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丹南
不確定的世界
“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在看著它的時候才真正存在?”
愛因斯坦在一次散步中,向他旁邊的學生提出了上面這個問題??此仆嫘Φ脑挘鋵嵲从趷垡蛩固箤α孔永碚摰馁|疑。
量子理論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科學理論,理論與實驗結果極為相符。不過,它有個大問題——測量問題。
實驗表明,電子等微觀粒子可以像水波一樣發(fā)生干涉,說明它們具有類似波的性質。然而,如果你直接的觀察它們,它們就會變?yōu)橐粋€有著具體位置的粒子。
1926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定諤提出了一個描述粒子波行為的方程。方程中,粒子的這種行為可以用一個被稱為波函數的數學實體來代表。波函數并不能肯定地告訴你,當你觀察一個粒子時,它會出現(xiàn)在哪里。相反,它會告訴你,粒子會有多大的概率出現(xiàn)在某處。
但是在測量之前,粒子是處在什么狀態(tài)呢?最受歡迎的答案,稱為哥本哈根詮釋,是以量子理論先驅之一尼爾斯·玻爾所在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命名的。哥本哈根詮釋是說,一個粒子在觀察之前的狀態(tài)就是不確定的。這里的不確定,可不是指這個粒子處在某種我們不知道的狀態(tài),而是這個粒子如同有了分身術一樣,能同時處在所有可能的狀態(tài)中。當對它進行觀測時,其波函數會發(fā)生突變,從一個不確定的狀態(tài)變?yōu)橐粋€確定的“真實”狀態(tài)。這種突變過程被稱為波函數坍縮。
換句話說,當我們不注意時,這個世界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只有通過看著它們、觀察它們、測量它們,我們才能使它們成為“真實的”。
既死又活的貓
然而,哥本哈根詮釋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大相徑庭,甚至連薛定諤本人都接受不了。為了表明其荒謬性,薛定諤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想象一個密封的盒子,里面有著一個放射性物質和一只貓。這個放射性物質的波函數告訴我們,在一定時間內,它有一半的概率發(fā)生衰變。如果發(fā)生衰變,盒子內的機關會打破一個有毒的藥罐,那只貓就會因此而死掉。
問題就來了:在你打開這個盒子之前,這只貓?zhí)幱谑裁礌顟B(tài)?哥本哈根詮釋認為,在你打開這個盒子之前,放射性物質同時處在沒有衰變和發(fā)生衰變的狀態(tài)中,這意味著貓也同時處在既是活的又是死的狀態(tài)中。薛定諤本人覺得,貓既活又死,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
如果你把這個裝著貓的盒子推廣到整個宇宙,那麻煩就更大了。我們當前的宇宙,是因為我們觀測了它,所以成了今天的恒星和星系。但是,如果沒人觀測的話,那么,現(xiàn)在宇宙粒子的波函數就不會發(fā)生坍縮,它們的位置也就是不確定的。位置不確定,也就無法確定地說哪里物質多,哪里的少,也就因此沒有恒星和星系,宇宙會始終處于“混沌”狀態(tài)。
這簡直讓人一頭霧水!
多重世界理論
我們不觀測,宇宙粒子的波函數就不會發(fā)生坍縮,也就是說,在我們觀測之前,宇宙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這根本不可能!既然哥本哈根詮釋有著這么多問題,那么如何解釋現(xiàn)在的宇宙呢?
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看物理學家提出的其他種類的詮釋。
一個較為著名的是多世界詮釋。它的出發(fā)點就是波函數從來就不會發(fā)生坍縮,一個粒子從始至終都會分身術。對量子物體測量后,每一個可能的觀測結果都會出現(xiàn)。那么,為何我們只會看到一種結果呢?多世界詮釋認為,宇宙在觀測后會“分裂”出多個平行世界,而每個觀測結果都分別位于它自己的世界中。這意味著打開盒子后,薛定諤的貓仍是既活又死,只不過每個狀態(tài)處在不同的世界中。(見圖示“誰殺死了薛定諤的貓?”)。
多重世界理論雖然能解決問題,但與此同時,它卻帶來了“平行世界”這個很富有爭議的概念。一些物理學家又提出了另一種詮釋:客觀坍縮理論。
自發(fā)地坍縮
客觀坍縮理論第一次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后來經過許多物理學家不斷地完善。它認為,波函數的確會坍縮,但坍縮可以是自發(fā)地隨機地發(fā)生。換句話說,波函數坍縮可以不需要觀察者。
理論表明,客觀坍縮是一件罕見的事情。一個粒子的波函數要發(fā)生客觀坍縮,等待的時間可能會長過當前宇宙的年齡。然而,如果把許多粒子集中在一起,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會使得等待的時間急速地縮短。如果有幾十億個粒子聚在一起,那么你可能只需要等待幾秒鐘,就會發(fā)現(xiàn)波函數坍縮了。
有了客觀坍縮理論,就不存在既活又死的貓了,月亮也不會因沒人看就不存在了,因為像貓或月亮等大的物體有太多的粒子,它們的波函數早就坍縮了,也就是說,它們都是確定的。而在早期的宇宙中,粒子的波函數發(fā)生坍縮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坍縮后,粒子就有了確定的位置,接下來,它們在引力的作用下,為恒星和星系的形成留下了種子(見圖示“這一切如何開始的?”),然后形成我們今天的可觀測宇宙。
但科學家們并不能解釋為什么會發(fā)生坍縮。英國牛津大學的物理學家羅杰·彭羅斯給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認為是引力驅使了波函數的坍縮,但目前物理學家們還沒有達成共識。
解答其他宇宙之謎
不過,客觀坍縮理論在基礎物理學中正發(fā)揮不可思議的作用,它不僅可以解決許多量子理論中的問題,而且還可以解答眾多其他的宇宙之謎。
黑洞就是一個例子。這個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創(chuàng)造出來的怪物,可以吞噬周圍的一切,就連宇宙中運動最快的光也無法從中逃離。近40年來,物理學家們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著。如果哥本哈根詮釋是正確的話,那么波函數坍縮得需要觀察者,那么誰是那個黑洞內的觀察者呢?對于客觀坍縮理論,那么問題就很簡單了——波函數坍縮不需要觀察者。
客觀坍縮理論還告訴我們,粒子的波函數自發(fā)地發(fā)生坍縮后,粒子還會釋放出微小的能量。這種能量很小,我們很難在日常生活中察覺到。但這種能量遍布宇宙,如果把它們都統(tǒng)計起來,總能量可能會很大。一些物理學家相信,這種能量就是暗能量。
上個世紀90年代,科學家發(fā)現(xiàn),有種未知的東西正使得宇宙加速膨脹。這種未知的東西被稱為暗能量。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即使什么都沒有的真空,也包含著某些東西——真空里,會有一對對的虛粒子不斷產生和湮滅。虛粒子也攜帶能量,意味著真空也具有能量。一些物理學家認為暗能量也許就是真空能,但問題是,根據理論得出的真空能量密度,比實際測得的暗能量密度大多了,前者大約是后者的10120倍。
2016年,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物理學家丹尼爾·蘇達爾斯基與他的同事經過計算后發(fā)現(xiàn),客觀坍縮創(chuàng)造的能量也許就是暗能量的來源。這個結果與天文學觀測很吻合,這鼓舞了科學家們更加深入地研究客觀坍縮理論。
客觀坍縮理論是否正確?也許,我們還需要很多年的探索,才能真正解決我們最成功的科學理論中的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