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墨 張 弘(指導) 智屹惠 孫 潔 黃立權(quán) 沈淑華# 林友寶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3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4 浙江省溫州市人民醫(yī)院 浙江 溫州 325000
專家傳經(jīng)
王坤根運用“痞痛舒”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經(jīng)驗擷菁*
王雨墨1張 弘(2指導) 智屹惠3孫 潔2黃立權(quán)3沈淑華3#林友寶4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3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4 浙江省溫州市人民醫(yī)院 浙江 溫州 325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痞痛舒 王坤根 名醫(yī)經(jīng)驗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存在一種或多種消化不良癥狀(餐后飽脹、早飽、上腹痛或上腹燒灼感),同時排除任何可解釋癥狀的器質(zhì)性病變的疾病?,F(xiàn)代醫(yī)學將其分為餐后不適綜合征(PDS)和上腹痛綜合征(EPS)。前者以餐后飽脹、早飽為主要癥狀,屬中醫(yī)學“痞滿”范疇;后者以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為主要表現(xiàn),屬中醫(yī)學“胃脘痛”范疇[1]。王坤根教授經(jīng)過多年臨床實踐,總結(jié)出自擬方“痞痛舒”應用于臨床,療效顯著,介紹如下。
痞痛舒由柴胡、白芍、蒼術(shù)、厚樸、延胡索、甘草組成。其中柴胡、白芍理氣疏肝,蒼術(shù)、厚樸行氣化濕,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甘草調(diào)和諸藥,合白芍又有酸甘化陰之意而顧護陰液,防止疏泄太過,既柔肝緩急止痛,又可滋養(yǎng)肝血,使得肝血足而疏泄司,間接起到疏利氣機之功。針對了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引起水津不布,聚而成濕;疏泄失司,血行受阻而為瘀血的各病機聯(lián)系。諸藥合用,既體現(xiàn)理氣通腑之意,又照顧了血分、陰液。王師常以此為基礎(chǔ)方,依據(jù)不同證型加減用藥。
2.1 肝胃氣滯:王師認為本病發(fā)病根本在肝,作用于胃,使胃失和降,氣機阻滯貫穿始終?!毒霸廊珪てM》曰:“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碑a(chǎn)生氣滯原因可因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素體痰濕阻滯。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主疏泄,條暢周身氣機,胃為六腑之一,以通降為貴。二者均喜滋潤而惡剛強。若氣機不利,則可致水津不布,聚濕成痰,或血行不暢,久則為瘀血,或飲食內(nèi)停,脾胃不運。上述病理產(chǎn)物尚能久郁化熱,繼而損傷肝胃之陰,成為肝胃陰虛之證,故治療過程中雖應調(diào)氣通腑,但不忘顧護二者陰液。此時常見食后胃脘脹痛,連及兩脅,且常和情緒煩惱有關(guān),或胃脘脹滿,噯氣矢氣則舒。治當理氣和胃為先。方藥:痞痛舒合香蘇飲加減。若胃痛甚可另加大延胡索劑量增活血行氣止痛之功;若噯氣較頻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順氣降逆;若此時大便不暢,應理氣通腑,宜加枳殼、檳榔;對于泛酸重者,若大便溏薄則加烏賊骨、浙貝,若大便不暢則加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胸悶喜太息者,重用柴胡、白芍;有痰濕內(nèi)阻之象,可合用平胃散或少佐陽春砂、豆蔻等芳香之品;有化熱趨向,加蒲公英清泄郁熱。
2.2 痰濕阻滯:脾胃同居中焦,一升一降,二者共同完成受納腐熟、運化水谷的功能。氣機阻滯可使水道不通,繼而痰濕停滯,且王師認為當今患者常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易導致脾胃受損,運化失職,水谷精微失于吸收和輸布,最終痰濕阻滯,脾氣受損,惡性循環(huán)。痰濕阻滯又可引起血行不暢,進而兼夾瘀血;痰濕內(nèi)阻,久郁可化熱,形成肝胃郁熱之證??梢婋涓姑洕M,嘔惡,納呆,體倦身重,常素體豐腴,嗜食肥甘。當運脾理氣。方藥:痞痛舒合溫膽湯、平胃散加減。若四肢不溫、喜溫喜按者,可加黨參溫補脾胃,高良姜、香附散寒止痛;納谷不香,當醒胃運脾而非一味健脾,王師認為醒胃之法有三:加炒麥芽、炒谷芽、炒山楂、雞內(nèi)金消食醒胃,加炒黃連燥濕運脾而醒胃,加烏梅、木瓜、甘草酸甘化陰以醒胃;而若胃脘疼痛,狀如針刺,痛有定處,舌黯紫或有瘀斑者,為痰濕氣滯,血行不暢,瘀血停滯之象,應取丹參飲意,加砂仁、降香、丹參以和血止痛,王師認為降香不但理氣止痛,還入血分以活血,更為合適,故對原方稍作修改;若有化熱傾向,則取黃連溫膽湯意加黃連配合竹茹以清熱降逆和胃。
2.3 肝胃郁熱:氣滯、痰濕,久郁可化熱;飲食無節(jié),食滯久停,亦郁而化熱;患者體質(zhì)偏于陽熱,感受邪氣則易于化熱;且理氣之品,性味香燥,過用則可生熱傷津。久郁亦可阻滯血行,發(fā)為瘀血。可見胃脘灼熱感,心煩易怒,口干口苦,大便不暢。當疏肝清熱理氣。方藥:痞痛舒合柴郁溫膽湯加減。其中郁金有活血解郁之功,且性涼,一箭雙雕,針對此病機。若反酸、嘈雜取左金丸意加炒黃連、吳茱萸清肝降逆;熱偏重者,加蒲公英、黃芩、芙蓉葉清瀉肝胃郁熱;若心煩嘔吐者加竹茹,并重用陳皮以和胃降逆;大便秘結(jié)者可加冬瓜子、萊菔子加強理氣通腑導滯之功;若有傷陰傾向則宜取一貫煎意,稍加北沙參、麥冬、枸杞子等。
2.4 肝胃陰虛:王師認為病情反復者,常因之前治療中使用過理氣、補益之品,其香燥之性可損傷陰液;或郁熱壅盛,又進一步損傷陰液。肝體陰而用陽、胃喜潤而惡燥,二者生理特點有相同之性,故王師十分強調(diào)治療中應顧護二者陰液,并認為此證常見??梢娢鸽潆[痛或心下痞滿,饑時明顯,咽干口燥,思飲,大便干結(jié)。當潤胃理氣。方藥:痞痛舒合一貫煎、百合烏藥湯加減。王師常將一貫煎原方中疏利肝氣的川楝子換為百合、烏藥,認為川楝子苦寒,有小毒,本病患者通常需連續(xù)服藥,可能損傷脾胃,而烏藥辛溫,配伍于大隊甘寒之品中可“去性取用”,留其辛散之能以理氣通腑,去其溫熱之性以防傷陰,又可反制諸藥,避免過寒傷正之弊;若脹滿甚,則當稍佐香櫞、佛手等平和之品;若此時疼痛明顯則宜重用白芍、甘草柔肝緩急止痛,而非延胡索、香附等理氣活血止痛之品,以防香燥傷陰;若兼痰熱之邪未凈,可合黃連溫膽湯。
2.5 肝脾兩虛:肝有疏泄之功,脾有運化之能。王師認為肝脾兩虛可有偏肝血不足者,亦有偏脾氣虧虛者。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可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肝為剛臟,主藏血,主疏泄,其性體陰而用陽。肝之疏泄、通降功能全賴肝血充沛。若患者素體血虛不足,則“肝失血濡”,可致疏泄失司,氣機阻滯,脾胃不運;若脾氣不足,運化失司,精微不布,使得疏泄之能無從“推動”,最終同樣導致氣機不暢之過,此即“土不榮木”之意。診見胃脘隱痛不劇,面色不華,唇淡,頭暈目眩;或脘痞脹滿,揉按則舒,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情緒低落。當健脾疏肝理氣。方選痞痛舒合逍遙散加減。若脹悶較重者,可加枳殼、木香、厚樸以理氣降逆,運脾和胃;若婦女經(jīng)前乳脹,加橘核、橘絡理氣散結(jié);若夜間寐差,合用酸棗仁湯養(yǎng)血安神;若胸悶乳脹等氣郁之象較為明顯,則加玫瑰花、代代花、綠梅花、合歡花、佛手花清靈之品疏肝解郁;若血虛陰少,虛熱內(nèi)生,加丹皮、焦山梔;偏于脾氣不足者,以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濕重則當取平胃散之意,加蒼術(shù)、厚樸、陳皮;便溏則用炒白術(shù)、炒白芍,另可取桃花湯之意加炮姜、赤石脂運脾止瀉;若氣虛之象甚則加薏苡仁、山藥加強益氣健脾;若寐差加遠志、石菖蒲養(yǎng)心安神兼能化痰祛濕;若此時大便秘結(jié),是氣虛推動無力之故,應取枳術(shù)湯意加生白術(shù)、枳殼。
案1:吳某,女,36歲。2016年3月15日初診。胃脘不適,心下灼熱隱痛,延今10天,晨起易饑,食后不適,口干思飲,無噯氣泛酸,末次月經(jīng)3月8日,量可,舌黯紅乏津、苔薄黃,脈細。診斷:胃痛(肝胃郁熱)。治以疏肝和胃清熱。方藥:柴胡、制半夏各9g,蒼術(shù)、厚樸、香附、蘇梗各10g,茯苓、丹參、陳皮、枸杞子各15g,郁金、麥冬、白芍各12g,陽春砂(后下)、降香各5g,延胡索20g,甘草6g,蒲公英30g。7劑。
按語:本案雖為發(fā)作期肝胃郁熱之證,但已略有口干思飲、脈細、舌干少津等陰虧之象,又兼舌黯可知略有瘀滯,治宜在疏肝和胃清熱大法上佐以柔肝養(yǎng)胃的枸杞子、麥冬之品,體現(xiàn)“已病防變”之理。本例的化瘀之法更是匠心獨運,配伍了丹參,王師認為丹參有別于一般活血之品的辛溫之性,其性苦而微寒,同時又兼養(yǎng)血之功。用于此處,不但可以化瘀不助熱而針對病機,又有養(yǎng)血補益之功照顧了本患月經(jīng)已行、營血不足的女性生理特點,體現(xiàn)了王師深厚的中醫(yī)臨床功底。
案2:趙某,女,51歲。2016年4月19日初診。自訴周身不適感,易緊張,喜太息,略有胃脘痞滿,兼有振水音,更衣日行1次,偶有2日1行,舌淡、苔薄白,脈細緩。診斷:痞滿(肝脾兩虛)。治以補益肝脾。方藥:白芍、蒼術(shù)、當歸各12g,延胡索、茯苓、大棗各15g,柴胡9g,厚樸10g,淮小麥30g,玫瑰花3g。7劑。并予言語開導。
按語:本案為一中老年女性,沖任趨衰,肝脾兩虛,雖為治“痞”,但應細分病機,此為肝血虧、脾氣弱而推動無力,故當“塞因塞用”——補益肝脾基礎(chǔ)上稍佐理氣之品,方可手到病除。本案點睛之筆在于患者雖為肝脾兩虛,但仍用延胡索,王師認為,延胡索辛溫味苦,歸肝、脾經(jīng),不但理氣止痛、活血化瘀,還有鎮(zhèn)靜安神之功。本患“周身不適感,易緊張,喜太息”為肝脾兩虛,肝失疏泄,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運行紊亂之象,在補益肝脾的大法之上,配伍延胡索,既針對病機又照顧病情,另加言語寬慰,使情志調(diào),肝氣舒,病自安。
[1]沈淑華,呂賓,王坤根.功能性消化不良西醫(yī)分型與中醫(yī)證型的相關(guān)性研究[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2,5(1):33-35.
2016-08-07
浙江省中醫(yī)藥科技計劃項目痞痛舒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與安全性研究,編號:2013ZZ004;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王坤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編號:國中醫(yī)藥人教函〔2012〕149號
# 通訊作者:沈淑華,E-mail:linda03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