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香 蒲 敏 張 晶
(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yī)療集團,山東 青島 266033)
中藥足浴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肝病脅痛的療效觀察
馬文香 蒲 敏 張 晶
(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yī)療集團,山東 青島 266033)
脅痛是指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主要病位在肝膽,其他經(jīng)絡也有累及。本病有脾弱、血虛、腎虧而見肝失所養(yǎng)之虛證;有氣郁、濕熱、血瘀為病之實證[1],是內科常見病。
選擇2015年6月—2015年10月青島市海慈醫(yī)療集團青島市中醫(yī)醫(yī)院慢性肝病中醫(yī)診斷為脅痛的90例住院患者,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齡35~67歲,平均年齡58.4歲。
用抽簽法將9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47例,對照組43例,兩組均以中醫(yī)辨證治療為主。肝氣郁結者給予疏肝解郁、健脾和營之柴胡疏肝散。瘀血停滯者給予祛瘀通絡、滋陰清熱之旋覆花湯。肝陰不足者給予養(yǎng)陰清熱之一貫煎。肝膽濕熱者給予清熱利濕之茵陳蒿湯加減。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辨證給予中藥足浴聯(lián)合穴位貼敷,分為虛證與實證兩組進行治療。
虛證:肝陰不足組,足浴方如下:柴胡18 g,當歸15 g,黃芪30 g,茯苓15 g,王不留行15 g,赤小豆30 g,川椒9 g,明礬12 g,芒硝6 g,牛膝15 g。用法:上藥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1500 mL,趁熱先熏雙足,待藥液溫度合適時浸泡至足踝以上,藥液涼后再加溫,每次浴足30 min,上、下午各1次。穴位貼敷選穴:肝俞、腎俞、期門、足三里、三陰交,白芥子、當歸研細末,加冰片、無水酒精調敷,隔日1次。
實證:肝氣郁結組、瘀血停滯組、肝膽濕熱組,足浴方如下:茵陳30 g,赤芍15 g,土茯苓15 g,苦參15 g,皂礬6 g,黃柏6 g,蒼術15 g,大黃6 g,山梔12 g,生大黃12 g,虎杖15 g,貫眾30 g,草河車30 g,板藍根30 g,垂盆草15 g,生甘草15 g。用法:上藥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1500 mL,趁熱先熏雙足,待藥液溫度合適時浸泡至足踝以上,藥液涼后再加溫,每次足浴30 min,上、下午各1次。穴位貼敷選穴:太沖、期門、章門、足三里、陽陵泉、膽俞,生半夏、商陸研細末,加冰片、無水酒精調敷,起泡為度,雙側交替1周各1次。
1.療效標準:治療4周結束時,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肝功能檢測谷丙轉氨酶降到正常值上限兩倍以下為有效,否則為無效。
2.結果:觀察組47例中33例有效,有效率為70.21%,對照組43例中21例有效,有效率為48.84%。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脅痛病位主要在肝膽,既可虛實轉化,又可氣滯及血,血滯阻氣,應分清氣、血、虛、實。虛證以陰虛為主,實證以瘀血、濕熱或氣滯為主[2]。各證可互相兼見,治療分清主次,全面分析以早治防變,治病求本。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有諸內必形諸外”,內病外治是中醫(yī)學的治療原則。足與人體健康關系很大,三經(jīng)皆起于足。通過中藥足浴,促使全身血液循環(huán)改善,調節(jié)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改善內臟產(chǎn)生的病理變化,提高機體自我防御及免疫力[3]。穴位貼敷則是中醫(yī)外治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簡便、有效、副作用小的優(yōu)點,所治疾病的范圍已涉及全身各個系統(tǒng)。中藥浴足和穴位貼敷對于肝病患者,避免了口服或靜脈用藥對肝臟的不良反應及副作用,減輕肝臟的負擔,減少了對肝臟的二次打擊,進而加速肝病的康復,對于不宜服藥或久服藥致胃不能耐受者尤為可取。
本文通過中藥足浴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肝病脅痛臨床療效可靠,具有廣闊的前景,值得進一步研究及臨床運用。
[1]閆秀川,劉成海.肝硬化腹水的中醫(yī)證型分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8,14(1):49-50.
[2]金明玉.慢性病毒性肝炎48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3(8):94-95.
[3]王曙東,費建紅,宋炳生,等.中藥洗浴療法的應用[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1,12(6) :565-566.
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