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介紹:《錢伯林中國考察檔案匯編》
張雷主編:《錢伯林中國考察檔案匯編》,上、下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6年6月,600頁,980元,ISBN: 978- 7- 5077- 5014- 0
1922年丁文江總結(jié)美國學者的三次中國地質(zhì)考察。第一次是19世紀60年代,美國地質(zhì)學家和探險家龐培里(Raphael Pumpelly,1837~1923) 華北考察;第二次是1903至1904年,美國地質(zhì)學家維里士(Bailey Willis,1857~1949)在卡耐基研究所資助下考察中國;第三次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探險家安得思(Roy Chapman Andrews,1884~1960)帶領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在中亞蒙古的考察。這似乎成為中美近代地學交流史的定論。但丁文江卻忽視了1909年美國地質(zhì)學者的一次中國考察。不過,這全非丁氏疏忽,因為此次考察是以教育名義,而且考察成果并未公開面世,而是塵封于檔案館。
20世紀伊始,崛起的美國開始重視在中國的影響。1908年芝加哥大學在洛克菲勒基金支持下,決定派出東方教育考察團(Oriental Educational Investigation Commission)考察中國,尋求最佳合作方式,由芝加哥大學地質(zhì)系教授錢伯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1843~1928)與神學院教授伯頓(Ernest DeWitt Burton,1856~1925)共擔此任。
托馬斯·錢伯林為美國著名地質(zhì)學家,1866年畢業(yè)于威斯康星州比洛特學院(Beloit College),1893年錢伯林應邀組建芝加哥大學地質(zhì)系,并任系主任。早在1901年錢伯林就曾致函芝加哥大學校長,建議芝加哥大學加強與中國合作,以地質(zhì)幫助中國,招收中國留學生,培育地學人才,助其開發(fā)自然資源,造福國家與人民。
1909年1月,錢伯林在兒子兼助理羅林·錢伯林(Rolling Thomas Chamberlin,1881~1948)的陪同下動身前往中國。羅林·錢伯林1907年從芝加哥大學地質(zhì)系獲得博士學位,隨后留校執(zhí)教。錢伯林父子此次中國考察的主要任務是考察地形、氣候以及自然資源特別是土地利用情況,研究他們對于教育的意義以及教育機構(gòu)的合適選址,同時探索中國引入自然科學方法的可能性。
錢伯林一行自1909年2月抵達中國至1909年6月離開中國,前后共4個月,期間通過輪船、火車、馬車、轎子、步行等方式,先后考察江蘇、廣東、廣西、湖北、四川、河南、直隸、山西等十三省。錢伯林父子均為地質(zhì)出身,對沿途地質(zhì)地貌觀察精到細致,其中用功最深的是四川。他們沿長江過巫峽、奉節(jié)、云陽,至萬州上岸從陸地穿越四川,經(jīng)分水、梁平、大竹、渠縣、南充、蓬溪、射洪、中江,到達灌縣,后沿岷江經(jīng)成都、郫縣、彭山、樂山到宜賓,再順長江而下,經(jīng)重慶、豐都、忠縣,回到萬州,然后東出三峽返回武漢。四川的地質(zhì)考察包含從三峽的古生代的地層剖面,到寒武紀底部的冰川遺跡。此外,錢伯林父子還從張家口上至蒙古高原邊境,考察古代冰期的證據(jù)。
科學的地質(zhì)學訓練使錢伯林父子具有敏銳的野外觀察力。中國的地理景觀如城鄉(xiāng)、山川、稻田、水車、牌坊、石橋、古塔、廟宇等令錢氏父子屢屢駐足。在所有景觀之中,錢伯林最注重的是農(nóng)業(yè),因為它直接反映當?shù)厝伺c自然的關系,例如成都平原的麥豆同作和河南的梯田都令錢伯林贊嘆。與此同時,錢伯林父子見證了大清王朝末年的新與舊。例如漢口張之洞主持的漢陽鋼鐵廠展示了王朝的革新與發(fā)展。不過在欣欣向榮的背后,實則危機四伏。漢口鐵廠將最好的鐵礦石出口給日本,自己只用二等礦石,如此尚資不抵債,坐吃山空。在澳門附近,錢伯林父子目睹一艘英國貨船堂而皇之地在一艘軍艦護衛(wèi)下將鴉片銷往澳門。
在4個月的中國考察途中,老錢伯林不顧旅程勞頓,在鄉(xiāng)村如豆的油燈下奮筆疾書,撰寫中國考察筆記。而小錢伯林,則將每天所見所聞寫成日記,同時利用攜帶攝影器材,沿途拍攝沖洗了七百余張照片,圖文并茂地記錄了晚清中國的地理地質(zhì)景觀。同時,老錢伯林不停地思考和規(guī)劃中國,如鐵路、自然資源、農(nóng)業(yè)問題,以及西方醫(yī)學、教育如何適應中國等問題??疾靾F最終認為西方對中國最大的幫助應是醫(yī)學教育,這為洛克菲勒基金會建立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奠定了基礎。
1909年返回美國之后,錢伯林父子各寫了兩篇有關中國的文章。除此之外,錢氏父子的中國考察便塵封檔案館,在中美學界都鮮為人知。本編綜合美國比洛特學院和芝加哥大學檔案館所藏的六冊日記、一套筆記以及七百張照片,分為一套兩冊出版。上冊為日記與筆記,下冊為圖像,左圖右史,是為研究清末中國的地質(zhì)地理、教育以及美國在華考察史的第一手資料。
(美國雪城大學歷史系 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