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春華
使用他人身份證參保并繳費不能要求基金支付工傷保險待遇
■文/向春華
核心提示:《認定工傷決定書》中被認定為工傷的主體為劉乙并非劉甲,故劉甲無權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待遇向社保機構直接主張權利。勞動關系的成立僅僅是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是否繳納工傷保險費用應當以是否進行合法的社會保障登記為前提而不能進行推定,勞動者主張存在事實上的工傷保險關系無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勞動者并未以自己名義取得工傷認定,且用人單位也未為其繳納工傷保險費用,未能依法建立工傷保險關系,故社保機構沒有向其給付待遇的義務。
2012年6月26日,劉甲用其堂哥劉乙的名義和身份信息應聘到某公司工作,同時以劉乙的名義與該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公司從2012年8月起至2013年12月期間為“劉乙”繳納了工傷保險費,根據公司提交的申報材料,社會保險信息系統(tǒng)錄入的參保人姓名、年齡、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均為劉乙的個人信息。2012年8月25日,劉甲在工作中受傷,其在住院期間形成的住院病歷、診斷證明、出院記錄等資料中均使用“劉乙”的名字。后公司為“劉乙”受傷申請認定工傷,同年10月26日,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劉乙”所受傷害為工傷,工傷認定書載明的職工姓名、年齡、身份證號碼均為劉乙個人信息,后公司以“劉乙”受工傷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報銷了醫(yī)藥費。2013年12月,經法院審理認定劉甲與公司在2012年6月26日至2012年8月25日間存在勞動關系。2014年5月16日,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鑒定劉甲傷殘等級為九級。
2014年7月,劉甲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裁決公司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審理過程中,該委依法對劉甲進行了調查,劉甲本人陳述沒有別名或者曾用名。同年10月,該委以劉甲不能提供本人被認定為工傷的證據為由,裁決駁回劉甲的仲裁請求。劉甲以公司為被告訴至法院,要求給付相關待遇,雙方在審理過程中達成協(xié)議,主要內容如下:(1)雙方于2014年12月9日自動解除勞動關系;(2)公司一次性支付劉甲停工留薪工資、一次性就業(yè)補助、住院期間護理費、受傷后至今未繳納的社會保險等費用合計4萬元;(3)公司協(xié)助劉甲辦理領取工傷保險待遇等相關手續(xù)。后劉甲以自己的名義向社保機構申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被拒絕。劉甲遂訴至法院。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工傷認定是社保機構向受傷職工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前提。本案中,劉甲在未經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其受傷為工傷的情形下,徑直申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不符合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條件。庭審中,劉甲提出法院判決已經認定涉案《認定工傷決定書》中的“劉乙”即本案原告劉甲,既然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劉甲與公司就存在事實上的工傷保險關系。公司向工傷認定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時提供的勞動關系、診療材料等資料均使用劉乙的身份信息,不能認定該《認定工傷決定書》就是劉甲受傷被認定為工傷的依據。而是否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唯一依據是被告社會保險信息系統(tǒng)根據用人單位申報材料所錄入的參保人姓名、年齡、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等信息,事實工傷保險關系的主張沒有法律依據。綜上,被告在查明公司未為原告劉甲繳納工傷保險費,且劉甲受傷未被認定為工傷的情形下,拒絕向其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行為并無不當。原告的訴請無事實和法律依據。依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之規(guī)定,判決駁回原告劉甲的訴訟請求。
劉甲上訴稱,法院生效判決已經確認涉案《認定工傷決定書》中的劉乙即本案上訴人劉甲,上訴人與一審第三人存在事實勞動關系,也存在事實上的工傷保險關系;上訴人已經受傷且經過工傷認定,雖然以劉乙名義與一審第三人簽訂勞動合同,但是事實上提供勞動的是上訴人,上訴人被認定工傷后應當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被上訴人社保機構答辯稱,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法院民事判決書是從上訴人與一審第三人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方面進行的認定,并沒有認定上訴人是否工傷;上訴人在沒有經過工傷認定的情況下要求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沒有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一審第三人公司未發(fā)表陳述意見。
二審法院認為,工傷保險制度是為了緩解因工傷引發(fā)社會矛盾,減輕企業(yè)工傷賠付風險,保障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而逐步建立起來的?,F代工傷保險制度具有傷害補償、工傷預防、職業(yè)康復以及分散風險等功能。工傷保險基金的設立,本質上與其他類型的社會保險基金并無差別,企業(yè)依法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用不僅是對職工人身安全的保障,也能夠降低因職工工傷給企業(yè)帶來的負擔,從而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在工傷保險關系中,企業(yè)作為投保人,職工作為被保險人以及受益人,都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的規(guī)定。
《社會保險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職工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由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不繳納工傷保險費?!钡谖迨藯l第三款規(guī)定:“國家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個人社會保障號碼。個人社會保障號碼為公民身份號碼。”《保險法》第十六條第五款規(guī)定:“投保人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對保險事故的發(fā)生有嚴重影響的,保險人對于合同解除前發(fā)生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但應當退還保險費?!北景钢?,上訴人劉甲在入職中使用劉乙的身份信息,導致一審第三人為其投保時以劉乙作為被保險人,在社會保險登記過程中,登記的信息中被保險人系劉乙,故上訴人劉甲不是合法的被保險人。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yè)病進行治療,享受工傷醫(yī)療待遇?!钡谌邨l規(guī)定:“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y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yè)補助金。”上述規(guī)定的前提是職工依法被認定為工傷,且單位依法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用。參照人社部《關于印發(fā)工傷保險經辦規(guī)程的通知》(人社部發(fā)[2012]11號)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職工被認定工傷后,應當由用人單位辦理工傷職工登記并提供“(一)居民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二)認定工傷決定書;(三)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期確認通知;(四)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經辦機構規(guī)定的其他證件和材料”。該通知第五十六條規(guī)定:“業(yè)務部門核查工傷職工的參保繳費情況,審核用人單位提供的證件與資料,核對工傷認定事實與事故備案是否相符,對符合相關條件的職工確認領取工傷待遇資格,進行工傷登記?!北景钢?,劉甲雖然經過鑒定構成九級傷殘,但是一審第三人作為用人單位并未為其繳納工傷保險費用,且《認定工傷決定書》中被認定為工傷的主體為“劉乙”并非本案劉甲,故上訴人劉甲無權就《工傷保險條例》中規(guī)定的應當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待遇向被上訴人直接主張權利。
劉甲主張其進入公司工作時提供了其堂哥劉乙的身份證,而實際提供勞動的是劉甲,故存在事實上的工傷保險關系。二審法院認為,法院民事判決認定了上訴人與一審第三人之間的事實勞動關系,也認定了上訴人用其堂哥劉乙身份證進入一審第三人公司工作的事實,但并未確認劉乙與劉甲是同一人,也未確認一審第三人為劉甲繳納了工傷保險費用。勞動關系的成立僅僅是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是否繳納工傷保險費用應當以是否進行合法的社會保險登記為前提而不能進行推定,上訴人主張存在事實上的工傷保險關系無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
關于本案劉甲的權利保障問題。《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一條規(guī)定:“職工所在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費,發(fā)生工傷事故的,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北景钢校显V人與一審第三人依法構成勞動關系,其認為在工作中受傷應當為工傷,可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向工傷認定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并在此基礎上,依法向用人單位主張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或者依照其他法律關系主張自己的權利。
綜上,劉甲并未以自己名義取得工傷認定,且一審第三人也未為劉甲繳納工傷保險費用,未能建立合法的工傷保險關系,故被上訴人沒有向上訴人給付工傷保險待遇相關費用的義務。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審理程序合法,依法應當維持。上訴人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其上訴主張本院不予支持。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一審:(2015)淮行初字第00026號;二審:(2016)蘇08行終27號]
█ 一、工傷認定是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前提條件,工傷認定和待遇支付的對象應當一致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相關規(guī)定,工傷認定是受傷職工獲得工傷保險待遇的前提。勞動者遭受工傷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yè)病,只有被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為工傷后,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經勞動能力鑒定后才能進一步享受傷殘待遇。
待遇支付的對象應當和工傷認定決定書載明的工傷主體一致,或者是該工傷主體法定的受益人。這不僅僅是《工傷保險經辦規(guī)程》(人社部發(fā)[2012]11號)的要求,更是法理的要求。工傷認定是確定具體人員所受事故或所患疾病性質的具體行政行為,其法律效力只能及于工傷認定決定所確定的人員,對于一份具體的工傷認定決定書,非該決定書所確認的特定人員均不得依據該決定書主張其屬于工傷。在本案中,劉甲主張《認定工傷決定書》中的劉乙即劉甲違背基本常識,是不能成立的。
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根據劉乙的工傷認定決定而鑒定劉甲的工傷傷殘等級為九級,是不合法的,應予撤銷。
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法院的裁判,劉甲與公司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劉甲因工作原因受傷屬于工傷,可以在法定期限內申請工傷認定。同時,劉乙并未在該公司遭受工傷事故,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作出的劉乙所受傷害為工傷的認定決定錯誤,應主動撤銷。勞鑒機構撤銷前述錯誤的勞鑒結論后,在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作出新的工傷認定決定后,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重新作出勞鑒結論。
二、存在事實勞動關系,但不存在事實工傷保險關系
工傷保險關系是指保險人—社保機構與投保人—用人單位、被保險人—用人單位的職工或受益人等之間的法律關系。工傷保險關系的建立是社保機構向工傷職工或近親屬給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基礎條件。亦即,工傷職工或其近親屬要獲得社保機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必須具備兩個前提:一是工傷保險關系建立;二是工傷已認定。
工傷保險關系的建立是以投保人為被保險人向保險人繳納工傷保險費而確立的。不存在事實上的工傷保險關系。在這一問題上,勞動關系與工傷保險關系存在根本的區(qū)別。勞動關系因為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而建立,稱之為勞動合同關系;也可以在沒有書面勞動合同時因為勞動的提供而建立,稱之為事實勞動關系,與勞動合同關系相對應,兩者均屬于勞動關系的下位概念。
工傷保險關系屬于行政法律關系。無論從一般的行政法律關系概念還是工傷保險關系概念來說,都不存在書面行政法律關系、事實行政法律關系或書面工傷保險關系、事實工傷保險關系這樣的概念。使用“事實工傷保險關系”這一臆造的語詞,表明對行政法、工傷保險法律制度及其理論缺乏基本的了解。
工傷保險關系的成立有兩個條件:一是繳納工傷保險費;二是對參保人的信息予以登記。為特定勞動者參保繳費,是該勞動者與社保機構建立工傷保險關系的必要且充分的條件。在本案中,劉乙與社保機構之間已經建立了工傷保險關系(除非撤銷,否則該工傷保險關系將確定存在);劉甲未與社保機構建立工傷保險關系,劉甲不是適格的被保險人,由工傷保險基金直接支付其工傷保險待遇,違背《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
三、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待遇給付責任
一種觀點認為,該公司實際意圖是為真正向其提供勞動的劉甲繳納工傷保險費,公司依法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后,在職工發(fā)生工傷時就不應再承擔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相關費用。雖然用人單位在招錄職工時,對應聘者提供的信息應當進行必要的審查,但用人單位并非具有法定職權的國家機關,其辨別和審查的義務有限,且針對該問題社保機構沒有提供證據證明公司有明知勞動者冒用他人身份仍為其參加工傷保險的行為,也未證明勞動者與公司有騙保的行為,因此社保機構應當支付待遇。這一觀點是錯誤的。用人單位必須提供職工詳細而準確的參保信息,本案中用人單位未能履行這一義務。
從職工參保資料的來源和社保機構的審查義務來看,由于該資料由用人單位提供,社保機構僅承擔形式審查義務,由于參保資料錯誤而導致的錯誤參保責任,應由用人單位而非社保機構承擔。
從與參保職工的關系角度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存在人身依附關系,應當承擔用工風險,如選任、管理不當的風險。而社保機構對參保職工不存在特別義務。劉甲使用劉乙身份信息簽訂勞動合同、參保繳費,與用人單位選任、管理不當存在直接關聯,用人單位具有過錯。將用人單位的這一過錯歸由社保機構承擔,既無法律依據,亦有失公平。
從利益—風險關系來看,也應當由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錯誤信息的后果承擔責任。用人單位雇用勞動者為其創(chuàng)造價值,并由此獲取盈利,根據“誰受益,誰擔責”的原則,應當承擔雇用勞動者所產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