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世間還有一種東西既神圣又單純,既卑微又高貴,亳無疑問,那肯定是鹽。而早年,一個從四川盆地鹽場走出來的詩人,他所攜帶的氣息中??峙陆K生都洗不掉那些立方體結(jié)晶所造成的挾裹。“鹽是神圣的”。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李自國的這組《鹽場之子》詩中,沉默、祭獻、傷口和鹽,成為他生命的底色背景,一種大地之上人類擺脫不掉的宿命,進而昭示出一種使命感。
新時代的來臨總是伴隨著轉(zhuǎn)型期的劇烈震蕩,多元價值觀的混亂,物欲中的陷落迷惘,詩人的敏感,所有這些,都使得李白國要從一個時代的龐雜無序之中尋求突破,“變幻的臉譜/六面體的小家伙/人群中物欲橫流之后,你是那個百味之祖嗎?”而詩人對人間萬物持有的悲憫情懷,可以讓我們讀出他那赤子之心的顫栗。endprint
本期的三位作者,左云、崔寶珠和李瑾,他們的詩歌在形態(tài)上差異較大,尤其是李瑾的詩歌,似乎有一種形式的“強迫癥”,執(zhí)于修辭和外在的形式。但是仔細考辨,卻還是能夠偵破出其中相似的地方:情韻。也即錢鍾書在談及“詩分唐宋”時說的“豐神情韻”。這種說法看似流于空疏,但讀者也可大體把握。
左云的詩偏向于重“意興”,讓人想起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的“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然而,他的詩是現(xiàn)代的,是一種以精確性和視覺性為前提的詩歌,如他的《新年與章魚》一詩。這顯然是出于現(xiàn)代寫作的“自覺”,是對現(xiàn)代性的孜孜追求。他對“社會現(xiàn)實”的處理,則有意地淡化。不是不關(guān)注“現(xiàn)實”,而是如瓦萊里說的:像一只鳥,而非羽毛。崔寶珠的詩歌同樣體現(xiàn)出了寫作的自覺。這種自覺是她對有別于左云的另一種精確的追求:在感覺的精微上,我甚至很少看到這樣的詩歌。這使她的詩歌深入到了認知的層面。如《平衡能力》一詩,她對地球的感受,具有超現(xiàn)實之美,然而,這種美,帶有某種“具身性”?!端{馬》一詩對“藍馬”的書寫,也是基于以超驗感受作為“意象”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
李瑾的詩有一種形式的“強迫癥”,但細考辯。他的詩依然是情感的,甚至。這種情感,可能是“舊”的。不過,形式,是他詩歌的亮點。他對修辭有一種執(zhí)著的、強迫式的自我訓(xùn)練,令人印象深刻。除此,他的詩歌在形式上更大的亮點,是他處理題材的方式:他試著使古代典籍與當代生活構(gòu)成“對話”。在主體、文本和文化的層面,形成間性的關(guān)系,通過這種間性關(guān)系。打破詩歌藝術(shù)的有機論觀念,成為開放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