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茂
摘要:技能高考是理論和技能性都要求較高的一種考試方式,給了中職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個機會,同時也是給中職學生一個挑戰(zhàn)。只要學校領導大力支持,教師認真指導,學生自身的探索、積累,學生家長的配合,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關鍵詞:教師;學生;技能高考;高考大綱;技能操作
技能高考對于中職生來說,是人生又一次重要選擇,作為學校、教師、學生如何應對,怎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通過總結幾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形成良好的班風
中職生由于入校時學習基礎差,通過兩年中職學習,動手能力還是比較強。班主任應該抓住他們的特點,開一次家長也參加的技能高考動員大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學生家人的支持。每月進行一次考核排隊,前三名同學在班會上談學習體會,后三名同學進行個別交談,查出原因后逐步進行整改,需要家長配合時及時溝通,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建立良好的班風,讓學生形成你追我趕,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好環(huán)境。
分別對待好與差的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與遺傳的關系很小,主要來源于后天的外部訓導和日積月累。對于學習非常努力而成效不顯著的學生,注意指導,逐步教會他們掌握學習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其學習技能的提高。而對于個別學生學習不努力又影響同學學習的雙差學生,及時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達成統一的意見,安排生產實習。
二、總體規(guī)劃,圍繞技能高考大綱組織教學
獲得學校領導支持,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首先,學校領導要積極組織任課教師認真學習和討論技能高考考試大綱,落實技能高考設備。其次,總體規(guī)劃上要明確,上學期以復習為主,打好基礎;下學期以輔導學習和綜合性模擬考試為主,迎接考試的到來;技能操作考試完后,專門復習文化課,迎接文化課考試。具體時間分配為上午專業(yè)知識部分教學和測試,下午實施技能實操部分教學,晚自習以輔助教學為主。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
以電子類技能為例(維修電工),機考內容為《電工技術基礎》(65%)和《電子線路》(35%)。專業(yè)知識部分,教師根據技能高考考試大綱制定好教學計劃,對學生進行一次摸底考試,做到心中有數,針對學生問題測重教學。上學期專業(yè)知識學習分章節(jié)進行測試,找出學生容易犯錯的知識點,集中組織講解;下學期以做綜合試卷為主,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教師對學習態(tài)度較好,但基礎差的學生進行重點輔導。技能操作部分,分為小實操和大實操。上學期小實操采取小課題人人過關,并用文字記錄和拍成小視頻,經常觀看和復習;下學期按規(guī)定時間進行模擬考試,測重講解。上學期大實操從0.9系數課題進行訓練,并逐步升級到系數為1的課題;下學期(考試前1個月)學生根據自己接線情況確定系數,按規(guī)定時間兩天進行模擬考試,考試一次,要求學生認真總結一次,做到心中有圖,熟練接線。
三、克服心理因素,迎接技能高考
由于學生第一次參加技能高考,心里總是擔心考不上,丟人顯眼,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進行心理安撫,樹立我行,一定能行信心。在學習中,要求學生虛心向老師請教,想不通的問題,及時求教老師,幫助解決難題,同時也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向同學請教,養(yǎng)成不驕不燥,腳踏實地的優(yōu)良品德和學風。同時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方法、習慣,促進其學習技能的提高,要求學生平時做到一看二練三測試,一看,看今天是否完成學習任務,看自己與同學的差距,看看自己錯在什么地方;二練,差什么就多練,直到熟練為止;三測試,自我監(jiān)測的能力,主動檢測自己是否符合標準,直到達標為準。
總之,只要學校領導大力支持,教師認真教學,因才施教,學生自身的探索、積累,學生家長積極的配合,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參考文獻:
[1]浙江2012年起技能優(yōu)秀中職畢業(yè)生可保送上高職[J]. 中等職業(yè)教育(理論). 2012(03)
[2]王梅. 中職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問題及應對策略[J]. 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 2012(15)
[3]湖北高職將全面實行“技能高考”[J]. 職業(yè)技術教育. 2012(06)
[4]林永. 做好高職院校招生工作的若干認識[J]. 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4(S1)
[5]張珺. 地方高職院校招生困境原因探析[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2014(01)
[6]楊麗敏,李瓊. 公關職能在高職院校招生就業(yè)中的應用[J].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02)
[6]黃文偉. 政策學習與變遷:一種倡議聯盟框架范式——對我國高職院校招生政策變遷的解讀[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2(05)
[7]郝志剛. 生源危機背景下高職院校招生策略分析 基于2011級新生的調查[J]. 職業(yè)技術教育. 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