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幸福真實的存在于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和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人的一生就在于對幸福的追求,因此而言,幸福感這個話題和每個公民都難以脫離。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在發(fā)生著巨大的改變,要研究不同職業(yè)和收入之間的差距及其原因,以便更好地促進共同富裕,增強全體人民的幸福感。
幸福感收入職業(yè)
一、幸福感的不同理解
(一)官方解釋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指人類基于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chǎn)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360百科的解釋為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tài)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于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通常以幸福感指數(shù)來衡量幸福感這個主觀意識上的心理體驗。
(二)個人理解
幸福是以行動者自己界定的標準,是一種人類情感,屬于社會學學科,是指人的一種主觀的感受,就是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可以使自己保持一定長時間欣喜的感覺,而并不是一瞬間的心理或者說是情感的愉悅,且對于每一個有意識地主體、群體,對于這種感覺的體驗是不同的。
(三)簡單調(diào)查
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職業(yè)的鄭州公民進行簡單抽查,其中小學生的回答集中在作業(yè)少就很幸福;初三和高三的同學回答集中在成績穩(wěn)定,家長不為成績而施加壓力,考入理想的高中和大學最幸福;當問到環(huán)衛(wèi)工人時,他們卻說自己打掃的路段人們少扔點垃圾,垃圾都入垃圾桶最幸福;快遞大哥說每天多送點快件,多掙點兒錢很幸福。
古往今來,不管是東西方的,不同年代的,關于幸福的話題并不少見,關于愛情的、親情的、國泰安康的,總之對于幸福感都有不同的見解。
二、當今影響不同幸福感的因素
(一)自我感知的不同
每個人的世界觀不同,衡量幸福的標準也不同。每個人的自我調(diào)適能力,在生活中對待挫折的消極看法同樣會對幸福感大打折扣,面對人生不得意有人會客觀看待等待轉(zhuǎn)機,而有些人從此消糜不振,對人生失去信心。在個體不同的生命階段,不同事物對其幸福感的作用可能也是不同的。比如金錢對成年人幸福感的影響可能比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更大。
(二)收入的差距
收入因素與主觀幸福感息息相關,收入差距通過社會比較的心理機制使人們產(chǎn)生不公平感。對于個人而言,收入的變化將會引起主觀幸福感的波動,同時收入因素也還是引起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差距的直接因素。雖然說“錢不是萬能,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幸福感的程度并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可金錢與幸福感的沒有關系是沒有一個正常人認同的。
(三)職業(yè)的差異
當今時代,工作是人們生活的主旋律,它提供著社會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同時也是個人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說工作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不同職業(yè)之間的勞作程度與勞作收入并非成正比。工作在一線的勞苦煤礦工作者冒著生命的危險卻和坐在空調(diào)房間里的大boss有著天壤之別。
三、關于增強幸福感的對策
(一)走出幸福感誤區(qū)
1、雖然說“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是錢不是萬能”,其實對不同階層的人群而言,金錢對于他們的意義和價值可能是不一樣的。盡管富裕國家的人民一般來說比貧窮國家的人民感到更幸福,但這種差異也不能簡單歸結為財富的差異,更多的在于對幸福感受的不同追求,而個體收入的改變和國民經(jīng)濟的增長并不一定帶來幸福感的提高。
2、正確認識自己,積極接納自己,合理評價自己,多做積極的自我暗示。注重自我調(diào)節(jié),工作與生活要平衡對待,有張有弛。學會自己給自己減壓,營造一種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和成長環(huán)境,不忘自己的精神成長。
(二)社會層面
幸福感是衡量個體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也就是說,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越高,社會要給予個體獲得幸福感的支持,因為我們都知道,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也離不開個人,所以幸福感它必然和外部條件相聯(lián)系,也需要外部條件的支持。
1、提供個體形成健康幸福觀的文化環(huán)境,文化作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物質(zhì)與精神產(chǎn)品的總和,強大地影響著個體的幸福觀和行為取向。一個社會的內(nèi)在核心體現(xiàn)為待定的價值精神內(nèi)核,構成這一社會和文化的凝聚力和認同標準,形成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
2、和諧社會,生活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樣社會中的人更容易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因為這樣的社會以其個人主動追求幸福的能力和全面發(fā)展為基本動力,使整個社會擁有一大批精神愉快和行為高尚的人,能夠達到全社會的共同幸福。幸福就會對人們起到永無止盡的拉動作用,最終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與幸福。
3、媒體在關注教育問題時應該盡量做到客觀公正,不能為了提高自身影響力而過分渲染。反面的事例要報道,但更多地應該樹立正面榜樣,多宣傳報道優(yōu)秀理念,應該透過現(xiàn)象深入挖掘事情的本質(zhì),從全局上認識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切實起到媒體的導向作用。
(三)政府層面
羅素早就指出,種種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會制度,部分在于個人,當然,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會制度的產(chǎn)物。制度的安排要體現(xiàn)公正。公正的制度就是要體現(xiàn)對人平等尊嚴的關懷,對政府而言可制定一些以提高人民整體幸福感的相關政策,如解決貧困問題、縮小收入差距。
(四)個人層面
要弘揚傳統(tǒng)美德,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提高工作的效能,自我價值發(fā)揮最大化自我實現(xiàn)包括個體能夠在工作中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長、在組織中感覺有發(fā)展前途、完美實現(xiàn)自我潛能。
(五)企業(yè)方面
要不定期的組織一些休閑活動,以減輕職工的緊迫感?,F(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因此,不定期的開展一些健康、休閑的活動,確保一個健康的工作環(huán)境,對于提高個體的幸福感和人員的穩(wěn)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幸福感是人類的一份永恒追求。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整個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人類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歷史。個人幸福是人們活動的終極目的,而人類幸福是一切科學探索的終極目的。擁有幸福感的人,每天都會感到心情舒暢,活力迸發(fā)。追求幸福,讓“草色更青,陽光更燦爛”。
參考文獻:
[1]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EB/OL] .
[2]羅素.什么使人不幸[M].幸福之路.
[3]馬克思.資本論[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