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高1404班徐升
生殖隔離理論牢不可破嗎
文湖南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高1404班徐升
上過高一生物課后我得知,物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即它們之間不能產生后代或不能產生可育性后代。生殖隔離也是區(qū)分和鑒定物種的重要標志。比如騾子就是馬和驢雜交的品種,但騾子自身沒有生殖能力。這是一條牢不可破的真理嗎?
我搜集了許多這方面的資料,發(fā)現(xiàn)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專家在多年前就打破了這個理論,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帶著疑問,我來到湖南師范大學魚類發(fā)育生物學研究室進行求證。
湖南師范大學魚類發(fā)育生物學研究室是自20世紀50年代由劉筠院士領導的課題小組發(fā)展起來的集體,主要從事魚類、蛙、大鯢、龜、鱉等水生經濟動物的繁殖生物學及相關發(fā)育生物學研究。目前,該研究室在魚類生殖細胞發(fā)育研究和魚類遠緣雜交育種等研究領域開展了系統(tǒng)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
研究室的專家對我提出的疑問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原來,物種間雜交產生可育后代并逐漸形成新的品種在植物中很常見,但在動物中幾乎沒有先例。
不過在1979年10月,湖南省湘陰縣東湖漁場有人捕捉到一條“怪魚”,它的個頭特別大,外形既像鯽魚又像鯉魚。由于從沒見過這種魚,漁場的人馬上聯(lián)系了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專家。經過仔細辨認、研究,專家從這條鯉魚和鯽魚偶然雜交而成的個體身上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魚類遠緣雜交。
20世紀80年代,劉筠院士便開始將雌性鯽魚和雄性鯉魚作為親本進行遠緣雜交實驗,成功得到雜交子一代F1和雜交子二代F2,并突破性地在雜交子三代F3中獲得了兩性可育的異源四倍體鯽鯉(其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為200),這在中國水產科學界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其成功的秘密之一在于,鯉魚和鯽魚這兩種同科不同屬的二倍體魚類,其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正好都是100。
1989年以后,湖南魚類遺傳育種中心主任劉少軍率課題組對魚類遠緣雜交的普遍規(guī)律開展了系統(tǒng)研究,除繼續(xù)建立四倍體鯽鯉品系并對之進行系統(tǒng)研究之外,課題組還建立了鯽魚與團頭魴、團頭魴與翹嘴魴等多個遠緣雜交魚品系,同時研制出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新型四倍體和三倍體魚。
雜交翹嘴魴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通過遠緣雜交等技術創(chuàng)制了6個被農業(yè)部頒發(fā)了新品種證書的“新物種”,這些物種有著肉質好、體型肥大、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等優(yōu)良特征,在全國各地被廣泛推廣生產。
我去拜訪時,實驗室正好有研究生在進行雜交實驗,我便跟隨他們一起來到位于湘江邊的農業(yè)部鯽鯉遺傳育種中心,觀看了他們通過低溫處理使鯽魚卵子染色體加倍的實驗過程,這也是制備多倍體雜交魚的一個必需的技術過程。
幾天后,我又來到該中心,在恒溫養(yǎng)殖房看到了魚卵出苗的過程。由于一些無法成活的魚卵必須及時清除,實驗室的研究生們晝夜待在養(yǎng)殖房內,持續(xù)了好些天,十分辛苦。
在與研究人員短暫相處的時間內,我從他們身上不僅感受到了嚴謹、專注的科研素質,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了師生、生生間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當看到許多充滿活力的小魚苗慢慢長大時,作為局外人的我都雀躍不已,更何況是付出了艱辛勞動的他們。
要想摘取科學碩果,只有用智慧和汗水悉心澆灌。通過這次對生殖隔離理論的求真,我領略到了生命科學的無窮魅力。無論學習哪一門學科,只有敢于質疑,勇于質疑,才能打破理論的枷鎖,開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