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全媒體記者 孫 莉
當青春已成往事
文丨全媒體記者 孫 莉
1968年的深秋,遠隔北京萬里之遙的遵義已有了些許涼意。
這個城市最熱鬧的“市中心”丁字口,幾十輛解放牌卡車靜靜地停著,車身貼滿了“上山下鄉(xiāng)光榮”“煉一顆紅心,滾一身泥巴”等標語。幾個小時以后,一批年輕人將搭乘這批卡車,奔赴遵義各地的農村,去響應毛主席的號召:“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為?!?/p>
一
卡車徐徐開動,車上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有的在呼喊,有的在尖叫,有的在流淚,但所有人的手里都不停地揮動著那小小的“紅寶書”。
剛滿14歲的小羅擠在卡車里,背著母親為他準備的一床被子,左手提著兩個用票買來的搪瓷盆子。他要努力墊著腳尖才能讓送行的親人看見他的臉,送行的人群中有他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當然,還有許許多多送行的爸爸媽媽,他們一邊喊著“毛主席萬歲……”一邊追趕著卡車,想多送孩子一程。
街道兩旁的歡呼聲隨著卡車的遠行漸漸消失,小羅含著淚,不敢流下來,家里兄弟姐妹四個,父親一個人的工資要養(yǎng)活全家,哥哥插隊去了綏陽,母親對他說,去了鄉(xiāng)下,還能吃飽。
汽車在蜿蜒崎嶇的公路上顛簸了幾個小時,最初高談闊論的聲音漸漸安靜,車上的人都變得沉默寡言,想說什么,但又說不出,有人開始暈車嘔吐,但車并沒有停下來,繼續(xù)在山路上盤行。
天快黑的時候,汽車在一所學校停下來,小羅和車上的知青一起被安排在一間教室休息,吃飯的時候才知道,這里是仁懷茅壩,他們要去的地方離這里還有十幾公里,那一晚,他們就在教室的課桌上睡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匆匆吃過早餐又開始趕路了。
車子顛簸了十幾公里,突然在一個橋頭停下,司機告訴知青們,這是公路的盡頭,前面沒路了,車開不進去。
橋的那邊,是一片歡呼聲。
橋頭上站著各大隊、生產隊選派出來的代表,他們把早已備好的大紅花給知青們戴上,簡短的歡迎儀式后,各個大隊陸續(xù)把分配給自己的知青帶走。小羅與其他知青一起,在大隊干部的帶領下,穿過了近十公里的險要小路,怪石嶙峋,從山腳到山頂,小羅已累得氣喘吁吁,說不出話來。
小羅最后到達的是后山公社,這是仁懷海拔最高的地方,山風刮來,小羅覺得全身寒冷。
就在這樣的恍惚中,小羅正式成為“知青農民”,開始了他的知青生活。
11月份的天氣,陰雨連綿,這時的農活主要是種小麥。當冬季來臨的時候,唯一的農活就是“土變田”,也就是把那些水源有保障、地勢較好的土,改造成田,待來年種上水稻。
青春就在與土地的交織中完成了蛻變,男子漢的成熟就在離開家的那次行程里完成了歷練。
幾十年以后,當年的小羅如今已是一家民營企業(yè)的老總,生意做到了全世界,風風雨雨一路走來,每每遇到坎坷,他總會憶起當知青的那段歲月,他說艱苦鑄就的青春是財富,堅韌是給予自己一生的回報。
二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風潮席卷著那個時代的中國,那樣的年代,選擇是無力的。
曾在湄潭插過隊的知青黎明說,千軍萬馬一條路,無論是當官的子弟還是百姓的孩子,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得背著背包,離開家門來到陌生的農村。
只是在這一群年輕人心中,有的懷揣著夢想,有的肩托著希望,還有的充滿對未知的恐懼。不過廣播里天天播放的,是祖國的召喚,這或多或少讓這些稚氣未脫的青年們有了些使命感。
黎明插隊的地方叫山崗大隊,那里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溪水在山澗流淌。
十幾歲的少年沒有時間去看天空的鳥和河里的魚,偶爾放牛的時候,會在草地上坐著遐想,想的是那些不遠也不近的關于回城的夢想。
與黎明一起下鄉(xiāng)的,還有當時的幾個“官二代”,大家一起撿牛屎糞,打谷子,擔谷子。剛去的時候,不會挑擔子,好不容易撿的牛屎糞打倒了,會連忙用手捧起來。
黎明說,那個時候,沒有官二代,沒有富二代,都是知識青年,來到農村這片土地,就是要向貧下中農認真學習。
農村勞動,每天都是要記工分,工分的評定主要是根據(jù)性別、年齡、體能以及主要從事的農活來定。男勞動力比女勞動力高一些。黎明說,為了多掙工分,再苦再累,也都咬牙挺住。
日曬雨淋、酷暑嚴寒的洗禮,黎明和他的隊友學會了翻土打田、割麥收谷、薅秧除草,手上結出了繭子,肩也磨破了皮。
城里長大的孩子,無論來自怎樣的家庭,在這里都一樣,努力干活,爭做表現(xiàn),越是苦的、累的,大家都爭相去做。
偶爾輕松的時候,黎明會約上知青小菲去小河邊走走,看花草茂盛、賞綠樹參天。黎明說,那個時候根本不會刻意去談什么愛情,只是相伴,走過青春的時光。
后來的后來,黎明和小菲先后回到城里,結婚生子,相攜相扶,過著幸福的時光。
黎明說,其實知青的那段時光很平常,不過是人成長過程中經(jīng)歷的磨練和熏陶,沒有轟轟烈烈,但學到的東西卻是一生不可缺少的財富,那是現(xiàn)代人無法體驗的一種心境,是知足,是感恩,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做事的品格。
如今,黎明已是一家媒體的老總。他說,工作幾十年,那段蹉跎歲月給予他的情懷讓他終身受益,他特別感恩這個新的時代,所以倍加珍惜,珍惜工作,珍惜家人,認真腳踏實地過好每一天。
感恩,是黎明常掛嘴邊的一句話。
三
關于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青春無悔”或是“青春有悔”的話題曾經(jīng)引起人們的熱議。在綏陽當過知青的老胡有他自己的看法。
“知青歲月不應該用肯定或者否定去評論,‘無悔'自有血色浪漫的光榮歷程,‘有悔'自有不堪回首的往事。無論怎樣,青春和熱血譜寫的那段日子至少讓生命成長的速度加快了?!?/p>
16歲胡曉昌下鄉(xiāng)時還未初中畢業(yè),因為瘦小更顯單薄。小胡插隊的地方是綏陽縣鄭場鎮(zhèn),離遵義坐車要半天時間,這是他最喜歡的,因為終于不用再聽父母整天啰哩啰嗦的嘮叨了。
當貼著大紅標語的卡車停下時,小胡第一個跳下了車,有些激動,還有些好奇,終于自由了!
接下來的日子,小胡才慢慢感覺,越來越想家了。
遵義話中有一個詞叫“活路”,很生動地道出了生活的意義,必須干活,才能有活下去的門路。
從春播到夏收,從夏種再到秋收秋種,一年的時間,小胡基本學活了地里的農活。
數(shù)著日歷,轉眼就進臘月快過年了。
大隊給知青們放了假,每人還分了十斤大米和二十斤的紅薯。老胡說,臨回家的那一晚他幾乎沒睡,天剛蒙蒙亮,他和幾個知青就出發(fā)了。天下小雨,路很滑,他們翻了兩座山,滿身泥濘走了三個小時才到鎮(zhèn)上。數(shù)數(shù)身上的錢,舍不得買車票,于是搭了一程的拖拉機又開始步行。
到家時天已漆黑,肩上的米和紅薯依然扎扎實實扛在肩上,一點沒打濕。老胡說,這一輩子他都清晰記得母親開門時的表情,驚喜中那滿滿都是心疼。
母親一邊擦淚,一邊趕緊燒水煮面。
那一碗面,特意加了兩個雞蛋,放了很多豬油。因為沒有多的衣服更換,小胡沖洗完就趕緊鉆被窩了。
可能是太累的緣故,他和母親聊著聊著就睡著了。半夜醒來,外屋昏暗的燈光還亮著,小胡裹著被子出來,只見母親已把泥濘的衣服洗干凈,一件一件拿著在火上烤,一邊翻著衣服,一邊流著眼淚。
那一夜,小胡再也沒睡著,青春的叛逆在那個晚上好像突然就結束了。
兩年后,小胡因為表現(xiàn)優(yōu)秀,被推薦進了工廠。一直以來,母親火爐前為他烤衣服的背影一直留存在他心里,此后的幾十年,他一有空就會回家陪母親,每年春節(jié),無論在哪兒,他都會帶著家人陪在母親身邊。
……
再回首,青春已是過往,屬于歷史,無法復制,而且也不可能復制。青春的激情與泥土一起發(fā)酵,釀成了堅韌;青春的旋律與田野合鳴,學會了成長。無論歷史怎樣去詮釋生活,年輕的肩膀都承擔過太多的責任與磨難,他們的人生注定是不一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