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鐵柱
(吉林省梅河口市雙興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135009)
豬回腸炎病防治
馬鐵柱
(吉林省梅河口市雙興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135009)
豬回腸炎是豬感染胞內勞森菌后導致的以回腸病變?yōu)橹鞯南兰膊?;本病癥狀表現以貧血為主,消化道水平傳播是本病主要傳播方式,育肥豬和青年母豬是主要感染對象,回腸及周圍腸段出血性和壞死性病變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預防本病需要加強綜合管理和藥物防控,泰妙菌素、泰樂菌素及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對本病防治效果較好,臨床可根據情況靈活選擇。
豬;回腸炎;勞森菌;防治
豬回腸炎病是由于胞內勞森菌感染回腸部位而導致急性或慢性腸炎的消化道疾病。本病呈世界流行,在養(yǎng)豬業(yè)發(fā)達的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國,豬群陽性率都在20~80%之間,每年造成數億美元的損失。本病可造成全身性貧血,對豬生產性能產生間接影響,本文就豬回腸炎的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本病病原是勞森菌,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兩端呈錐形或鈍圓,常寄生于豬回腸上皮細胞的胞內,是一種胞內寄生菌,在體外無細胞存在的情況下培養(yǎng),不能將其分離,更無法擴大培養(yǎng)。本菌抵抗力較強,自然狀況下在外界保留半個月以上仍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胞內勞森菌侵染的選擇性很強,通常位于回腸全段和結腸前段部位,其他腸段未能分離。
本病主要發(fā)生在2~5月齡的育肥豬和青年母豬,豬場隱性感染率很高,一般情況下不會發(fā)病,當有應激條件刺激時,本菌會大量繁殖增長,對腸壁細胞造成傷害。通??杀憩F回腸增生性壞死性腸炎和增生性出血性腸炎等。病原主要經消化道傳播,病豬排出的糞便可污染飼料、飲水及用具,當健康豬口腔接觸后可導致感染。
回腸為豬小腸的后段腸道,長度約0.7~1.1m,是從回盲韌帶游離緣到回盲結口的一段腸段,為大腸和小腸過度部位,很多特殊物質,如胃細胞分泌的內因子,膽鹽和VB12等都在此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如果回腸出現問題可以導致貧血、膽鹽吸收障礙等病癥。回腸上皮細胞分布大量淋巴孤結和淋巴集結,對局部腸道的分泌性免疫有一定作用,當有腸道感染性疾病時,淋巴特征的改變有助于輔助診斷,如沙門氏菌感染導致局部潰瘍性的“扣狀腫”等。
本病原主要引起回腸及周圍腸段的局部性炎癥病變,可引發(fā)貧血,貧血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細菌對腸道黏膜的破壞作用使腸道出血嚴重,大量血液丟失造成的直接性貧血;另一方面是間接導致貧血,由于回腸部位是內因子、VB12等吸收的主要部位,當回腸黏膜受損后,這些物質吸收進入血液的量減少,導致葉酸代謝障礙,進而影響紅細胞成熟和分化,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減少、血紅蛋白量下降,對氧的攜帶能力減弱,導致全身性貧血。除了貧血外,患豬還表現免疫力下降,易受疾病侵擾,飼料消化利用率降低,采食量下降和腹瀉等。
本病臨床主要表現急性或慢性回腸炎,急性回腸炎癥見惡性出血性貧血、糞便帶血或呈柏油樣。有些豬皮膚黏膜蒼白,無血色,不愛活動,對刺激不敏感,有時出現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死亡率可達30%以上,耐過豬體質差,抗應激能力下降,易生病,健康狀況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妊娠母豬由于貧血,導致胎豬發(fā)育慢,產仔體重小,部分母豬可在發(fā)生癥狀后一周內出現流產。慢性回腸炎癥狀稍輕,豬群發(fā)病豬出現癥狀的時間不整齊,糞便如粥樣,不成形,呈黑灰色,糞便中飼料消化不完全,腹瀉或有或無,豬群整體狀況良好,只是料肉比明顯下降,出欄時間延長,如不及時治療會影響經濟效益。
本病病變主要集中在回腸、盲腸及上結腸部位,表現腸道黏膜發(fā)炎增厚,后期腸黏膜逐漸脫落,暴露血管,隨著腸道蠕動及腸內容物物理刺激作用,血管破裂,表現出血性病變,腸黏膜嚴重脫落使得腸壁變薄,營養(yǎng)物質吸收變差,膽鹽的吸收出現障礙,腸道局部有綠色內容物。由于病原刺激作用,腸道淋巴孤結和淋巴集結出血、腫大,嚴重的可出現壞死。
疫苗免疫可有效防止本病,但由于我國疫苗生產條件不成熟,生產疫苗成本昂貴,目前市面上的相關疫苗產品很少?;谖覈唧w國情,預防本病還需要重點從科學化管理入手科學防治。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發(fā)現病豬需及時隔離,糞便采用堆肥發(fā)酵法,利用生物熱原理殺死病原,將新潔爾滅消毒劑配成1%濃度,全舍帶豬噴霧消毒,排糞區(qū)域重點噴灑。豬場采用全進全出制,禁止不同批次的豬混合飼養(yǎng),豬場一線飼養(yǎng)員、技術員、獸醫(yī)等嚴禁進入屠宰場、豬交易市場等敏感地方,避免豬群出現大的應激,這些措施可將本病發(fā)生概率降至最低。
本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大多都是因為管理不善造成的,本病如能早期及時治療可很快控制病情,筆者建議在給藥的同時應根據情況適當補充一些復合多維和補鐵制劑,有條件的豬場可每天加飼一些青綠飼料,對緩解貧血癥狀有很大幫助,縮短療程。另外,由于豬蛇形螺旋體感染也能導致貧血和血便的癥狀,臨床上應加以區(q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