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麗
Q:第一部電影為什么會選擇《28歲未成年》這樣一個故事?
A:這部電影在講人最動蕩、變化最大的10年,就是從17、8歲到27、8歲。我之所以選擇這個題材,也是因為這10年對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10年,經(jīng)歷過很多事,包括出國留學,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成長,如果沒走出那一步的話,也許我現(xiàn)在完全是個不一樣的人,甚至會從事不一樣的行業(yè)。我想每一個人,不管男孩還是女孩,這段年紀都會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
Q:做導演時,父親的意見是?
A:父親的建議就是。我喜歡什么就去做好了。他當然很高興我能跟他是同行。至于當時為什么做導演,并沒有一個事件驅策,是一步步走下來的過程。
Q:在美國紐約大學接受電影教育,獲得的最大成長是什么?
A:最大的成長是自己不停去練習,因為紐大的教學方針就是實踐,它主要就是讓你不停拍短片,跟同學們一塊兒不斷地合作。我從跟同學們互動上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團隊精神、練習經(jīng)驗,這些對我來說是最寶貴的。
Q:作為星二代,如何看待這枚標簽帶來的福利和麻煩?
A: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星二代”比別人多很多資源吧,比如認識某某你就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但是這個福利也只是到這里為止。也許因為你是某人的孩子,你手上有個劇本,就會有人對這個好奇,也許能讓他們跟你坐在一個屋子,去探討這劇本能不能拍。但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最后真正去拍的時候,還是要看這個故事本身質量高不高,本人能力強不強。演員和其他創(chuàng)作者不會因為對方是誰的孩子,就會奮不顧身地,不顧及自己的名譽跟口碑去做這件事情。副作用就是也許有人認為我們有很多福利,會用放大鏡去看我們的作品,提一個很高的合格標準,當然這也促使我們更努力。但我還是希望觀眾看“二代“的東西時,不要顧及他們長輩是誰,還是從作品出發(fā)。因為導演應該站在自己的作品背后,而不是作品前面。
Q:如何評價父親張藝謀和導演張藝謀?
A:作為導演的張藝謀當然非常敬業(yè)和認真。作為父親,他也給我非常大的空間,希望我能夠自由地去發(fā)揮,從來不限制我。
Q:拍完《28歲未成年》后比較滿意或者遺憾的地方是?
A:最滿意的是演員的表演;最困難是時間的問題,我們時間特別緊張,只有54天的拍攝時間,帶演員的天數(shù)都不到50天。
Q:如何看待父輩那代導演與自己這一代在趣味和思維上的一些差異?
A:思維上差距很大,因為他們出生在50、60年代,而我們出生在80年代,不管是不是導演,這兩代人相比,我們可能更注重自我的成長,這一點在這部影片里能體現(xiàn)出來。而那一代人可能更注重社會上博大精深的一種理念,所以他們的影片里也會體現(xiàn)出來。
Q:以后拍電影會著眼什么類型的故事?
A:只要有機會我都愿意嘗試,無論商業(yè)片或文藝片。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的最極限化最廣度化都是我們想嘗試的。
Q:做導演帶給你的最大幸福(痛苦)是什么?
A:幸福就是能拍出一部被觀眾認可的電影。不能說痛苦,但最大的障礙是拍攝期跟家人花的時間會少。
Q:什么樣特質的男性(女性)更容易打動你?
A:知道自己缺點但是會取長補短,而且不斷努力的人,不管男性女性。
Q:覺得外界或者輿論一直以來對你或者父親是否有誤讀的部分?
A:對每一個所謂“二代”也好,“一代”也好。娛樂圈中難免對公眾人物都會產生誤解,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習以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