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有斌
(廣州市私立華聯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
淺談聲樂教學過程中的思路
曲有斌
(廣州市私立華聯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
作為聲樂教學工作者,體味了自身聲樂學習、聲樂表演、聲樂教學的每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總有自己的一些心得與體會,這些體會總結起來,便可以成為聲樂教學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思路。本文以聲樂教學者的角度,探討了聲樂教學過程中的基本思路,目的是用清晰的條理、簡單快速的方法使得聲樂教學變得更加行之有效。
聲樂;思路;歌曲教學
思路,顧名思義是思考的條理及脈絡。它有兩個含義,一是思路開闊,二是思路清晰。而實際生活中,思路便是學習以及做任何事情的一個基本路徑、基本條理。掌握了好的思路,可以使原本錯綜復雜的事情變得有條理、有輕重;掌握了好的思路,可以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快速抓住難點、重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誠然,聲樂教學過程中,也同樣需要掌握一種好的教學思路,在這樣思路的引導下,系統(tǒng)地講授聲樂的發(fā)聲方法,細致地傳授聲樂的演唱技巧,熟練地掌握與伴奏配合的能力。
發(fā)聲練習是聲樂學習的基礎,也是第一步,面對學生們對聲樂的好奇、憧憬,面對人體這樣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自然樂器,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面對氣息、共鳴、咬字等方方面面感到更多的迷茫、顧此失彼。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捋順發(fā)聲過程的思路,是極其重要也是極其受用的。在發(fā)聲練習中,要將氣息、共鳴、咬字等方面處理得當,就遵循一個原則“自然”。
氣息,即長嘆氣時的自然;共鳴,各器官震動的自然;咬字,即說話時的自然;而三者之間又自然地相互促進、聯系,自然地融合統(tǒng)一。
(一)面對氣息的學習
學生們常常是最迷茫的,原本自然本能的呼吸,當要張開嘴演唱時,卻全然忘記了,只會用嗓子“喊”了。而這時,只要想想并模仿自己平時嘆氣時的狀態(tài),加上音高,就可以很自然地解決。聲樂中的氣息比起自然的呼吸其實只是多了我們的一些控制,氣息吸入時,深而穩(wěn),氣息呼出時,緩而勻。我們只需要用我們的意識根據音高、音強、音長的需要,去協調我們的呼吸,使其與音樂的流動、旋律的走向、情感的需要相融合,幫助我們達到我們預想的聲音效果,就完成了其歷史的使命。而當老師,先將一堆例如橫膈肌收縮等理論和一系列要求擺在學生面前之后,相信學生便會不由自主地緊張,而這種緊張便使得一切不會自然,也不會達到預想的效果。
(二)面對共鳴的學習
同樣也是源于自然,我們自然的發(fā)聲說話本身就是一種共鳴,只是,面對聲樂學習中的共鳴會稍稍復雜,隨著音高的提升,日常說話時的共鳴已經無法滿足歌唱的需求,因此需要去發(fā)掘人體更多的共鳴腔體。而在共鳴過程中,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打開,正如前文所說,共鳴是歌唱的氣流通道,氣流經過哪里,哪里產生振動,形成良好的共鳴。在歌唱的通道中有各個關口例如胸腔、口腔、鼻咽腔、頭腔等,此時我們需要將所有的關口處于敞開狀態(tài),隨著音高的提升,我們的呼吸氣流增強,共鳴腔的運用隨著增多,而聲音也隨之得到了美化。如何做到打開?用最自然的做法便是去“打哈欠”,這遠比用例如“打開軟口蓋、抬起小舌頭”等更容易做到位。打開,最自然的面部表情便是“微笑”,微笑這樣的面部表情,某種程度上說就是“開關”。
(三)面對咬字的學習
最自然的狀態(tài)是“朗讀”,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再熟悉不過的,而為什么在發(fā)聲練習或歌唱中,我們的學生卻不會了,他們常常出現吐字不清,或不會快速換字的現象。其實,就是被之前的氣息、共鳴所干擾了。加上了氣息,加上了所謂的“打開”,學生的嘴就不會動了,他們的下巴就會用力,用力了便會失去“自然”;加上了在通道內換字,保持統(tǒng)一,他們的下巴就不敢動了,這時字容易被吞掉,變得模糊不清了。其實只要讓學生在氣息中尋找朗讀時的感覺,徹底地將下巴放松下來,強調“說話”“講故事”,問題便會得到緩解。
面對歌曲演唱的思路,較發(fā)聲練習中思路更加直接,也更加容易理解,可在教學過程中,卻因為容易而被忽略。我們在面對學生歌曲的學習,其實只要把握這樣的思路便是“嚴謹”。
嚴謹地教授歌曲、嚴謹地處理演唱技巧、嚴謹地分析曲風、嚴謹地表達情感、在這樣的嚴謹思路下,歌曲的教學也一定會取得成效。
(一)嚴謹地教授歌曲
說的簡單點,就是嚴格按照譜面教學,嚴格音高、節(jié)奏。嚴格歌詞,特別是原文作品,作為聲樂歌曲學習,學生們總會選擇一種捷徑,便是“聽會”而不是“看會”。他們不喜歡通過讀譜來學習,而是通過聽來將作品學會,要知道這樣的“聽”便會不精確,時值差一點、音高差一點?,F實中很多教師本身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對節(jié)奏的把握不夠準確,特別是即興伴奏中,更是缺少對節(jié)奏節(jié)拍的準確把握,任由學生自由演唱,這為后面的伴奏與演出留有后患。
(二)嚴謹地處理演唱技巧
聲樂歌曲演唱中,每一首都有每一首的難點與重點、都有其特有的技巧,例如《軍營飛出一只百靈》中的花腔段落,《望鄉(xiāng)詞》中的半聲唱法,《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中的頓音,面對這樣的重點技巧,要師生共同集中精力,要運用行之有效的發(fā)聲練習,帶有目的性地幫助學生去解決難點技巧,最終提升學生的歌唱能力。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并沒有足夠重視這些值得去琢磨解決的地方,只是通過歌曲數量的堆積而忽視歌唱質量的要求的教學,它的成效是不高的。
(三)嚴謹地分析歌曲風格
任何歌曲源于不同背景,因此也有了千差萬別的風格,作為西方美聲歌曲,源于不同的時期,巴洛克、古典、浪漫,任何時期都有其時代文化的滲透;作為歌劇中的詠嘆調與宣敘調,有其不同的劇情功能體現;作為藝術歌曲,有其特有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與特征體現;作為中國歌曲又有不同的表現主題……這不同的歌曲風格需要我們嚴格地去界定和分析。使學生能從大的背景下感同身受,將音樂的內涵、情懷表現出來。而現實教學中,學生習慣了千篇一律的歌唱,缺少歌曲特有風格的體現,更忽視了將自己還原為歌曲所處時代人物的真實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每一首作品的主題風格,更要善于運用對比,去將這種風格差異做以比較。浪漫時期與古典時期、東方音樂與西方音樂的音樂元素的對比,等等,可以刻意地采用交替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感受。
(四)嚴謹地表達歌曲情感
談到歌曲情感,學習聲樂的人都會說這樣四個字“聲情并茂”,而如何做到聲情并茂卻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它需要技術為基礎,文化為積淀,底蘊為升華。在做到以上讀譜、技巧、風格的把握后,最后就是將演唱者自身情感與歌曲本身情感融合。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擔當的是引導、發(fā)掘的角色,教師不是學生本人,也不能全面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能做的是將歌曲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找到一個融合點,啟發(fā)調動他們內心的情緒,將作品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而日常的教學中,由于學生自身性格的因素,往往會在此環(huán)節(jié)遇到困難,情緒激昂、輝煌大氣的歌曲,卻被學生唱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失去了歌曲中應有的大愛!平靜而溫和的歌曲,卻被學生唱得生硬死板,缺少了歌曲擁有的溫暖與愛!這時需要教師的耐心,用生活中可以摸得著的事例幫助他們去找到內心的融合點。
歌曲的演唱與情感表達還需要重視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與伴奏的配合。作為歌曲演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伴奏起到了與歌唱相互依托、相互襯托的作用。沒有伴奏的歌曲不能是完整的歌曲,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自己去歌唱,更要教會他們如何去與伴奏配合。在聲樂演唱的伴奏分為三種,鋼琴伴奏、MIDI伴奏、管弦樂隊伴奏。而在教學中鋼琴伴奏是最常用的,MIDI伴奏是最方便的,管弦樂隊伴奏是最正規(guī)也是最難的。而無論與哪一種伴奏的配合,都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都有一些經驗去了解和掌握,在這里我們主要是針對鋼琴伴奏,這種教學中最常用的伴奏配合做以論述。
(一)確立信心,做活動中的主角
要知道,在歌唱中,歌唱者是整個活動的核心。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在與伴奏配合時就不知所措,亂了陣腳。歸咎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方面是學生本身對作品的演唱沒有做到十分的把握,特別是在節(jié)奏上,不能絕對明確。使得和伴奏配合的過程中,無法準確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帶有旋律的伴奏織體簡單即興伴奏多于伴奏織體豐富的正譜伴奏,學生習慣了旋律跟著走的感覺,一旦失去這樣的依靠,便不再適應。這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意和思考的。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強調節(jié)奏準確的重要性,其次,要讓學生做到自信,讓其大膽地按照課堂上的表現去演唱,放開自己,做歌唱中的主角。
(二)熟悉伴奏,心中有數
當學生對自己的歌唱做到有把握后,便要嘗試著熟悉伴奏,這里包括前奏、間奏、伴奏的主要織體等,熟悉了這些能使學生在演唱時做到進出自由,能夠通過伴奏織體的掌握,進一步了解作品的情緒。如果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自己將伴奏彈奏出來,甚至自彈自唱。在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去分析伴奏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特別是前奏、間奏要將節(jié)奏旋律記憶清楚,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伴奏能力。將此部分盡量彈奏出來,不要簡化刪減。對于伴奏織體,教師也要盡量采用與作品風格相適應的織體形式,不要千篇一律,或只是單旋律跟隨,這樣是不利于學生的歌唱。
(三)及時溝通、協調配合
當然,與伴奏合作至少是兩個人以上的工作,因此,二者之間的溝通是十分必要的,作為歌唱者,他必須把他的要求及時與伴奏溝通,包括樂曲的速度、樂句間的呼吸氣口、歌曲中快慢的自由處理、歌曲中的強弱對比等,這些要求要在伴奏中體現出來,才能與歌唱者配合得天衣無縫。當然一名好的伴奏往往在這些方面能夠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依據自己的經驗與歌唱者自如配合,甚至能夠在音樂表達方面給與歌唱者一些好的指導建議;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將學生對作品的處理有一個商定和判斷,明確呼吸、明確快慢處理、明確強弱對比等,在譜面上做以明確標記,讓學生以及伴奏都做到心中有數,不要混亂、過于隨意自我。
作為聲樂教師,自身教學的思路是決定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思路清晰的教師,才能更加客觀、更加具有邏輯性地將歌曲演唱知識技巧傳授給他的學生。而一個思路清晰的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抓住重點、難點,更容易理解教師的用意,對學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當一個好的思路在師生中建立并相互確認,聲樂學習也就變得快樂而輕松。當然聲樂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有的環(huán)節(jié)不是一兩天、一兩次課就能夠解決的,因此這樣的思路是要一直貫穿于聲樂教學的過程中,一點點積累、沉淀,這樣能使得習慣成為自然。作為教師要多花一些時間、多費一些心力,多付出一份情感,將聲樂教學做得更美好。
[1]靜文佳.聲樂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思路[J].赤峰學院學報,2014.
[2]馬玲.鋼琴為聲樂教學的系統(tǒng)化研究[J].音樂時空,2014.
[3]劉波.心理思維對于聲樂技巧訓練的影響探析[J].黃河之聲,2014.
[4]孫藝銘.淺談微笑在歌唱中的作用[J].青春歲月,2012.
[5]吳杏華.呼吸在歌唱藝術中的作用[J].中國演員,2012.
[6]林紅.歌唱應給人以美的享受——聲樂教學淺談之一[J].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2003.
G64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