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小云+崔鳳義+何海平
摘要:八大角秧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五寨百姓新春正月不可缺少的娛樂大餐。八大角秧歌角色眾多,如開路韃子、正鼓、正花、丑鼓、丑花等。主要是由四個丑鼓(男)和四個丑花(女)為主要角色而得名。表演形式多樣,有四門八斗、踩花、三威、蛇盤丸顆蛋等二十余種?;顒臃绞截S富多彩,最熱鬧的要數(shù)秧歌會班。八大角秧歌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五寨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民族性格、生活習慣和人民的信仰以及他們的審美觀念和理想。通過對八大角秧歌歷史起源的追溯,了解它的人文因素與其表演形式的關系,進而對其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八大角秧歌;表演形式
秧歌的起源,有很多種論述,眾說紛紜,主要的有勞動說、祭祀說、多元說??偠灾?,秧歌作為—種綜合性民間藝術,是在不同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神靈崇拜、自然環(huán)境、生活方式等因素中形成發(fā)展的。生活本就給予了秧歌在形成和發(fā)展時—種無限的可能,為秧歌注入了充實的養(yǎng)分,同時人們的勞動更加賦予了秧歌形成的條件。
八大角秧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始傳于元朝,是流傳在山西省五寨縣的一種集說、唱、舞為一體的民間歌舞。其中,以四個丑鼓(男)和四個丑花(女)為主要角色,合起來八個人,故名“八大角秧歌”。
一、八大角秧歌表演形式與娛神、祈求豐收新盼風俗的淵源
秧歌起源于農(nóng)業(yè)勞動生活,是在插秧等勞動過程中產(chǎn)生發(fā)展起來的,它不僅在勞動中歌唱舞蹈,當它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生動活潑的民間舞以后,便成為節(jié)日里娛樂活動的項目之一,成為自娛兼表演的民間歌舞形式。傳統(tǒng)秧歌的生命力,來自于一個民族、地區(qū)深層的傳統(tǒng)文化,凝聚和體現(xiàn)著這一民族、這—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自然環(huán)境和人民的信仰以及他們的審美觀念和理想。八大角秧歌就充分的體現(xiàn)了這些人文背景。八大角秧歌這一民間歌舞的活動方式主要是群眾性的自娛活動,一般在兩種情況最為活躍,一是在農(nóng)歷正月間,屬農(nóng)閑季節(jié),勞動群眾辛苦一年,獲得收獲,要慶賀祝福,同時也是新一年,播耕耘的開始之際,人們借“娛神”之機享受一年辛勞后的喜悅,祈求新—年更比往年風調(diào)雨順,年富民安,使生活過的更好一些,于是舉辦各種各樣的文藝活動,民間歌舞便成為最主要的文藝形式。八大角秧歌就包含著傳統(tǒng)民間信仰的神秘色彩,人們在歡娛中,為了滿足自己求福免災,趨邪避兇的心愿,這也正是民間信仰的基本特征。另一種情況是迎神賽會,這也是民間舞蹈大量活動的時機,這種古時群眾性的大集會,雖屬于一種宗教性的活動,但也是民間文藝的大會演,起著既酬神又娛人的作用。這些也正是八大角秧歌得以傳承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大角秧歌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內(nèi)容豐富,一般有壓場、揉場(見圖1.1)、圓場。表演形式有“過街”、“踢場”和“會班”三種,歌舞相間,舞一場、唱一段。說唱,快板,順口溜都能穿插其間。豐富多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了秧歌內(nèi)在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特征。
1、隊形
八大角秧歌除丑鼓丑花的舞蹈動作花梢一些外,其余多是以變化多端的隊形圖案和眾多的角色造型取勝?!斑^街”時的表演比較簡單,隊形場圖有“蛇蛻皮”、“雙蒜瓣”等。(見圖1.2 1.3)
到了某一開闊的場地“踢場”時,場圖的變化既復雜且多變,給人以花梢之感。尤其是四個丑鼓和四個丑花的表演,其舞姿矯健瀟灑,扭擺大方,在歡快熱烈的鑼鼓聲中,由慢漸快地變換出“里外羅城”、“金錢眼”、“四門斗子”、“二龍出水”、“十字梅花陣”、“里四外八”、“蛇盤九顆蛋”等二十多種圖案,令人眼花繚亂。這些寶貴的舞蹈場圖代表了當?shù)厝嗣褡杂傻纳盍曀缀兔耖g智慧。如典型的“二龍出水”,以及在踢場時變幻出的“金錢眼”和“蛇盤九顆蛋”等圖案都一定程度的體現(xiàn)了“祭神靈”、“娛神靈”的習俗,以娛神、祈求豐收新盼的意念用舞蹈的形式表現(xiàn),祈求一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2、秧歌會班
秧歌會班的出現(xiàn)標志著八大角秧歌步入其發(fā)展史上的最高峰,它最能體現(xiàn)“八大角秧歌”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再現(xiàn)元朝時期統(tǒng)治階級的封建禮儀。當秧歌會班時,村寨“社首”集中村寨首領開會議事,商議會班日期,后期保障等事宜,然后寫好請?zhí)?,置于禮盒之中,派人給鄰村鄰寨依次送去商定會班日期,得到回帖后,即舉行會班?!皶唷钡谋硌菪问郊s有三種:一種是幾個秧歌班在同一個大圓圈中按照各自的曲牌,踩出各自得心應手的場圖。二是同在一個圓圈之內(nèi),你表演一段“卷氈”帶“金錢眼”,我表演一個“蛇盤九顆蛋”。或是你先請出老漢老婆表演一段,我再請賣藥先生、賣麻糖人、毛貨郎、大閨女、花和尚出來表演—場,相互間都想勝對方一籌。三是全體秧歌會班合在一起共同踩一個場圖,如“五馬破曹”多時需要用幾百人一起表演,最少也需六十多人,遺憾的是此形近幾年來已無人能夠表演了。這樣的“會班”對于八大角秧歌的發(fā)展和提高,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秧歌會班分為引場和壓場,首先由有經(jīng)驗的引頭韃子引場,引領所有會班秧歌隊伍進入場地布陣演練,幾百人的隊伍同時活動,時踢時扭,來來往往似盤龍,圈圈套套如穿梭。鑼鼓齊鳴,萬民共舞,呈現(xiàn)出一派普天同慶的歡樂場面。在表演中幾百人的隊伍時而“梅花十字陣”、時而“蛇盤九顆蛋”、時而“八卦”、時而“卷氈、使人眼花繚亂,思緒萬千。引場結(jié)束后,壓場開始,各隊按進村先后順序輪場表演。第一輪由八大角上場,不唱不說,只是劇烈地踢一下場,直到各隊全部上場跑過。第二輪正式比賽,按順序,上午由八大角表演,下午由其它角色表演,中午主隊請客隊在村里吃飯,家家戶戶熱情招待,會班結(jié)束,演畢由主隊在將各隊秧歌依次送出村外,程序與接秧歌基本相同。在元宵節(jié)晚上演出結(jié)束之后,參與演出的演職人員在—起吃“和會菜”,取一年“風調(diào)雨順,和氣生財”之意。表演首先全體演員要到村中的神廟中舉行祭廟儀式(如果村民們認為在去年村中出現(xiàn)—些不吉利的事情,就會把儀式辦的更加隆重),以祈求來年全村風調(diào)雨順、六畜興旺之意,在祭廟儀式(也稱拜廟儀式)開始前要放炮、上香,之后秧歌隊組織者要敬紙、膜拜、祈愿,然后秧歌隊員開始舉行打場子表演,表演結(jié)束即拜廟儀式完畢。之后還舉行拜人儀式,就是秧歌隊要到村中去拜訪為百姓做出努力貢獻的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家中進行表演活動。
這一表演形式的過程體現(xiàn)了當?shù)厝嗣翊緲愕娘L俗民情,以及最初想要傳達的民俗寓意,用走街串巷、比賽等的表演不僅反映了生活的現(xiàn)狀,也體現(xiàn)了當?shù)厝藗冇醚砀璧男问郊漓肷耢`、祈求神靈的習俗和期盼來年生活紅紅火火和繁榮景象的憧曝。是一種傳統(tǒng)形式美的積淀。
二、民族習俗對八大角秧歌角色、道具形成的影響
八大角秧歌作為區(qū)域性民間舞蹈,雖文化活動范圍較小,影響面不太廣泛,但它卻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時五寨這一區(qū)域的歷史演化過程和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響的原始風貌。其藝術特點的形成得益于當?shù)厝嗣駥λ南矏?。在角色的分配上也極其豐富,不同形象的角色均有對應的表演動作和姿態(tài)、服裝以及道具等來搭配,體現(xiàn)特定人物性格和特點。角色有開路韃子(四男)、正鼓(二男)、正花(二女)、丑鼓(四男)、丑花(四女)、毛貨郎、賣麻糖人(一男)、大閨女、老漢、老婆、漁翁、漁婆、愣小子(一男)、愣女子(一女)、瞎兒馬(一男)、賣藥先生、風流公子(一男)和花和尚(二男)三十人組成。
1、角色特點與民族文化
五寨地處山西西北部,處于漢族與蒙族交流融合的前沿陣地,起源于元代的八大角秧歌是蒙漢民族交流融合的產(chǎn)物,在角色的表現(xiàn)中就有漢族角色,如:風流公子、漁公、花和尚等,也有蒙族角色,如:手握馬鞭的開路韃子、頭戴黃底藍邊涼帽,開凈臉譜。身穿黃色圓領對襟衣(黑色馬蹄袖),藍底鑲白邊便褲,披黃色云肩,穿藍色快靴。這些角色的形成跟當?shù)厝嗣褡钤嫉纳盍曀紫⑾⑾嚓P,體現(xiàn)了當?shù)鬲毺貙裉卣鞯娘L俗民情。同時角色的分明也體現(xiàn)了當?shù)刎S富的民族文化。
2、祈盼之意在化妝中的體現(xiàn)
化妝藝術在我國源遠流長,主要有面具化妝和涂面化妝兩種形式,化妝為舞蹈的表現(xiàn)增添了美化視覺的效果,同時也為角色的塑造增加了逼真感,使舞蹈有完美的演出效應。八大角秧歌中的人物化妝不僅特色鮮明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風俗民情和、封建思想和文化內(nèi)涵,比如丑鼓的臉譜就很講究,丑鼓角色共四人,面部化妝卻各不相同,分別彩繪成桃、金蟾、石榴、蝴蝶等圖案,戴八字胡,帶黑色滿髯。從丑鼓臉譜的變化可見,四種圖案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了當?shù)厝嗣駥D騰、宗教信仰的崇拜和信服,以及對生活年富民安、美好生活的期盼,金蟾寓意富貴,又有蟾官折桂之意,蝶和桃寓意長壽,生活如意;石榴寓意早得貴子之意,又如賣麻糖人臉上的白色五毒圖案:蝎子、蛇、蛤蟆、壁虎、蜘蛛,這五種毒物俗稱“五毒”,把這種圖案化在臉上,表達了人們對圖騰的一種信奉,想以之來驅(qū)邪避難,使生活平安康泰之意。這些裝扮都表達和體現(xiàn)了人們對民俗文化的尊崇和信仰,在思想觀念的保守和傳統(tǒng)思想的繼承上,人們運用一些對原有觀念的信仰結(jié)合舞蹈的形式表達和祈求心愿,傳達人們祈求生活幸福的思想情感。
3、服飾及道具
舞蹈中服飾道具是最能體現(xiàn)寓意的因素,有些服飾也一定程度匕反映了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風俗習慣、民族信仰和審美觀念。如丑鼓四人均戴紅或白色尖頂氈帽,帽前插山雞尾部長翎一根,這一獨特的裝扮,即體現(xiàn)了當?shù)鬲毺氐娘L俗民情,又體現(xiàn)了人們對圖騰、神靈的信仰和崇拜,用山雞尾部長翎做服飾中的一部分,表達了人們對圖騰的崇拜,也體現(xiàn)出人們用圖騰的信仰祈求生活幸福長久。八大角秧歌中演員手里的道具也富有深刻的寓意和內(nèi)涵,對舞蹈的氛圍和形象有一定的烘托和美化的作用。如手里的扇子和小羅等,當演員在拿著道具扭起秧歌時,體現(xiàn)了一種人們渴望歡樂祥和、年年如意的思想情愿望。
三、八大角秧歌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
八大角秧歌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有很深的文化內(nèi)涵,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是人民群眾自娛自樂的主要活動形式。秧歌真實地反映了人民忠厚淳樸、執(zhí)著的個性和民俗民情以及傳承了最古老民族所要傳達的文化內(nèi)涵和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古代農(nóng)牧民對藝術的追求,對美好未來的渴望。它對研究我國漢、蒙民族和諧相處、共融共樂的歷史具有使用價值。
筆者作為一名舞蹈學習和研究者,通過對“八大角秧歌”的歷史背景,表演形式,風格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藝術恃征的了解,運用專業(yè)技能和理論知識來繼承、發(fā)揚和創(chuàng)新“八大角秧歌”這一民間文化藝術,使之在藝術領域達到一定的高度。用我們當代人的思想和對當代社會文化的理解,結(jié)合當時“八大角秧歌”的表演特征和人民的思想情感、理想,創(chuàng)造出反映當今社會的民間藝術,體現(xiàn)當今社會的歷史文化、思想感情以及審美觀念。通過對民間文化的認識和實踐,使原來的文化藝術得到進一步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使這一民間舞蹈內(nèi)在的民族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和科學價值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我們相信,八大角秧歌這一民俗奇葩在當代人的努力傳承和創(chuàng)新下,今后將會開得更艷、開得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