設。法學專業(yè)教師要堅持立德樹人、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yǎng)。五是強化德法兼修、明法篤行。法治人才不僅要懂法學專業(yè)知識、理論、技能,還必須要有高尚的品德。法學教育要把法律職業(yè)倫理或者說法律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作為必修的課程,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也應該加大關于法律職業(yè)倫理道德的考試內容。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如是說,《學習時報》,2017年8月9日)
馬懷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不斷提高立法質量。應改進立法方式。通過專家論證、公開征詢立法項目、委托無利害關系第三方草擬法律法規(guī)草案等方式,拓展人民參與立法的途徑。從立法計劃編制到起草、論證、審議,再到法律的頒布、編纂、修改等各個階段,都要增強立法的專業(yè)性、科學性。應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fā)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綜合性、基礎性和全局性立法應交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起草。改變過去“立法宜粗不宜細”的做法,提高法律規(guī)范的精細化程度,重視法律的立改廢釋工作。為進一步提高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工作水平,應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專職常委比例,同時加強專門委員會和法制工作機構力量,提高起草和審議法律草案的能力。為了保證法律規(guī)范的可執(zhí)行性,法律所規(guī)定的內容一定要具體可行,避免法律規(guī)范與政策規(guī)范相混同,確保立法務實管用。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如是說,《人民日報》,2017年8月14日)
李 龍: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法律具有定分止爭的功能,司法審判具有終局性的作用,對糾紛實行司法最終解決原則。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公正的司法既是深刻的法治課,又是生動的道德課,對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道德風向起著重要作用,對建設現代文明是很好的示范。司法公正對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起著保障作用。公正司法既保障國家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又保障公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既“導航”又“護航”,使保障與引領統(tǒng)一起來。司法公正對人們的行為有預測作用。公正司法不僅能防止和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而且通過案例生動告訴人們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必須做,哪些行為禁止做,使人們能夠預測到自己的行為及其后果,促使人們遵紀守法,成為法治社會的公民。推進公正司法,要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必須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要從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三個方面,著力破解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發(fā)揮公正司法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作用。
(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李龍如是說,《光明日報》,2017年8月4日)
金祥明:法治思維的六個維度
謀劃工作要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問題要運用法治方式。對于領導干部而言,掌握和運用法治思維,需要重點強調六個維度。法治思維是一種規(guī)則思維。規(guī)則就是人們普遍認同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穩(wěn)定性、可預期和可執(zhí)行的特點。法治思維是一種程序思維。正義不僅要得到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法治思維要求重視程序,充分發(fā)揮程序的作用。法治思維是一種權利思維。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對于公權力機關而言,“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對于公民權利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為”。法治思維是一種責任思維。權力和責任是對等的,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濫權要追究,行使權力就要承擔責任。法治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一方面,要尊重事實與邏輯。另一方面,要注重價值權衡。法治思維是一種建設性思維。建設性思維是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的思維。我國調解制度、社區(qū)矯正制度以及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以定紛止爭、維護權利、實質性地解決社會問題為旨歸,體現了清晰的建設性思維,對促進社會和諧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金祥明如是說,《學習時報》,2017年8月7日)
何民捷:讓法治思維發(fā)揮凝聚共識的作用
社會共識的形成需要依靠多種力量、采取多種手段。這其中,法治思維的運用可以成為凝聚社會共識的一個重要方法。法治思維所具有的特質,有助于凝聚社會共識。一是注重事實。法治思維要求不被事件的外在表現所迷惑,而是傾向于追問真相,把尊重客觀事實作為正確看待問題的前提。二是公正公平。法治思維主張站在公正立場上觀察和思考,不偏不倚地對待當事各方,尊重不同的利益訴求,在各方之間尋求平衡。運用法治思維方法所得出的結論顯然更易于讓人信服。三是講究規(guī)則和程序。法治思維強調規(guī)則,按照法律規(guī)定來分清相關權利義務,按照法律程序來解決問題、處理爭議。在事實不清、眾說紛紜的時候,不亂貼標簽或煽風點火,而是相信法治力量,主張依照相關程序解決問題。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態(tài)度,有利于推動理性結論的產生,最終促進社會共識和良好解決方案的形成。應發(fā)揮好法治的作用,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凝聚對國家治理模式、利益分配方式、糾紛解決手段等的共識,促進整個民族面向未來、共同擔當,推動國家發(fā)展進步。
(何民捷如是說,《人民日報》,2017年8月1日)
周漢華:以司法責任制改革促公正司法
司法責任制改革能夠迅速取得成效,在于其遵循和順應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司法規(guī)律。人類歷史上司法制度的出現、裁判職能的專業(yè)化,是社會進步與專業(yè)化分工的產物。以員額制為基礎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體現的是專業(yè)化分工的內在要求。同時,司法過程的特點要求決定者必須聽取雙方的意見,依法作出最后的決定,不能審者不判、判者不審。下一步,應該推動司改邁上新臺階,打造司改升級版。一是在司改的目標上處理好司法公正與司法效率的關系,以實現公正司法為目標,繼續(xù)全面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二是在司改的推進方式上,需要在總結和繼續(xù)推動地方試點的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和規(guī)范化制度建設。三是在放權與監(jiān)督的關系上,讓放權真正落地,形成扁平化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監(jiān)督要從以案件評查為典型的外部監(jiān)督向形成司法職業(yè)倫理、激勵監(jiān)管、全面司法公開的內生監(jiān)督機制轉變。四是在司改具體制度設計上,需要加強精細化制度設計,突出分類指導,體現法院與檢察院改革的差異性,做好不同改革領域之間的制度銜接。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周漢華如是說,《光明日報》,2017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