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一門世俗的藝術,它反映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
卻也在接受著人們的檢驗。
2016年的華語電影終于終止了一直以來的票房高歌,
它像一個拐點,讓一切都趨于正常。
拐點的產(chǎn)生是人們選擇的結果,體現(xiàn)到具體方面,
就是觀眾開始對華語電影產(chǎn)生了不信任感,買票成本的提高,
讓這種不信任感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上。
于是你可以看到,在后面的數(shù)據(jù)里我們會展示,
就華語片票房來說,2016年之于2015年,實際上是倒退了的。
這種倒退其實并不是什么壞事,
畢竟,曾經(jīng)中國電影的泡沫太嚴重了,
凱歌高奏的氛圍下我們幾乎忘卻了我們還有著太多的、
非常嚴重的不足。
所以我愿意用“秋”來形容這個拐點,秋風掃落葉,
掃掉的也可能是更多趨利的牛鬼蛇神,
讓人們更可以把重心放在電影制作本身方面。
所以便有了這次盤點,更像是一次華語電影的備忘錄。
很多人會想,或許還有很多人不會想……為什么2016年內(nèi)地電影的票房會自4月起出現(xiàn)了一個后繼無力的頹靡分水嶺?如果中國票房已經(jīng)膨脹到了拋物線的最頂端,但按照美國現(xiàn)階段的票房規(guī)律,就算到達頂端,也不可能會出現(xiàn)如此清晰的分水嶺。那么,或許我們可以回望一下3月發(fā)生的票房大事件——《葉問3》票補被曝光。票補,對于中國電影市場來說并不陌生,為了新聞宣傳,為了一次次創(chuàng)新高,為了屢破紀錄,或是為了面子好看,讓投資人過得去,讓公司股票不要跌,讓在與電影相關的理財產(chǎn)品可以大賣賺錢……不少片子在票房上或多或少地做過手腳,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票補。排幽靈場是最主要的方式,早上電影院還沒營業(yè)時的滿場,午夜場滿場,買邊角位……《葉問3》的票補集齊了票補的兇猛手段,其中背后牽扯的金融關系又過于復雜,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因此被清查,廣電總局最終下令徹查違規(guī):不得票補。受此震懾,票補趨勢大為收斂,表現(xiàn)在總體票房上,自然不斷頹靡下滑。不過,中國電影的火熱上升絕不可能是假象,連續(xù)9年的高速上升,并不是神話。今年票房的票房頹勢,或許與電影本身的質(zhì)量、觀眾的成熟程度增加或許不無相關,2016年票房最高的《美人魚》累積達約33.9億元,豆瓣評分6.9分;制作費用超過10億、與好萊塢頂級團隊合作、“國師”張藝謀的新片《長城》,豆瓣評分僅5.0;王家衛(wèi)監(jiān)制、作家張嘉佳執(zhí)導、梁朝偉和金城武主演的《擺渡人》,評分只有3.9;成龍新作《鐵道飛虎》5.1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5.3分……許多備受期待、陣容豪華、制作費用高昂的電影,最后評分跳水,口碑撲街,讓不少觀眾失望,也成為了2016年并不罕見的例子。當票房不作假,觀眾不常常失望時,中國電影還有準備、有條件可以再迅猛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