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海燕
地下建筑火災危險性及預防
Di xia jian zhu huo zai wei xian xing ji yu fang
湯海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類生存空間不斷擴大,民用住宅,工廠車間、庫房、圖書館、檔案館、廣播電臺等地下建筑日益增多,并且逐漸向大規(guī)模,多功能發(fā)展,建筑標準越來越多,層數也越來越多。與地面建筑相比,地下建筑的主要特點是處在封閉狀態(tài),只有內部空間,絕大多數沒有與大氣直接連通的外窗,與內部連通的孔洞少,而且面積也較小,所以相對地面建筑的火災次數更多,造成的死亡人數更多,特別是在特大火災中,地下建筑死亡人數比地面建筑更多。后果也比地面建筑火災更嚴重,因此地下建筑的消防要求應該更嚴格,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
地下建筑是指建筑物整個主體在地下,用于生產、貯存、停放車輛、布置商業(yè)網點等,并由地下道連接起來的地下群體。地下建筑主要以地下的洞室和隧道作為主體工程,除了通向地面的出入口外,其余部分均在地面以下。
地下建筑的類型有:附建和單建的地下建筑,是主要依附于地面上的高層建筑或多層建筑;通過地下道或地下街連接起來的地下建筑群體。如:地下商場、醫(yī)院、旅館、餐廳、展覽廳、電影院、游藝場、舞廳、停車庫、圖書資料室、檔案庫等。
視線受阻。地面建筑一般都有門窗,著火時可借助門窗通風、排煙和排熱,而地下建筑一旦發(fā)生火災會迅速產生很濃的煙霧,濃煙使能見度變得極低。不熟悉建筑內部情況的人,要找到安全出口是相當困難的。而且地下建筑沒有天然采光,在電源中斷的情況下,只能依賴人工照明,而人工照明很容易被濃煙遮擋,疏散會更困難。
毒氣彌漫。地下建筑內本身就缺氧,如果燃燒產生了大量的有毒氣體,如CO、HCl、HCN等,對人體有麻醉、窒息、刺激作用。而有毒氣體含量增多的同時,也會消耗大量的氧氣,對人的生存構成極大威脅。
高溫灼烤。地下建筑失火后,如果燃燒的是普通固體可燃物質,其產生的溫度和氣體火災相比要低得多,但也高達800~1200℃,灼熱的煙氣在地下建筑內很難散出,使消防人員難以進入。如果地下建筑內燃燒的是液化石油氣,溫度則高達2000℃以上,消防人員根本無法進入。
發(fā)生火災時煙氣多,能見度低。地下建筑發(fā)生火災時將產生大量高溫的濃煙。因為地下建筑處于封閉狀態(tài),自然通風與自然采光條件比地上建筑差得多,空氣流通不暢,導致發(fā)生火災時生成大量濃煙,并很快充滿整個建筑物,使人的視距下降,能見度大大降低,以至辨不清疏散方向,造成嚴重的后果。
發(fā)生火災時疏散困難,危險性大。首先,地上建筑發(fā)生火災時煙氣上升人員往下層逃離,煙氣在垂直方向的擴散流動路線與人員疏散活動的路線相反,當人員逃到著火層以下的地方就比較安全,地下建筑則不然。煙氣上升人員往上層逃離,人員在垂直方向上的疏散速度大大低于煙氣上升速度。如果人員在水平疏散中對火災的反應遲緩,或心理緊張,或認不清疏散方向而延誤了時間,是十分危險的。其次,地下建筑發(fā)生火災時,由于供氣條件不足,會造成嚴重缺氧的情況,這種缺氧情況要比地上建筑發(fā)生火災時嚴重得多。
火災撲救困難。地下建筑在發(fā)生火災時,從外部來撲救是十分困難的這是因為:(1)地下建筑的出入口一般較少,而且內部通道彎曲狹窄,撲救人員無法直接觀察地下建筑物中起火點的位置及燃燒情況,使火場指揮員決策困難,這給現場滅火指揮帶來極大的困難;(2)地下建筑出入口少,所以滅火進攻的路線少,特別是在高溫濃煙大量涌出的情況下,撲救人員難進入地下建筑物并接近著火地點;(3)火災情況下,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向外冒著高溫烈焰和滾滾濃煙,水槍射流往往鞭長莫及或擊不中火點,在這種情況下的攻擊往往要經歷很長時間才能奏效;(4)由于屏蔽作用,地下建筑對通訊設備干擾大,有些通訊設備無法使用,如步話機就不能使用,給火場指揮通訊聯絡造成困難;(5)地下建筑無自然采光,照明條件比地上差,且不說電源中斷的情況下,即使事故電源正常,地下建筑中的可見度也是很差的,撲救人員行動較困難;(6)地下建筑失火后,如果燃燒的是普通固體可燃物質,其產生的溫度和氣體火災相比要低得多,但也高達800~1200℃,灼熱的煙氣在地下建筑內很難散出,使消防人員難以進入。如果地下建筑內燃燒的是液化石油氣,溫度則高達2000℃以上,消防人員根本無法進入。
要加強消防宣傳力度,認真貫徹落實《消防法》和公安部61號令。各地下空間的主管部門要組織單位負責人和有關責任人開展對《消防法》和公安部61號令的學習,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把消防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來抓,從單位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建立、健全并落實各項制度,切實加強單位防火安全工作。 規(guī)范設計和施工,加強對地下建筑的消防設施的投入。在地下空間的開發(fā)利用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建筑物原有防火分區(qū)、防火分隔措施、安全疏散體系和固定消防設施情況,在建設中要規(guī)范設計和施工,因地制宜、合理合法地開發(fā)利用地下空間。對于地下建筑的環(huán)境狀況進行防火設計時,首先是著眼于預防,不使災情發(fā)生。其次是抗災和對災情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大型地下建筑的防火應做到以下幾點:杜絕火源的發(fā)生;火災發(fā)生后,能立即報警并發(fā)出警報;保證所有人員能夠在火勢蔓延和煙流擴散之前有序地安全疏散,撤離地下空間;以最快的速度撲滅明火,把物資損失縮小到最低限度。
防排煙設計。當地下建筑發(fā)生火災時,大量有毒煙氣在有限的空間內肆意蔓延,極易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因此,對地下建筑的防排煙設計更為重要。
嚴格分區(qū)。為了防止地下建筑火災蔓延,減少火災損失,有利于火災撲救,對地下商場應合理設置防火分區(qū)和防煙分區(qū)。
用好材料。防止火災的發(fā)生是消防安全的第一要素,為此,地下建筑的內部裝修應盡量做到非燃難燃化,要求內部裝修多用難燃材料,嚴禁使用可燃材料。因此,地下建筑在進行內部裝修設計時,應嚴格執(zhí)行《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guī)范》的要求,把好材料關。
確保建筑耐火等級。地下建筑的耐火等級和各部位建筑構件的耐火極限應達到地面建筑規(guī)定的一級耐火等級標準,在火災中保持結構的穩(wěn)定性,防止火災造成結構的嚴重變形和坍塌,防止火勢蔓延擴大。尤其是各部位建筑構件的耐火極限指標應當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設置火災自動報警裝置。為了對火災能做到早期發(fā)現,早期報警,及時撲救,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保障地下工程安全。根據地下建筑空間大的建筑特點,采用控制中心報警裝置,同時還可自動啟動火災事故廣播、火災事故照明及各種防火分隔構件和自動滅火設備。
加強熟悉演練,掌握滅火主動權。針對轄區(qū)內的地下建筑,轄區(qū)中隊適時開展“六熟悉”工作,了解地下建筑的基本結構,并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制訂相應的滅火救援預案。根據滅火預案,隊伍經常開展實地演練和模擬訓練。
做好火情偵查,掌握火場確切情況。地下建筑火災發(fā)生后,第一到場指揮員應及時組織火情偵查,重點詢問知情人,進入地下建筑的消防控制室,利用各種固定消防火災報警探測設備偵察火情,掌握火勢的燃燒范圍和蔓延方向;并向該單位索要地下建筑的平面圖、剖面圖、消防水源圖和有關數據資料,以便準確部署作戰(zhàn)任務,正確地實施指揮;同時使用可燃氣體探測儀、測溫儀等儀器,在地下建筑出入口處測量有毒氣體成分與濃度、空氣含氧量、空氣溫度和濕度等。
合理組織內攻,正確實施救人。對于地下建筑火災,要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實施內攻滅火。
(作者單位:湖北楚雄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