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闡述了公信力在我國公證的保證體制的重要性,詳細解讀了我國公證公信力的保障制度,對公證公信力未來的構建提出了設想。旨在不斷完善公證保障制度,提升公信力。
關鍵詞 公信力 公證 保障制度
作者簡介:李海峰,山西省太原市城南公證處,三級公證員,研究方向:公證公信力。
中圖分類號:D926.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58
近年來,對于公信力的解讀,有著各種各樣的闡述。要求組織或個人對自己的表現及行動負責是社會各界對于公信力原則性的定義。從文化層面來看,公信力所向公眾呈現的是對其價值的期望以及肯定。因此,在我國公證公信力的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對公證職能的發(fā)揮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公信力的內涵可以從具體和抽象兩個方面解讀,具體內涵指的是對信用能力的要求。而抽象內涵則是指公眾的信用及社會責任兩方面的輿論。除了具體和抽象之外,公信力的含義還可以從內部含義和外部含義來理解,內部含義指的是:公證是正確、真是的,具有可信性的,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公證力靜態(tài)的一面;外部含義是:如果出現不實,可以依據法律的強制性,也可以把他看作是公證力動態(tài)的一面。將公證力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結合,對探討在我國公證公證力的保障體制有著重要意義。
一、 在我國完善公證力公證保障體制的重要意義
(一) 強化公證力公證保障體制對公證職能的充分發(fā)揮具有重要意義
在日常社會交往中,人們對公證有著高度的認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對公證的價值寄托了很高的期望。當事人認為辦理公證的用處以及最終目的就是公正之后,很多事物就有了法律的保護,不能隨便更改,充分說明了公證公信力在人民群眾的心目當中占用重要的位置。良好的群眾基礎是公證體制社會設立的最為基本的條件。公證力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核心,影響著公證行業(yè)的發(fā)展。如果缺失了公信公證力,則會直接影響到公證的證明力度和法律效力。為了公證職能能夠充分的發(fā)揮,公證力能夠持久維持在群眾心中的地位,必須不斷完善公證力公證保障的體制。
(二)強化公證力公證保障體制對公正法律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在法制史上,公證制度歷史悠久。我國從奴隸社會就開始使用私證,在封建社會時期廣泛普及。我國早期歷史記載中,東漢末年的“孫成買地券”是最早的私證實物。自1935年,我國開始建立現代化公正體系。新中國成立之后,公正活動十分活躍。公證制度在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艱難的過程,制度的建立、撤回以及重建等。新時代來臨,公證體制迅速發(fā)展,群眾對公證力的信賴感也逐漸增強,公證重新獲得了地位。因此,公證公信力的構建是誠信社會的必經之路。
(三)強化公證力公證保障體制對公證職能現實需要有著重要意義
公證制度恢復重建之路還很長遠,公證制度在當今法制社會中并不處于很明顯的位置,公信力還需要強化。有些時候因為地方個案公證時間的報道,對公證行業(yè)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人們對公證公信力持質疑的態(tài)度,從而引發(fā)群眾對公證保證體制的不信任。由此可見,現階段,人們對公證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公證正面臨著更高的挑戰(zhàn)。因此,我國公證力保障體制需不斷完善,需全面革新。
二、公信力在我國公證的保障體系的解讀
自八十年代之后,我國開始提升對公信力的關注度。我國司法部門在2005年頒布了《關于在全國公證隊伍中開展教育規(guī)范樹形象活動的意見》,文件中提出公證公信力相關內容,這也是公信力在規(guī)范性文件中第一次被提及。我國公證在實踐的過程中,第一次將保障公證公信力作為核心的內容展開各項活動。但無論是公證界,還是理論界,人們所關注的公信力大部分是從公證的法律責任方面開展工作。在立法的設立上,也主要注重事后的補救措施,從公證公信力的本質方面研究還尚有空白。筆者的觀點是:公證公信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斷的維護、不斷的培育、不斷的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相關法律法規(guī)設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公信力的培育,也就是說在法律體系中,公證需要有一席之地,公證公信力才可以在法律體系中體現,并不斷的自省。公信力需要很好的維護,在公證制度中就需要設立完善的賠償機制和糾正機制,也就是說,辦理公證要嚴格按照程序辦理。但即使程序十分嚴格,也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差和瑕疵,為防止這些偏差和瑕疵的出現,應以法律為基礎確立保護措施。公證公信力保障制度主要從以下幾點體現:一是保障相關制度設計是否合理,法律是否認可公證的相關制度,是否采納行使公信原則;二是糾正機制,申請臨時性的保護手段復查,對終局性保護手段進行更正;三是賠償機制,指的是損害賠償后的補救措施。從這幾點來解讀公證公信力的保障制度。
(一) 法律對公證確認的幾大效力
在法律界以及理論界對公證是十分認可的,公證效力主要有以下幾種:以證據為依據的效力、以民事法律行為為基礎的效力、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正因為公證的效力,法律對公證才有很高的認可度。公證效力確認在我國法律界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表現:
一方面是對以證據為依據效力的確認。法律對公證證據效力的認可是有據可循的,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7條中都有所表現。文件中規(guī)定“公證人員在未向涉嫌侵權的一方當事人表明身份的情況下, 如實對另一方當事人按照前款規(guī)定的方式取得的證據和取證過程出具的公證書, 應當作為證據使用, 但有相反證據除外”。另一方面是對公證債權文書確認執(zhí)行效力的確認。公證強制執(zhí)行效力有法可依,如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執(zhí)行有關問題的聯合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113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18條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
(二) 公證保障體系的糾正機制
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保證公正的準確性和嚴謹性,消除公證錯誤,減少公證糾紛案件,《公證法》建立了公證保障體系的糾正機制,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建立異議制度(對不確定或有異議的事件建立復查制度)以及確立公證更正制度。按照《公證法》制定了相關的處理辦法。近年來,我國公證出臺了很多有關公證糾正措施的文件,而我國公證保證體系中的糾正機制正是由這些規(guī)范性文件組成的。更正及復查出發(fā)點一致,旨在消除或者限制公證錯誤后果。但更正和復查又有著差異之處,公證的異議制度是對公證錯誤請求權,公證的更正制度是對錯誤的徹底修正。修正之后,公證在群眾面前重新樹立起公信力。異議制度和更正制度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邏輯關系。
相比于其他國家,我國公證保障體系的糾正體系屬于自成一體。我國將公證書爭議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因公證書內信息錯誤引致的爭議,另外一種是由于公證對象所具有的實體的權利、義務而引發(fā)的爭議。應對此兩種爭議的對策可以采取以下幾種辦法解決:因公證書內信息錯誤引致的爭議可以依據糾正機制得以解決;而由于公證對象所具有的實體的權利、義務而引發(fā)的爭議,可以采用訴訟的方式來解決。在公證過程中,爭議類別的區(qū)分相對較為繁雜,公證書內信息錯誤就有許多種類的表現方式,如:公證書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提供虛假情況、申請公證對象有違法現象、申請公證內容不和法規(guī)、定性不準確且表述不恰當、公證辦理的程序混亂、不清晰、公證詞內容存在文字錯誤等。
(三)公證保障體系的賠償機制
公證保障體系的賠償機制的確立是為了防止公信力效應給人民群眾合法權利造成損害。賠償機制要與公信力融合在一起,提升公證公信力的價值。之前的法律法規(guī)中并沒有將公證賠償問題加入到條文當中,近年來,公證工作不斷改革,國家相繼出臺了《行政訴訟法》、《司法部關于深化公證工作改革方案》等法律法規(guī),并建立公證責任保險制度,成立賠償基金,不斷完善公證保障體系。
我國公證協會從2001年1月起,針對公證公信力制定了相關的制度:賠償基金制度及責任保險制度。此制度的建立,轉變了公證的賠償模式,利用者承擔模式代替了傳統(tǒng)的國家承擔模式,并設立了專門的賠償基金模式。另外,我國公證部門與中國保險公司聯手,共同簽署了相關保障合同,即《公證責任保險合同》。由此可見,我國的公證賠償與保險商業(yè)信用緊密相連,是一種同行業(yè)分擔的賠償機制。
三、 對公證公信力的構建設想
公證公信力跟隨法律觀念的不斷轉變在逐漸革新和進步。近些年,社會已經逐漸認可公證的重要職能及和作用,公證在社會市場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如:效益的維護、安全的衡量以及公共秩序的保障等。由此可見,對公證施以公證力是公證執(zhí)法的必經過程。首先,賦予公證公證力一定的法律基礎和文化,其次要維護市場交易的正常秩序,保證交易的安全性。最后,要確定公證公信力的發(fā)展方向。我國從古代開始就實行中間人作證的傳統(tǒng),新中國成立,在非訴訟領域中,我國公證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建國初期時辦理的公私合同公證、改革開放時開展的外資引進以及解決“三農”問題等,企業(yè)在改制過程中相關程序公證的辦理,為民商關系的理順以及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做了重大貢獻。在法律文化的氛圍中,公證公信力有所提升。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構想公證公信力的未來:
(一) 公證公信力類型的相關選擇
以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立法為基礎,可以看出公證公信力主要分為以下兩個類型:一種是法定公信力,也就是在立法中對公證公證力有明確的條文規(guī)定,這種類型公信力主要在大陸法系國家實行,公證大部分是實質性的證明,對事件情況真實性加以證明、對事件的合理性進行證明、對各種事項的內容合法及真實性進行證明。
(二)建立相關的保障制度
公證公信力體系需要不斷的建構完善,公證質量、公證隊伍綜合素質以及公證效力是公證公信力的三大支柱。公信的效力來源于法律的認可和確認,如法律對公證效力不認可、不確定,則法律公證力成為了無源之水。法律賦予公證公證力,與法律的相關體制以及社會理念緊密相關,因此,公證的公信力保障制度需要不斷的完善,結合實踐,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其作用。
我國法律為保障公證公信力頒布了相關規(guī)定,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發(fā)展提供了法律依據,為市場交易創(chuàng)造了很多價值。在市場交易中,最為基本的就是誠信與效率,所有過程需要做到公正、公平。公證是社會誠信體系發(fā)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要將維護人民利益的公平公正作為使命,為公證交易提供保障,為交易秩序的安全運轉提供保障。我國公證應用于多個領域,在預防糾紛、維護交易等方面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綜上所訴,公證公信力在我國公證保障體系中占用重要的位置,通過對公證力保障制度的詳細解讀,對法律公正的確認以及糾正、賠償機制的設立,公證保障制度在逐步的完善,公信力度也在逐步提升,發(fā)揮其效力,為人民群眾的利益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公義.中國公證制度改革研究及國際比較.法律出版社.2006.
[2]潘紹華.解讀公信力保障制度.中國公證.2008.
[3]劉疆、董翠香.公正審查方式新探.中國公證.2006.
[4]雷達.如何突破公證公信力的現實困境.探索.2008.
[5]趙樹麗.公證法律制度對市場經濟信用的保障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