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差一點P(沒P)”結構特例的“差一點死”和“差一點沒死”同時存在異形同義和同形異義現象,在學界已成共識。但對兩者異形同義和同形異義的特定語境的分析卻見仁見智。本文從言語交際活動過程的角度就“差一點死”和“差一點沒死”的語義真值判斷及其修辭表達效果進行探討,以厘清兩者同為真值和不同為真值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
關鍵詞:差一點死(沒死) 言語交際活動 語義真值性判斷 表達效果
“差一點死”和“差一點沒死”是常被用來研究“差一點P(沒P)”結構時引用的特例,因其同時存在異形同義和同形異義現象,備受語言研究者的關注。依據最新修訂版《現代漢語詞典》對“差點兒”的解釋,如果是“說話的人不希望實現的事情,說‘差點兒或‘差點兒沒,就是指事情接近實現而沒有實現”。這種語境下,“差一點死”與“差一點沒死”均表達事實上的“沒死”。如果是“說話的人希望實現的事情,‘差點兒是惋惜它未能實現,‘差點兒沒是慶幸它終于勉強實現了”。這種情況下,“差一點死”表達的是事實上“沒死”,而“差一點沒死”表達的是“死”這一事實。其實對“差一點死(沒死)”的語義真值判斷既沒有《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的那樣簡單,也沒有《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的那樣復雜。本文從言語交際活動的角度,就“差一點死(沒死)”語義真值判斷及其修辭表達效果作些探討。
一、“差一點死(沒死)”的言語表達結構分析
“死”或“沒死”是一種表述客觀生命體存在的狀態(tài),“死”與“沒死”是一對矛盾概念,意味著對同一生命體客觀存在狀態(tài)的表述不是“死”就是“沒死”。
“差一點”是程度副詞,揭示的是“死”與“沒死”這兩種狀態(tài)之間的接近程度,強調的是兩種狀態(tài)之間的無限接近性。具體表現為兩種:一是無限接近“沒死”,另一種是無限接近“死”。
“差一點死(沒死)”結構表達一種對“死”與“沒死”事實客觀性存在狀態(tài)的判斷,其最終的語義真值判斷只有兩種:要么是“死”為真值,要么是“沒死”為真值。言語中雖然有“不死不活”“半死不活”和“半死半活”之說,但這些描述的對象仍然是具有醫(yī)學生命特征的“活體”存在。
二、“差一點死(沒死)”的語義真值性判斷
“差一點死(沒死)”語義真值性判斷,是指對這種結構所陳述的生命客觀存在狀態(tài)作出事實上是“死”還是“沒死”的判斷。
要對“差一點死(沒死)”的語義真值性作出合理、準確的判斷,需要明確構成言語交際活動的言語信息發(fā)出者和言語信息接收者之間的關系。言語信息發(fā)出者,總希望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給言語信息接收者一個明確、具體、可接受的語意表達,這種語意可以是一種思想、觀點或情感。對于言語信息接收者而言,也是盡可能在準確理解、接受信息的基礎上,對言語信息發(fā)出者的信息作出及時、有效的反應。言語信息發(fā)出者與言語信息接收者之間進而構成了一個完整、互為關聯、有明確指向意義的語言交際過程,實現言語的交際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考慮言語交際活動中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對信息的傳遞、理解和接受過程的制約作用。如果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就不可能對“差一點死(沒死)”的語義真值性作出合理、準確的判斷。
(一)同為真值
具體表現為“差一點死”與“差一點沒死”對事實判斷同為“沒死”或“死”這一事實。
1.事實判斷結果均為“沒死”
從構成言語交際活動過程中言語信息發(fā)出者與言語信息接收者之間的關系具體說明其成立的條件:
a.言語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對生命存在狀態(tài)進行陳述
這種陳述最為簡約的語言表達形式為:“我(們)差一點沒死”和“我(們)差一點死了”。很顯然,這里的“差一點沒死”與“差一點死”都表示“我(們)”還活著這一客觀事實。
b.言語者以第二人稱的方式對他人生命存在狀態(tài)進行陳述
這種陳述最為簡約的語言表達形式為:“你(們)差一點沒死”和“你(們)差一點死了”。很顯然,這里的“差一點沒死”與“差一點死”都表示事實上的你(們)還活著。因為這樣的陳述隱含著這樣一個前提:即在交際活動中,言語信息發(fā)出者“我”的存在也意味著言語信息接收者的“你(們)”存在,兩者缺一不可。
c.言語者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對他人生命存在狀態(tài)進行陳述
這種陳述最為簡約的語言表達形式為:“他(們)差一點沒死”和“他(們)差一點死了”。其成立的條件是:如果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不僅言語信息發(fā)出者的“我”和作為言語信息接收者的“你(們)”存在,而且隱含的“他(們)”也存在,并且成了事實上的接收者,或者“他(們)”雖不是言語交際活動中事實上的接收者,但事實上“他(們)”的生命客觀存在,那么這里的“差一點沒死”與“差一點死”都表示事實上的“他(們)”“沒死”。
2.事實判斷結果均為“死”
從構成言語交際活動的言語信息發(fā)出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系而言,“差一點死”和“差一點沒死”均陳述為“死”這種事實結果,僅限于言語信息發(fā)出者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對他人生存狀態(tài)進行陳述。這種陳述最為簡約的語言表達形式為“他(們)差一點死了”“他(們)差一點沒死”。在言語交際中,這樣的陳述隱含著這樣的一種前提,即言說者的“我”和作為接收者的“你(們)”存在,但被陳述對象的“他(們)”既不是事實上的接受者,客觀上“他(們)”生命也不存在,那么這里的“差一點死”與“差一點沒死”都表示事實上的“他(們)”已經“死”了。
從語義層面分析,“沒死”是“活下來”的意思,“差一點沒死”的判斷參照標準是“沒死”,意思是:“離能夠活下來還有那么一點距離,雖然在沒死與死之間僅差那么一點點的距離,但事實還是死了?!币簿褪顷愂隽恕八馈边@種狀態(tài)。在言語交際——尤其是口語交際中,語音停頓在傳達意義的過程中有時起著決定性作用。例如“差一點死了”就存在“差一點/死了”的情形,這種停頓蘊含完整的言語交際環(huán)境是“還活著嗎?——差一點/死了”。這種情況下,“差一點死了”陳述的同樣是“死”這一事實。
(二)不同為真值
當言語信息發(fā)出者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對他人生存狀態(tài)進行陳述的時候,這種陳述最為簡約的語言表達形式為:“他(們)差一點沒死”“他(們)差一點死了”。如果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這樣的陳述隱含的前提即:言語信息發(fā)出者的“我”和作為接收者的“你(們)”存在,“他(們)”并不存在,無法成為整個言語交際過程中的接受者,那么“差一點沒死”和“差一點死了”在除了均可表達事實上“死”或“沒死”這兩種真值判斷外,在特定的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不同為真值的情況:
1.“差一點沒死”表達的是事實上的“死”這種狀態(tài),而“差一點死了”表達的是事實上的“沒死”。
“沒死”也就是“活下來”的意思,“差一點沒死”的判斷參照標準是“沒死”,意思是離能夠活下來還有那么一點距離,雖然在沒死與死之間僅差那么一點點的距離,但事實還是死了。也就是陳述了“死”這種狀態(tài)。而“差一點死了”的判斷參照標準則是“死”,意思是“離死這種狀態(tài)還有那么一點距離,雖然在死與沒死之間僅差那么一點點的距離,但事實還是活下來了。”也就是陳述了“沒死”這種狀態(tài)。
2.“差一點沒死”表達的是事實上的“沒死”這種狀態(tài),而“差一點死了”表達的是事實上的“死”這種狀態(tài)。
在言語交際中,語音停頓在傳達意義的過程中有時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在口語交際中顯得更為突出。“差一點沒死”和“差一點死了”存在以下語音停頓:
(1)差一點沒死——差一點/沒死
(2)差一點死了——差一點/死了
這兩種停頓的處理,分別隱含著兩種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這兩種完整的言語交際過程分別可以描述為:
(3)差一點沒死:死了嗎?——差一點/沒死
(4)差一點死了:還活著嗎?——差一點/死了
三、“差一點死(沒死)”表達效果分析
既然“死”與“沒死”是兩種矛盾關系的狀態(tài),表現在對某一生命體存在的判斷上也只能是非“死”即“活(沒死)”,那為什么在言語交際活動中,“差一點死”既可表達生命體客觀事實上的“死”,也可以表達“沒死”;“差一點沒死”既可表達生命體客觀事實上的“沒死”,也可以表達“死”,而且人們也習慣地接受了這樣的表達。筆者認為這種語言在表情達意方面有著積極的修辭意義。
(一)言語交際過程中的語義增值效果
言語交際活動中,會受到各種內外語言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包括物質的、生理的、文化的、心理的等?!安钜稽c死(沒死)”附加的更多是言語信息發(fā)出者的情感意義。
(5)“差一點死了”和“差一點沒死”事實判斷結果均為“死”。
主觀上不愿意、不希望死者死去時,附加遺憾、惋惜、同情、悲傷等語義。主觀上愿意、希望死者死去時,附加“慶幸、甚至幸災樂禍”等語義。
(6)“差一點死了”和“差一點沒死”事實判斷結果均為“沒死”。
主觀上不愿意、不希望陳述對象死去而事實上陳述對象僥幸、幸運活下來時,附加擔憂、驚恐同時欣慰、釋懷、喜悅的復雜情感。而在表達主觀上愿意、希望被厭惡、被痛恨者死去而事實上還是“沒死”時,附加“沮喪、失落、不滿”等語義。
(二)言語交際過程中的語義表達效果
1.簡約
例(1)、例(2)其實是緊縮復句,是使用單句的形式表達復句的內容,轉換為完整的轉折復句分別是“差一點死了,但最終沒死”,“差一點沒死,但最終還是死了”。結合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例(3)中言語信息接收者由于主觀上認為陳述對象死去的概率遠遠大于活下來的概率,只是需要得到求證、核實罷了,所以其關注的焦點是是否已經“死了”。例(6)中言語信息接收者由于主觀上認為陳述對象活著的概率遠遠大于死去的概率,所以其關注的焦點是是否還“活著”。言語信息發(fā)出者的“差一點沒死”和“差一點死了”,對言語信息接收者而言,都會在心理期待與最終結果之間造成強烈的反差,言語信息接收者內心的錯愕、悲喜等復雜感情不難體會到,這樣的表達收到了言簡義豐的良好效果。
2.強調
既然“差一點死了”和“差一點沒死”在特定語境中都是表達事實上“沒死”的判斷,為什么言語信息發(fā)出者有時使用“差一點沒死”而不用“差一點死了”的說法呢?這是因為“差一點沒死”強調的是離“死”的距離程度之小,而“差一點死了”則是一般性陳述,突出強調的語氣不強烈,自然在表現言語信息發(fā)出者在特定語境中特有的緊張、恐懼、擔憂等情緒方面顯得比較弱。
總之,我們決不能孤立、抽象地對“差一點死(沒死)”的語義真值進行判斷。語言是用來交際的,對任何語言的理解都不可能脫離言語交際環(huán)境。語言是工具,當這種工具用于鮮活的人際交往的時候,它不再只是抽象、純粹、孤立的符號了。只有結合具體的語境,才能對“差一點死(沒死)”的語義真值性作出準確的判斷。就好比《紅樓夢》中林黛玉臨終之前說的那句耐人尋味的話:“寶玉,你好……”,只有把這句話放到具體的語境中才能領會到“言不盡之意,盡在言外”的審美效果。
(孫國華 江蘇無錫 無錫高等師范學校學生工作處 21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