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
孫丕揚于萬歷二十二年(1595)出任吏部尚書,時年62歲。他的職責是協(xié)助皇帝,選拔德才兼?zhèn)涞墓賳T,將他們安排到適當?shù)膷徫簧稀?/p>
孫丕揚是個廉潔清正的人,他當了吏部尚書之后,創(chuàng)建了“掣簽法”,明朝的干部安排方式從此一變,官員們無論賢愚清濁,一概要憑手氣抽簽上崗了。一個聰明正派的重臣,竟把皇上托付給自己的選賢任能的重大職責,轉(zhuǎn)交給了一堆竹簽。
孫丕揚創(chuàng)建的抽簽法很危險——甄別使用人才的重任怎么能轉(zhuǎn)交給沒頭沒腦的竹簽呢?這位正人君子既違反圣人的教導,又違背職責的規(guī)定,用現(xiàn)代的說法就是“違憲”地另搞一套,他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據(jù)《明史》記載,孫丕揚誰都不怕,唯獨怕太監(jiān)。千千萬萬的文官都不敢找孫丕揚走后門,但是宦官敢。明朝宦官亂政,沒完沒了地托他給親信安排肥缺,孫丕揚安排又不是,拒絕又不敢,于是就發(fā)明了抽簽的辦法,讓那些宦官不要再來走后門。孫丕揚用心良苦。
“掣簽法”,即論資排輩和抽簽決定官職由誰擔任,堪稱極其高明的流線型設計。如果要發(fā)明一種在官場中的阻力最小、壓力最輕、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肥缺分配辦法,恐怕那就是論資排輩加抽簽。資格和輩分是硬指標,不容易產(chǎn)生爭議,這就能夠持久。人人都會老的,誰都不會覺得這個辦法對自己格外不公平,這就容易接受。已經(jīng)老的人關系多,經(jīng)驗豐富,常常還是年輕人的師長師兄,年輕人很難公開反對他們,這就讓反對者難以成勢。至于在相同資格和輩分的條件下抽簽抓鬮,這是把前程交給天意和命運安排,而天意和命運也是人人尊重,根本就無法反對的。
最后還有一條好處,一旦開始了論資排輩,再要廢除就不太容易,代價會很高,因為耐心等待多年的編織了堅實關系網(wǎng)的人們會群起圍攻,說他的壞話,造他的謠言,保護自己即將到手的利益。
論資排輩和抽簽法可以算作灰色規(guī)則,位于白色的正式規(guī)則和黑色的潛規(guī)則之間。沿著這條灰色道路上來的放牧者則是個大雜燴,勤狗懶狗好人壞人豺狼虎豹都有,老百姓趕上誰是誰。這條灰色規(guī)則能夠大體通行,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在老百姓什么也不是的情況下,孫丕揚等有覺悟有勇氣的好干部,運籌帷幄,建立各種同盟,巧妙地動員官場上的各種力量,經(jīng)過努力才給牛羊們爭取到這個政治成果。這個成果的取得,既可以稱之為成功,也可以稱之為失敗,這大概也是各朝代總能夠維持二百多年,最后卻終于難免滅亡的道理之一。
(摘自“網(wǎng)易云閱讀”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