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文華,張 收
“照著講”與“接著講”:《馮友蘭評傳》讀后
柴文華,張 收
由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年推出的《馮友蘭評傳》(以下簡稱《評傳》,凡引此書只注頁碼)是一部全面系統(tǒng)研究馮友蘭學術思想的力作,它是宋志明和梅良勇合著的《馮友蘭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問世16年后的再版。眾所周知,馮友蘭有“照著講”和“接著講”的說法。原書是“照著講”馮友蘭哲學,而《評傳》新增加的《續(xù)編》部分是“接著講”馮友蘭哲學?!罢罩v”是立足馮學的本旨,厘清馮友蘭哲學思想的“來龍去脈、理論架構、思想特色、學術價值”[253],其目的是排除對馮學的種種曲解、誤解,以恢復其應有地位;“接著講”是進一步提出馮學研究的新思路、講出新意。概括地說,“照著講”講的是馮學,“接著講”講的是馮學觀和哲學。
《評傳》與原書相比,明顯的改動是書名的“簡潔化”和增加《續(xù)編:再看馮友蘭》部分。全書有《再版自序》和《導言》各一篇?!对侔孀孕颉分兴沃久鹘榻B自己對馮學的認識過程,經(jīng)歷了“批判的對待”“同情的研究”“理解的感悟”三個階段,并對再版情況作了一些說明?!秾а浴泛喗轳T友蘭的學術生平,點明研究馮學的必要性。接下來分十一章對馮友蘭學術思想展開述評。第一章《好學深思之士》介紹馮友蘭生平閱歷;第二章《叩開哲學之門》是對馮友蘭哲學入門之作《人生哲學》的述評;第三章《梳理中國哲學史》是對20世紀30年代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梳理和研究;第四章《新理學的形上學》、第五章《正的方法與負的方法》、第六章《了解與覺解》、第七章《人生境界》和第八章《〈新事論〉與〈新原道〉》依次對新理學體系的本體論、方法論、認識論、人生論、應用論展開論述和研究;第九章《批判與回應》是述評20世紀40年代哲學界對新理學體系的評價,分為“批判”與“回應”兩個方面;第十章《重寫中國哲學史》是對馮友蘭晚年的鴻篇巨制《中國哲學史新編》的述評;第十一章《巨擘·重鎮(zhèn)·哲人》是對馮友蘭的評價,標題中的三個名詞分別是對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學科、現(xiàn)代新儒家、個人品格三個方面的定位;《續(xù)編:再看馮友蘭》是宋志明對馮學“理解的感悟”認識階段的新成果,為2007—2015年間發(fā)表的六篇學術論文。最后的《附錄》有《馮友蘭學術年表》和《馮友蘭學術思想研究主要論著目錄》。
在《評傳》中,“照著講”的部分為第一章至第十一章,這是全書的主體。該部分展示了自身的書寫特色,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觀點。就書寫特色而言,主要有如下幾點:第一,細致的梳理?!对u傳》的題材決定了“傳”是全書的主要內容。馮友蘭身兼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兩個身份,學術生涯分為四個時期,每個時期各有變化。要完成對馮友蘭整個學術思想的梳理,既需要全局的眼光又需要細節(jié)的把握,這個要求在《評傳》中得到完美體現(xiàn)。第一章《好學深思之士》作為馮友蘭生平小傳,清晰簡潔地勾畫出馮友蘭一生的學術脈絡,對馮友蘭思想形成過程中的一些重要論文,以及主要著作的成書情況都有所涉及。從第二章開始便分專題介紹了馮友蘭主要學術思想,《人生哲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的梳理采取相似的結構,新理學體系的梳理則按照體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來有序展開,整體看來條理暢達、線索分明。第二,精確的定位。馮友蘭作為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其著述期長、著作多產(chǎn)。對于其人以及著作,《評傳》都能給予了精到的定位?!度松軐W》是馮友蘭在20世紀20年代的哲學著作,《評傳》的定位是“開始叩開哲學之門、進入哲學殿堂的代表作”[64],也是“中國第一本中西人生哲學比較的著作”[64]?!吨袊軐W史》是馮友蘭在20世紀30年代的哲學史著作,《評傳》的定位是“中國近代有代表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典范之作”[67],也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中國哲學通史著作”[93、94]。對于馮友蘭用生命最后十年完成的七冊本《中國哲學史新編》,《評傳》對作者的定位是“新中國寫完中國哲學通史的第一人”[235],對《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定位是從孔夫子到現(xiàn)代且涉及當代哲學發(fā)展情況的“第一部名副其實的中國哲學通史”[235]?!柏懺鶗敝?,《新理學》《新世訓》《新原人》《新知言》四書展示了新理學的思想架構,作為新理學體系的“理論篇”;《新事論》《新原道》兩本書是新理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在具體問題上的應用,作為新理學體系的“應用篇”,這種分析和定位也是合理的。最后對馮友蘭在20世紀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本書也給予公正、客觀的評價,分別是:“中國哲學史學科建設的巨擘”“廣義現(xiàn)代新儒家的重鎮(zhèn)”“不斷求索的哲人”[248-251]。以“巨擘”“重鎮(zhèn)”“哲人”評定馮友蘭在學術史上的地位,是經(jīng)得起推敲和檢驗的。第三,多面的評價。《中國哲學史新編》主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馮友蘭學術思想展開分析和評價,指出馮友蘭在人生論、真理觀、歷史觀、本體論、運動觀、方法論等方面的理論缺陷;運用現(xiàn)代邏輯推理出新理學體系,運用邏輯分析法的一些舛誤;研究過程中非常注重古今中外的源流辨析和橫向的比較;在新理學部分更是搜集整理20世紀40年代哲學界一些學者對新理學的批判與回應。但是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是對馮友蘭哲學思想的同情研究,在馮學“長期遭到曲解和誤解”的情況下還原馮學的真實面目。稱實而論,本書對馮友蘭學術思想的評價是深層次、多維度、多方面的。就值得深思的觀點而言,主要有如下一些:第一,《評傳》認為馮友蘭的學術思想在新中國成立后大體經(jīng)歷了“自省——自卑——自信”三個階段的變遷。馮友蘭五六十年代學術立場的轉變是自覺性質的,其服膺馬克思主義也發(fā)自內心,由于長期充當批判對象漸漸形成一種自卑心理,直到1978年以后才恢復學術上的自信。馮友蘭晚年的“復歸”并不是重回40年代新理學的立場,而是在探索“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固有哲學(其中包括新理學)相結合的道路”[252]。馮友蘭晚年是在不斷地“重塑自我”而非“回歸自我”。第二,《評傳》注重馮友蘭哲學中的中西文化會通。認為《人生哲學》中“三道十派”的比較肯定了中西哲學既有同一性又有差異性,對“中西人生哲學的會通”有促進作用;《中國哲學史》中也提出了“中西哲學的共性問題”,并從文化傳播的角度肯定《中國哲學史》為“中國哲學的世界化”做出的重大貢獻?!对u傳》還指出新理學體系中馮友蘭試圖“把西方哲學‘主客二分’的哲學思考方式與中國哲學‘主客不分’的哲學思考方式融會貫通,把邏輯分析方法與直覺主義方法融會貫通,把生命的進路與理性的進路融會貫通”[143],并認為只有從“類”即共相的觀點看待中西文化,才能解決“中西文化會通的問題”??梢娭形魑幕臅▎栴}是本書的一個重要關注點。第三,《評傳》指出馮友蘭人生境界說融會儒道二家。認為馮友蘭的“四境界說”設定“自由”“自覺”兩個價值目標。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道家注重自由,儒家注重自覺,馮友蘭深層挖掘儒道兩家的合理精神內核熔為一爐,體現(xiàn)在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上。天地境界的圣人實為兼收儒道二家之長。
《續(xù)編:再看馮友蘭》是《評傳》新增加的內容,這六篇論文包含宋志明近些年來對馮學理解的感悟,它將《評傳》的思想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其思想價值略述以下幾點:第一,提出哲學觀更新的認識性問題?!独m(xù)編》提出“單數(shù)哲學觀”和“復數(shù)哲學觀”兩個概念來分析馮友蘭哲學觀念的變化,認為復數(shù)哲學觀的態(tài)度更適合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同時指出馮友蘭寫作《中國哲學史新編》的時候,已經(jīng)轉向認同復數(shù)哲學觀。宋志明認為哲學應該有多種講法,應該百家爭鳴。由于前面第十章《重寫中國哲學史》中最后只提到幾個“非??晒种摗?,而沒有對《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價值意義展開系統(tǒng)的研究,復數(shù)哲學觀的提出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第二,提出馮學研究轉型的現(xiàn)實性問題。馮學的研究不能總停留在一般性評述的階段,還應該轉向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階段,這是馮學研究中的“照著講”與“接著講”的區(qū)別。宋志明認同馮友蘭“哲學無定論”的觀點,肯定哲學研究中的動態(tài)性和創(chuàng)造性,他從馮友蘭哲學中提取出“接著講”的三個接點,即“確定性”“合群體性”“建設性”三原則,借以扭轉哲學研究中存在的只講“主體性”“個體性”“破壞性”原則的弊端。第三,提出講儒學新思路的時代性問題。宋志明從馮友蘭的哲學思想當中探索出關于儒學應該怎么講、如何接、講什么等問題的答案。他認為馮友蘭的哲學史從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出發(fā),經(jīng)過現(xiàn)代性的解釋和重構,最后落腳在“內在超越”的人生價值上,用以解決現(xiàn)代人價值失落的時代性精神困境。儒學的時代發(fā)展應該“重新恢復儒學在中國人精神生活中的主導話語權”[277]。宋志明“接著講”馮學,最終又不止是在講馮學。
總之,馮學研究正在轉型,儒學的發(fā)展也正在謀求轉型的新思路?!对u傳》經(jīng)過新舊相續(xù),這兩個“轉型”在其中都有所展現(xiàn)。宋志明“愿中國哲學之火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永遠照亮中國人的精神世界”[3]的真誠愿望感人肺腑?!对u傳》是馮友蘭哲學研究中難得的佳作,它以新的面目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相信能夠給大家?guī)砀嗟捏@喜和啟發(fā)!
(作者:柴文華系黑龍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崔家善〕
著作評介 柴文華,張收.“照著講”與“接著講”:《馮友蘭評傳》讀后[J].知與行,2017,(5):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