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東 隋健夫 劉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yī)院,沈陽 110003)
面頸部淋巴結炎
李吉東 隋健夫 劉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yī)院,沈陽 110003)
文章介紹面頸部淋巴結炎的相關診療。
淋巴結炎;面部;頸部;臨床表現(xiàn);診斷;治療
淋巴結是面頸部的重要防御系統(tǒng),可過濾和吞噬進人淋巴液中的細菌和異物,面頸部淋巴循環(huán)豐富,它能將口腔、頜面部的淋巴回流匯集到所屬的區(qū)域淋巴結內。發(fā)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牙體、牙周組織及顏面、頜骨、口腔黏膜等的炎癥感染均可引起所屬區(qū)域的淋巴結炎癥。
面頸部淋巴結炎以繼發(fā)于牙源性及口腔感染最為多見,也可來源于顏面部皮膚的損傷、癤、癰等。小兒大多數(shù)由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體炎引起。由化膿性細菌如葡萄球菌及鏈球菌等引起的稱為化膿性淋巴結炎,由結核桿菌感染的稱為結核性淋巴結炎。
化膿性淋巴結炎在發(fā)病初期的特征是局部淋巴結腫大變硬,自覺疼痛或壓痛;全身反應輕微,若為病人忽視而未及時治療發(fā)展成膿腫時,局部疼痛加重,單個淋巴結包膜化膿溶解破潰后可累及多個淋巴結,還可與周圍組織發(fā)生粘連形成炎性包塊,膿腫形成時皮膚有局部明顯壓痛點及凹陷性水腫,高熱、畏寒、頭痛、寒戰(zhàn)、食欲減退等全身反應明顯。白細胞急速上升。慢性期臨床特征是淋巴結形成微痛的硬結,淋巴結活動,有壓痛,但全身無明顯癥狀,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可反復急性發(fā)作。增生長大的淋巴結,即使原發(fā)感染病灶清除,也不能完全消退。結核性淋巴結炎常見于兒童及青年,輕者僅有淋巴結腫大而無全身癥狀,重者可伴體質虛弱,營養(yǎng)不良或貧血,低熱,盜汗,疲倦等癥狀;并可同時有肺、腎、腸、骨等器官的結核病變或病史。局部臨床表現(xiàn)在頸部的一側或雙側出現(xiàn)多個大小不等的腫大淋巴結,呈無痛性緩慢增大,圓或橢圓形,表面光滑。有時可發(fā)展成寒性膿腫,或破潰流出豆渣樣或米湯樣膿液,經(jīng)久不愈。
根據(jù)病史,臨床表現(xiàn)可以確定診斷,化膿性淋巴結炎與結核性淋巴結炎形成膿腫后,可借抽吸出的膿液進行鑒別診斷,冷膿腫的膿液稀薄、污濁。暗灰色似米湯,夾雜有干酪樣壞死物;而化膿性淋巴結炎,抽吸物多事淡黃或桃花樣黏稠膿液。化膿性下頜下淋巴結炎應與化膿性下頜下腺炎相鑒別,后者可因損傷,導管異物或結石阻塞而繼發(fā)感染。通過雙手觸診檢查時下頜下腺較下頜下淋巴結的位置深而固定,導致口乳頭有紅腫炎癥,并可擠出膿液。結核性淋巴結炎癥應與惡性淋巴瘤,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以及頸部轉移癌相鑒別,必要時可手術摘除淋巴結作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化膿性淋巴結炎炎癥初期,病人需要安靜休息,全身給抗菌藥物,局部用物理療法,如熱敷及超短波等,或用中藥外敷治療。已化膿者需切開引流,同時進行原發(fā)病灶的處理。對慢性淋巴結炎一般不需治療,但有反復急性發(fā)作者應尋找病灶,予以清除。當診斷困難或需要鑒別診斷時可待炎癥控制后,行手術摘除送病理明確診斷。結核性淋巴結炎應注意全身治療,加強營養(yǎng),并積極抗結核治療。
R78
A
1672-7185(2017)02-0013-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2.008
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