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碧瓊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旅游管理系,云南 麗江 674100)
淺析云南傣族服飾文化
蔣碧瓊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旅游管理系,云南 麗江 674100)
民族服飾是各民族本身特有的服飾,是民族歷史上的沉淀,包含了各民族的智慧結晶,還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因受到居住環(huán)境、生活習氣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傣族人民在歷史過程中,造就了絢麗的服飾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tǒng)的服飾文化發(fā)生了變更,本文主要介紹和分析各地區(qū)傣族婦女的服飾內涵,了解傣族的服飾文化。
傣族服飾;文化內涵
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早已引起了國內外民族學、歷史及服裝、工藝及美學等各界人士的關注,許多單位、個人紛紛到民族地區(qū)征集實物、調查研究。作為民族文化的表象特征,各民族的服飾中還蘊含著極為豐厚的文化內涵,是各民族歷史、消費形式、生產力程度、價值觀點、政治制度、宗教信奉等非常直觀而重要的材料。
(一)整體概況
在我國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和金沙江流域,是一個歷史有悠久的民族,在漢文史籍的記載中被稱為“撣”,又與華南壯侗語族同合稱為“越”,屬于古代越人族屬。因其生活的地方大都是亞熱帶地區(qū),氣候濕熱,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所以傣族的民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濃郁的地理特征和祟尚柔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傣族按地域、支系和語言分為西雙版納、德宏、新平和其他幾個傣族服飾文化區(qū)。盡管各地區(qū)的樣式大多相近,卻也有些不同。傣族服飾文化中,有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個性。并且根據其文化背景及相關服飾風俗,可把傣族服飾文化分為西雙版納、德宏、新平和其他地區(qū)服飾文化類型區(qū)。
(二)傣族婦女服飾分類
1.西雙版納傣族婦女服飾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其傣語為“勐巴拉那西”,意思為“理想而神奇的樂土”,西雙版納的神奇、美麗,不僅僅體現在豐富而獨特的自然資源,還體現在璀璨斑斕的人文景觀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上,其中的服飾文化更是繽紛多姿。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穿各色緊身內衣,下穿彩色筒裙,長及腳面,并用銀質腰帶束裙;上衣短小、精致、美觀,分為兩件,一件為貼身的內衣,一件為無袖外衣,有大襟的樣式,也有對襟的樣式。衣襟短小,剛好及腰。筒裙分為長短兩種,較長的筒裙自腰腹一直延伸到腳背;短筒裙自腰腹及膝蓋,再用一根銀腰帶系住短袖衫和筒裙的袖口。
2.德宏傣族婦女服飾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邊境,由于怒江河流橫穿,從德宏邊境流入緬甸,成為了中國和緬甸的國界河,因而傣語音譯的“德宏”,意思就是“怒江下游以西的地方”。由于與邊疆相鄰,所以服飾大多與邊疆民族相融合,與西雙版納傣族服飾相比,都是比較大方且不是很喜歡露出腰部。
德宏傣族分為旱傣和水傣,所穿服飾也大為不同。水傣婦女的服飾與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服飾基本相同,都是上衣和筒裙,緊身的上衣有袖,外套淡色對襟窄袖衫,下身著彩色筒裙,裙上織有各種圖案,女子喜將長發(fā)挽髻,在發(fā)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婦女著衣領四周綴滿亮片水晶的大襟短上衣,穿比較艷麗顏色的筒裙。老年婦女大都穿較寬的藍色或黑色短上衣,頭發(fā)挽于頭頂,外裹黑色包頭。漢傣婦女的上衣為圓領、左衽的半長衣,寬松碩大,袖子僅過肘部,相當肥大,手臂可在袖中自由屈伸,下穿黑色長褲或筒裙,筒裙有彩色的橫幅,頸部帶銀項圈,頭發(fā)在頭頂盤成圈,并用鮮花裝飾。
3.新平傣族婦女服飾
新平縣是玉溪市下轄縣,意為新近平定之地?;ㄑ鲆驄D女腰間系繡花腰帶而俗稱為“花腰傣”,主要分布在該縣的漠沙、戛沙、水塘等鄉(xiāng)鎮(zhèn)?;ㄑ龅姆椏煞譃槭⒀b和便裝,其區(qū)分主要表現在裝飾方面。其裝飾是:便裝多在衣襟邊、衣下擺、袖口、領口飾以色彩斑斕的刺繡花邊或綢緞布條;盛裝則鑲嵌著成排的銀泡、銀鈴,掛上銀鏈等,琳瑯滿目,極為耀眼,所飾銀鈴常鑲釘成三角形圖案。從外衣背部裝飾來看,傣雅裝飾較少,僅在衣邊繡上花邊,而傣卡則用各色橫條花帶鑲成。
4.其他地區(qū)傣族婦女服飾
普洱一帶的傣族婦女一概穿黑色筒裙,穿寬袖和敞領的衣服,顏色大多為藍色和黑色,顯得較為素雅;耿馬縣一帶傣族婦女身著艷麗筒裙,穿白色或者淡藍色窄袖短衫,顯得飄逸。邊境傣族婦女服飾簡潔樸素,式樣美觀,色調柔和,白、紅、黃、綠是其服飾的主色,及肘上衣顯得端莊大方。內地傣族婦女服飾較為復雜,款式多變,層次分明,有較多裝飾品,而且色彩豐富。
(一)與當地的自然居住環(huán)境相結合
西雙版納為熱帶地區(qū),氣候炎熱,常年多雨,植被也以熱帶植物為主,所以服飾的質地與材料以柔軟單薄為主,到田間勞作的時候,能夠很方便地把長筒裙挽起來。到休息時,又可以把裙子放下來遮住膝蓋,穿著涼爽。而居住在高山地區(qū)的傣族,因受地形、氣候以及海拔等自然因素影響,服飾質地相對較厚。
(二)符合本民族的審美意識
傣族婦女的服飾顏色多以黃色、藍色等淡色調為主,男子多用白色、藍色或深色的包頭,顏色搭配給人以清新淡雅的美感。傣族服飾的樣式別具一格,靈活運用色彩與不同飾品搭配。傣族服飾圖案的裝飾上樣式豐富多彩,圖案包含的文化表現出了傣族人民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具有傣族社會的等級觀念
從傣族服飾細節(jié)中反映社會地位與等級觀念,歷史上傣族婦女筒裙上的彩色橫幅圈數量和圖案花紋也表明其身份地位,筒裙上的彩圈越多就表明身份地位越高,筒裙的色彩也越加鮮艷,繡上金鳳或銀花紋來彰顯高貴的身份與地位。還有佩戴的金銀首飾越多,顯示自身財富越多,而地位也越高。
(四)在非語言交往中的功用
服飾是個體性別、年齡和婚否的標志。如在服飾上反映年齡的大小,德宏瑞麗傣族的幼女編單辨,少女時編發(fā)辨繞頭,已婚婦女把頭發(fā)盤于腦后?;ㄑ雠釉诓煌哪挲g段,她們的服飾有著不同的差異,過去的花腰傣女子還有染齒的習俗,即在13到17歲時,姑娘們往往要將牙齒用特殊的植物將其染黑,一是以之為美,二是成年的標志。
(五)是民族傳統(tǒng)技藝的表現
傣族服飾的制作,從材料的選擇到樣式的縫制裁剪,再到服飾的點綴,滲透著傣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如傳統(tǒng)的花腰傣服飾,制作材料是本民族的土布,刺繡是婦女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精美圖案,服飾中的銀飾由工匠打造后均是一顆顆縫釘在衣服上,可想而知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比較多,體現了民族傳統(tǒng)技藝。
(六)是民族歷史的載體
服飾就像沒有文字的“史籍”,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事實上以史承服的民族比比皆是,如苗族、瑤族、彝族等。傣卡和傣雅頭戴的斗笠,也叫“雞樅帽”,傳說是天神的女兒傳下來的。
隨著經濟不斷地發(fā)展,以及各方面因素自覺不自覺地入侵,傣族的民族文化受到影響,致使民族服飾的變遷,我們應該科學地認識和對待,盡可能地保護展傣族的服飾文化,提高人們的文化意識。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同時,民族文化也受到了重視,其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也才有了最現實的依托。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政府政策的支持,提高民族文化教育,發(fā)揚民族文化。傣族的服飾文化,既體現著民族性,又顯示著民族精神。傣族民族服飾的變遷,從現實層面分析是經濟的沖擊和滲透,從理論層面看是資源理論和文化規(guī)范理論共同作用的結果。面對日益衰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只能對民族文化進行旅游資源開發(fā),或是開展博物館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
[1]楊勝能.西雙版納傳說風情趣話[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2]張世滿.旅游與中外民俗[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3]刀,波.傣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說[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袁琳瑛.傣族[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0.
[5]劉軍.試析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多維屬性[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1):75-78.
[6]劉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區(qū)域性特征[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1):67-70.
[7]羅賢佑.中國民族史綱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8]《傣族簡史》編寫組.傣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9]毛公寧.少數民族風俗與禁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0]國家民委政策法規(guī)司.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與禁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1]陶貴學,劉建明.花腰傣哀牢山的古滇貴族[J].中華遺產,2008(7).
[12]尹紹亭.誰是文化傳承的主導者——從兩個試點村的成敗看村民文化自覺的重要性[C].共識,2009.
[13]祁春英.中國少數民族頭飾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14]戚嘉富.少數民族服飾,漢英對照[M].合肥:黃山書社,2012.
[15]丘桓興.孔雀之鄉(xiāng)的民俗與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J523.5
A
蔣碧瓊(1978-),女,云南永仁,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