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遲
做了很多年培訓之后,一如很多培訓人給人的感覺一樣,我在大家眼里是一個“愛學習且內心開放”的人。事實上,很慚愧。
2016年以前,我的書架上,藏書寥寥無幾,我也不愛與外界同行交流。如果你問我為什么這樣,以前的我會告訴你:“我很忙的,時間都拿來做培訓工作了,并且做得風生水起。學習啊,你來找我就行,我不用找誰去學習?!?/p>
以前,我的“瓶子”里,“水”是滿的。但是,這“瓶子”里不僅有“水”,還有一個自己不易察覺的東西——“瓶頸”。不過,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改邪歸正”,變得謙虛好學。說起這個巨大的轉變,功勞可能有一部分要歸于我的娃——他去年八月出生。
新生
“天使寶寶”也瘋狂
娃之前有個令我自豪的習慣,就是每天21:00~21:30吃完奶,不哭不鬧,上床睡覺。在他睡了很久以后,媽咪群里都還有人在哀嚎自家寶寶仍然精神百倍。這種時候,拿著手機“葛優(yōu)躺”的我,就有一種莫名的優(yōu)越感,微微一笑很省心。
好景不長,一天晚上,我照例準備讓娃睡覺,就在關燈的那一剎那,他突然爆發(fā)性地大哭。我頗為驚訝,發(fā)生了什么?當天折騰到很晚,我以為只是個意外。第二天,第三天,他開始每天關燈之后哭鬧。終于,我的耐心徹底耗盡,對他大吼大叫。
事后,躺在床上,我的心里五味雜陳,有點生氣,有點后悔。這是第一次對他吼叫,當然我知道絕不是最后一次。但是,身為一個培訓工作者,每天還在循循善誘地教導別人要“情緒管理”,要“陽光心態(tài)”,上臺時一副文質彬彬、溫文爾雅的樣子……現(xiàn)在卻對一個小生命如此失態(tài),我感到有些狼狽和沮喪。
頓悟
我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大
有這樣兩句話:發(fā)火是無能的表現(xiàn),以及,孩子的脾氣是源于父母的。我當然不想做那個無能的人,也希望孩子以后性格溫和。于是我想,這個問題肯定有辦法解決,如果明天他還不睡,我要耐心地嘗試更多辦法,實在搞不定,也絕對不發(fā)火。
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又開始大哭了。但我做好了心理準備,給他講講故事,抱著他看看夜色,最后把他放在床上,但是不要求他立刻躺下入睡,而只是安靜地陪著他。過了一會兒,他也許是感受到了這種嚴肅又耐心的氣場,自己翻滾了一會兒后,睡著了。
靜夜里,我反思前后兩天我的行為反差,自己就是“發(fā)火”這種“無能”表現(xiàn)的最好印證。在擁抱新生命的這一年多中,無數(shù)類似的挑戰(zhàn)讓我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大。
重生
破除瓶頸 吸納新能量
反思到工作中,自己真的無所不能、萬人敬仰嗎?在課堂上,大家抱著尊重的態(tài)度,培訓完了使勁兒鼓掌,對講師只褒不貶。漸漸地,自己似乎也相信了自己很“能”。但事實顯然并不是這樣,我只是被心里的那股小高傲勁兒蒙蔽了雙眼。
培訓人往往有個通用的優(yōu)點——知錯就改,說學就學。我告別了曾經(jīng)的游戲與電影,告別了“葛優(yōu)躺”刷手機,用更多的時間參與讀書會、學習英文、與同行交流。我開始有意識地把自己“瓶子”里的水倒空,再去吸納外面的新能量。
把心打開,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越覺得自己的淺薄。差一點,我就被時代的浪潮拍死在了沙灘上——有時候拍死前輩的并不是后輩本人,而是后輩更開放、更進取的心態(tài)。
還好是差一點。
學習帶來的變化很快也很奇妙,以往覺得痛苦的事,慢慢變成了一種習慣和樂趣。在2016接近尾聲的時候,我聽到了“瓶頸”碎裂的聲音。不破不立,我將用一個回歸謙虛的自己去迎接2017。
與所有培訓人共勉。如果你有孩子,加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