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華
“井岡山”何時首次被黨的文獻提及
〉〉〉〉〉游海華
井岡山號稱“天下第一山”“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享譽天下的革命名山。近年來有人認為,1928年之前,沒有“井岡山”這個名稱,是紅軍到這里之后才有了“井岡山”。也有人認為,在1928年11月毛澤東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井岡山的斗爭》中,“井岡山”三個字才首次在黨的文獻中出現(xiàn)。還有人說,毛澤東是個語言高手,對地名特別注意,所以是毛澤東選擇了“井岡山”這個地名。
事實真是如此嗎?讓我們先要從井岡山名稱的來源說起。
井岡山坐落于江西省的西南部,是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萬洋山的一個支脈。井岡山來源于“井岡”,而“井岡”又來源于“井”。所謂“井”,是古人見高山聳峙下散布著的山間小盆地,看起來像一口口水井,因而以井給盆地中的村莊命名,大小五井即因此得名。井岡山的主峰五指峰下原有個山村(該山村叫“井岡山村”,20世紀60年代修建石市口水電站時被淹沒。),坐落在從大小五井流下來的“井江”邊,被稱為“井江山”。依客家語音,“井江山”后來演變成“井岡山”,成為當?shù)匕傩諏σ晕逯阜鍨橹鞣宓闹苓吶荷降牧晳T叫法。既然井岡山來源于當?shù)乩习傩盏牧晳T叫法,又和明末清初遷入的客家流民密切相關,那么,在理論上,井岡山這一名稱,就有可能被載入明末清初以來的地方文獻中。前文1928年底之說,時間似乎太晚,不合情理。然而,明末清初以來的地方志、族譜、地契、個人文集、其他文書等地方文獻汗牛充棟,不可勝數(shù),無法盡覽。因此,井岡山何時被文獻首次提及這個問題似乎較難解決。但通過查閱黨的歷史文獻,井岡山何時開始被黨的文獻提及這個問題,卻不難回答。
1927年10月21日,中共江西省委向長江局匯報贛西方面的情況時提到,“井岡、蜈蚣兩山的武裝接洽未妥……,蓮花、永新農民曾數(shù)次自動暴動起來,井岡、蜈蚣兩山的武裝約千枝左右”。11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在致中央的信中又提到,“西南在八、九月間農軍曾數(shù)次占據(jù)寧岡縣城,終因政府軍隊壓迫乃遣居井岡、蜈蚣二山”。從這兩篇文獻三次提到“井岡、蜈蚣”兩山(蜈蚣山,現(xiàn)稱武功山,屬羅霄山脈北段,位于江西蓮花、安福、宜春、萍鄉(xiāng)等縣市交界處。),以及上下文的語氣可以推斷,民間早有“井岡山”的說法,只是這個時候黨的文獻中尚未完整提及。
有意思的是,在同年11月30日的另一份黨的文獻中,即《中共江西省委通告(第十號)——目前的形勢與江西工農運動的發(fā)展情形》中,首次提及了“井岡山”。通告中說:“江西工農民眾在這種軍閥混戰(zhàn)國民黨紛爭,豪紳資產階級統(tǒng)治不能穩(wěn)定的局面之下,已充分的表現(xiàn)他們革命的力量。只要看最近贛西井岡山、蜈蚣山的農軍及該縣的農民已占領寧岡、蓮花縣城,吉安的農軍亦已發(fā)動,會合萬安農軍,進攻永新、安福,形成一大的割據(jù)局面?!北M管后一語句稍有不通,但“井岡山”三個字完整出現(xiàn)了,且語意明確。這應該是黨的文獻中,首次出現(xiàn)“井岡山”。
此后,井岡山在黨的文獻中多次出現(xiàn)。1928年4月,中共江西省委在向中央報告全省農民自發(fā)斗爭的繼續(xù)進展情況時說,贛西一帶的工農軍分為毛澤東部、袁文才部、王佐部三部分,“毛部在萬安失利后,即有計劃的退出遂川,會合袁王兩部進攻泰和”,不想“計未得逞,乃作上井岡山之計”;“三部農軍集中井岡山時”,反動軍隊“拼命的包圍井岡山進剿”;“毛澤東等向反動軍隊宣言,我們工農軍預備在井岡山坐守兩個月,看你怎樣?”同年7月,萬安暴動的主要組織者之一張世熙,應邀向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作《萬安工農斗爭及1927年10月至1928年3月大暴動經過情形》的報告。報告中提到,萬安暴動成功后,得到了鄰近友軍的支持,其中“王佐(井岡山匪首,已受毛澤東改編)、袁文才(寧岡工農革命軍,亦受毛澤東指揮。)向永新發(fā)動游擊戰(zhàn)爭,以奪取永新縣城為目的,以威脅吉安”。 同年 7月以后,杜修經在向中共湖南省委的報告中說,紅四軍“在邊界秋收時被敵軍壓迫退守井岡山”,遂川“縣委設井岡山”,酃縣“縣委退井岡山”。11月,毛澤東代表紅四軍前委撰寫了給中央的報告——《井岡山的斗爭》。12月,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頒布《井岡山土地法》。
不難發(fā)現(xiàn),隨著井岡山被黨的文獻所提及,它所包含的地理范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從最初的以五指峰為主峰的周邊群山,到羅霄山脈中段,再到后來幾乎成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簡稱,不僅包括山上,而且包括山下,即包括江西的寧岡、永新、遂川、蓮花,湖南的酃縣、茶陵縣等廣大區(qū)域。當然,其具體所指,還要看上下文的意思來確定。
(摘編自《黨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