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 新探索
——信息化與社保的深度結合大有可為
“十二五”的幾年中,社會保險領域做了幾件大事——建立城鎮(zhèn)居民醫(yī)保、新農保、城鎮(zhèn)居民養(yǎng)老保險三大制度,實施醫(yī)保費用直接結算和養(yǎng)老保險跨地區(qū)、跨制度的轉移接續(xù)政策,直到啟動機關事業(yè)單位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在制度層面大刀闊斧開拓之際,不要忘了,是越來越普及和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有力支持了這些改革和創(chuàng)新。以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為例,2010年底前發(fā)卡量只有1.03億張,2015年猛增到8.84億張;并全面加載金融功能,目前正在加快建設持卡人員的基礎數據庫,使應用延伸到人社工作102個管理服務項目,并向其他民生保障領域延展。試想,如果沒有這個技術基礎,近幾年密集出臺的多項重大制度、政策怎么可能及時取得實效、惠及百姓?可以說,在信息化時代,我們抓住了這個機遇!由此也深化了這樣的認知:不應輕視技術,把它當作比理論、制度、政策低一等次的存在。實際上,幾千年來,人類社會正是在新工具的發(fā)明、新技術的使用中發(fā)展進步的。
信息化貫穿著我國社會保險體系改革、發(fā)展、完善的全過程,如影隨形,大體經歷或將要經歷3個發(fā)展階段:一是跟從,將信息技術作為提升社保工作效率的工具,即變手工操作為電子化操作。最典型的是上世紀90年代社會保險“核心平臺”軟件的開發(fā)和使用。說是“跟從”,其實也悄然促進了管理的變化——早期各地自行開發(fā)軟件、相互封閉的格局,被全國統一軟件、三級數據平臺的布局所替代,這本身就具有破舊立新的“革命”性質。二是引領,信息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催生了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和方式,不僅數據平臺提升到省級大集中和全國聯網,而且推動了政策優(yōu)化、流程再造,甚至體制變革。例如,當年我們曾大力推進社保經辦大廳的標準化建設,而今許多地區(qū)已升級為“網上經辦大廳”;全國聯網更促使部門間藩籬消弭,地區(qū)間距離縮短,許多程序簡化了,許多機構撤并了,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均等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三是融合,社保信息的采集和使用超越公共管理閾限,進入更廣闊的社會、市場領域,與各類資源和需求高度融合,彼此交流,發(fā)揮出倍增效應。這是社保信息化將要進入的新階段,追求的新境界,更是基于信息化的理念和能力,推動社保經辦管理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的新契機。
流程再造
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美國興起的又一企業(yè)管理變革浪潮。其核心思想是打破企業(yè)按職能設置部門的管理方式,代之以面向顧客滿意度的業(yè)務流程為中心,重新設計企業(yè)管理過程,從整體上確認企業(yè)作業(yè)流程,追求全局最優(yōu),而不是個別最優(yōu)。
目前,全國絕大多數地區(qū)跨越了第一階段,總體上處于第二階段,站在向第三階段躍進的前沿。經過多年孜孜以求和辛勤開拓,我們已經握有超過8億人的社保實時信息和歷史積累數據。這是最珍貴的資源和最有利的基礎,將為推動、引領社保事業(yè)新發(fā)展提供強大的支持和動力。具體看,信息化與社會保險工作的深度結合,可以做但還沒有做、或沒有做好的事情至少有5件,這恰是下一步大有可為的空間:
(一)資金壓力測試。社會保險離不開錢,資金收支平衡是基本要求。以往的相關決策,主要靠傳統的調查研究、分析論證,或作一些小樣本數據測試,容易產生較大偏差?,F在有了全國海量數據,理應充分運用,對宏觀決策起到更大支持作用。如降低費率。去年和今年,國務院兩次決定適當或階段性降低幾項社保費率,社保主管部門要堅決貫徹,抓好落實;同時有責任研判降費的長期性、整體性及區(qū)域性影響和趨勢,把握政策實施的范圍、節(jié)奏和力度,保證制度的可持續(xù)性。這就需要在每一項重大舉措出臺前后,調用數據庫信息,對全國和各地區(qū)基金情況進行細致分析,作出精準判斷,使對策建議更加符合實際。又如擴展保障項目。從基本醫(yī)保中切出一塊資金,全面實施大病保險,對某些大病患者無疑是個福音,但也出現了一些地區(qū)流標的現象,背后的原因是商業(yè)保險機構通過精算、感到無利可圖。相比之下,公共管理部門所做的資金壓力測試恐怕就沒有那么細致了。其實,以現有的信息技術能力,全國做億人量級、各省分別做百萬或千萬人量級的資金壓力測試,已不是太難的事,關鍵是有此意識,形成自覺。不僅要測試大病保險自身能否資金平衡,還要測試基本醫(yī)?;鹉芊耖L期支持;不僅要預測對幾十萬大病患者帶來的福利,而且要預判對幾億一般參保者的影響。新近提出的長期照護保險,是一項重大制度創(chuàng)建,更要把資金供需平衡測試做在前面,夯實政策基礎。
(二)模擬制度運行。每項重大社保改革,都會遇到新舊制度銜接和群體間利益關系調整問題。依靠已有海量數據,我們有可能通過多種改革方案模擬運行,把過渡措施設計得更合理,從而使制度轉換更平滑順利。如機關事業(yè)單位養(yǎng)老保險改革,更換了制度模式和退休金計發(fā)辦法,相關政策敏感而復雜。特別是從原退休待遇中切出一部分實行職業(yè)年金,既要起到保證過渡期替代率水平的作用,又要逐步實現其補充保險的功能,是一個超高難度的“轉體動作”。僅憑“算數”方法測算難免粗糙,易導致實施中縫隙大、磕絆多,必須進行大量真實數據的模擬運轉,從多種方案中作出最佳選擇。這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全國要做,各地也要做。又如提高職工醫(yī)保基金使用效率。個人賬戶沉淀了數千億元資金,需要完善政策;但取消個人賬戶恐不可取,較好的辦法是以門診統籌替代或部分替代之。設計中必須考慮職工、特別是退休人員的既得利益,以“增量改革”方式逐步演進。這也是說易行難之事,要進行多種構想的模擬運行,允許試錯,反復比較,以求獲得相對滿意的優(yōu)化方案。
門診統籌
醫(yī)療保險待遇的一種形式,簡單地說,就是將參保人員的普通門診費用納入報銷,由基本醫(y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共同負擔普通門診費用。
(三)政策效率評估。事中事后評估,既是對社保政策績效的檢驗,也是為以后制定政策提供借鑒和參考。在注重社會輿論反響和局部調查的同時,運用信息系統大樣本數據的回歸分析,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評估效果。如評估城鄉(xiāng)居民醫(yī)保的績效。國家連年提高補助標準,財政投入大量資金,保障水平確實提高了,但還有居民看病實際負擔仍較重的反映。輿論是評價政策的重要渠道,而更準確的標尺是用“數”衡量。運用信息系統數據分析,可以比較容易地研判供款增加與保障水平提高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但也可以看出二者并非完全呈線性,其中一部分可能被持續(xù)上漲的醫(yī)療費用“吃”掉了。由此可以向社會作出“透明的”宣示,同時進一步明確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又如評估養(yǎng)老金調待政策。前幾年都是按增幅10%調整,今年定為平均6.5%左右,契合經濟“新常態(tài)”的客觀形勢。明年怎么調?后年調多少?需對過往11連調的實效作出全面評估,在分析全國及各地基金收出趨勢、平衡關系的基礎上,提出“十三五”時期的中期安排,再依據各年實際進行適當微調,既使退休人員分享社會經濟發(fā)展成果,又兼顧地區(qū)平衡,保證基金的可承受。
(四)優(yōu)化經辦服務。近來常聽到社保政策搞不懂、算不清的社會反映。這是由于社保制度中引入的社會、經濟參數和考慮的差異化因素不斷增多,致使政策標準更趨復雜,經辦管理中需要認定驗證的環(huán)節(jié)也更多。要同時實現完善細化制度和方便群眾理解和辦事的雙重目標,需要信息化發(fā)揮更大作用——把復雜的計算處理留在后臺,給公眾準確明快的程序或結果。如“同舟計劃”促進建筑業(yè)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在實行按項目全員參保后,核實現場人員是個關鍵,驗證件、查表冊、打卡片等方式都成本高、效率低。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廣泛使用,開發(fā)適用的門禁系統,用刷手機二維碼等作為進入工地現場憑證,進而記入參保記錄數據庫,似乎更簡便可行。又如計算職工養(yǎng)老保險待遇,既有基礎養(yǎng)老金,又有個人賬戶,還要將本人歷年繳費基數與社平工資逐一比對,確實復雜,難怪老百姓抱怨。而信息系統中每人的權益記錄是完整的,且本人有查詢權,完全可以設計一個軟件,依據個人已有數據,模擬計算出即時的本人“或有”待遇水平。如果每臺社保自助查詢機上都有這個功能,就既能解除群眾搞不懂、算不清的困惑,也相當于建立了一臺“公平秤”,反過來對經辦機構實行監(jiān)督,還可以起到社保政策的實證宣傳作用。
(五)深度開發(fā)利用社保數據資源。自中央提出“互聯網+”理念以來,“大數據”“云計算”已形成廣泛的實踐活動。“互聯網+社?!睉藙荻?,面向社會需求,結合市場資源,在金保工程建設中嵌入“云”技術,深度開發(fā)使用社保數據。如對個人連續(xù)性社保繳費記錄,可與金融機構合作,作為個人重要信用憑據。又如在發(fā)展多層次養(yǎng)老計劃中,將來如果賦予個人投資選擇權,社??▊€人信息的唯一性、連續(xù)性和完整性可使其成為確認個人權益并享受稅收優(yōu)惠等政策的最佳載體。最有價值的是醫(yī)保監(jiān)管系統中的海量診療信息,對觀察疾病譜變化、藥品及醫(yī)療器械研發(fā)、健康保險精算等都將開辟新的“藍?!薄_@應作為“十三五”社保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在全國層面謀劃,實現各領域合作推進。
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發(fā)現和開發(fā)其價值,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真諦。這需要智慧、眼光,最根本的是使命感。■
正所謂:
撒開金網連千姓,
托起祥云瑞億家。
莫道秋實集采苦,
春來自是萬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