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曾經是聯合國榜上婦女解放的楷模。據1985年統(tǒng)計,中國每100個城鎮(zhèn)就業(yè)人口中,婦女占46人,幾乎達到一半。世界上其他國家,無出其右者。
可是婦女解放曾經為中國帶來了什么呢?
第一個鏡頭:脖子上掛鑰匙的孩子滿街逛。雙職工的家庭里,七八歲的孩子就得學會自己做飯、洗衣服、買菜。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法律規(guī)定十二歲的孩子不能單獨待在家里。
第二個鏡頭: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間,本來就緊張的公共交通又增加了一倍的乘客,馬路上自行車人滿為患,汽車像是在自行車的海洋里游泳。
第三個鏡頭: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超編冗員成災,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生產效率低下,企業(yè)成本高負擔重。
第四個鏡頭:家務勞動趨向社會化,但社會服務設施遠沒有健全,于是托兒所、餐廳、婦幼保健等供不應求,走后門、排長隊司空見慣。
第五個鏡頭:家務勞動并沒有因為婦女的出走而消失,它越來越多地由男人們分擔起來。于是男人們在工作時間還得考慮回家買煤氣、接小孩、修水管,還沒有下班他們的心已經不在工作上了。
第六個鏡頭:那些人到古稀的老人們,到了坐享天年的晚年仍得不到安寧,整天在兒女家庭中忙來忙去,幫完了兒子幫女兒,照看完了外孫又要照看孫女。
第七個鏡頭:全國有800萬牛郎織女,夫妻雙方為了各自的工作不得不長期忍受兩地分居的痛苦,一年只有二十多天的相聚時間。因此,每到節(jié)假日就有幾百萬人為了這短暫的團聚而長途奔波,把飛機火車擠得水泄不通。
那么,誰是婦女解放的得益者?
國家沒有利益,整個公共服務設施憑空增加了一倍的壓力;
企業(yè)沒有利益,成本增加了一倍而勞動生產率卻大大下降;
男人們沒有利益,他們從結婚之日起就背上了家務的后顧之憂;
老人們沒有利益,他們不但自己得不到良好的照顧,還要承擔起照顧第三代的責任;
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們,他們從身心健康到家庭教育都失去了天然的保障。
那么婦女本身呢?據1986年一項十五個城市的問卷調查統(tǒng)計,76%的婦女回答說,如果丈夫的收入足以維持家計,她們寧愿回到家庭去。
這項報告的另一個統(tǒng)計數字更耐人尋味:婦女走向社會之后,家務勞動總的時間沒有降低,反而增加了。在一個單職工的家庭,一個專職的家庭婦女平均每天的家務勞動時間為5.4個小時,而在一個雙職工的家庭,婦女平均每天的家務勞動時間為4.2個小時,而她們的丈夫每天家務勞動的時間平均為3.6個小時,夫妻兩人加起來的家務勞動時間為7.8個小時,也就是說家務勞動的勞動生產率因非專業(yè)化而降低了44%。婦女們沒有得到解脫,最后倒把男人陷進去了。
難怪有人說:中國的頭等大事是解放男人。要想解放社會生產力,首要的任務是把男人們從家庭負擔中拯救出來。救救男人。
(摘自“房西苑網易博客”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