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乙
羅家倫與顧頡剛相識于“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學。1916年夏,北京大學在上海招考新生,24歲的顧頡剛報名應試,隨即被錄取。他于秋天負笈北上,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與他同年入學的還有傅斯年。1917年秋,畢業(yè)于復旦公學的羅家倫通過北大的新生考試,于這一年秋升入北京大學,主修外國文學。
羅家倫入學之初,顧頡剛與傅斯年已升入二年級,他們兩個同住在西齋丙字12號宿舍。9月開學之后,羅家倫幾乎天天去傅斯年宿舍:“傅孟真同房子的有顧頡剛。俞平伯、汪敬熙和我,都是他房間里的不速之客,天天要去,去了就爭辯?!笨梢姰敃r這個宿舍學術氛圍相當濃厚,“頗有談論之樂”。顧頡剛也正是在此時與羅家倫相識的。當時在羅家倫看來,顧頡剛“精心研究他的哲學和古史,對人非常謙恭”,不善言辭。由于羅家倫與傅斯年的親密無間,而傅斯年又與顧頡剛同寢室,羅家倫與顧頡剛也成了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這段交往開啟了兩人數(shù)十年的友誼。
一
師生之間問難質(zhì)疑,坐而論道,是當時北大學風的一大特色,這種風氣在1918、1919年間最為盛行。傅斯年經(jīng)過顧頡剛的推薦,轉投胡適門下以后,胡適的家也就成了傅、顧、羅等人“討論爭辯肆言無忌的地方”。在這里,顧頡剛與傅斯年、羅家倫無拘無束地爭論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的諸多問題,不斷碰撞出學術思想的火花。在胡適等人的鼓勵與提攜之下,傅斯年、羅家倫、顧頡剛等人也很快成長為新文化思想的宣傳者與實踐者,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 《新潮》 雜志的創(chuàng)辦。
1918年秋,傅斯年、羅家倫、徐彥之、康柏清等為文學革命,進而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呼號,在蔡元培、胡適、陳獨秀的支持下,于1918年11月發(fā)起成立新潮社,出版 《新潮》 雜志,并邀請胡適做他們的顧問。顧頡剛此時雖在蘇州養(yǎng)病,但也密切關注著這項事業(yè)。因為這項事業(yè)的緣起本身就與他有很大的關系。傅斯年回憶當年創(chuàng)辦 《新潮》的緣由時就曾提道:“(民國) 六年的秋天,我和顧頡剛君住在同一宿舍同一號里,徐彥之君是我們的近鄰。我們幾個人每天是必要閑談的。有時說到北京大學的將來,我們抱很多的希望,覺得學生應該辦幾種雜志……頡剛的朋友潘介泉君,我的朋友羅志希君,常加入我們這閑談?!笨梢姡欘R剛確實是 《新潮》 雜志最早的發(fā)起人與謀劃者。至于《新潮》 這一名稱,則是由羅家倫提出的。
《新潮》 創(chuàng)設之始,傅斯年任主任編輯,羅家倫任編輯,顧頡剛雖人在蘇州,也成為它首批入社的成員。并且經(jīng)常給傅斯年、羅家倫去信提出各種意見,不斷給予他們鼓勵。如他在1919年1月16日的日記中曾記道:“寫覆志希書,以社事相勖?!彼?2月為 《新潮》 作了一篇文章 《對于舊家庭的感想》,是 《新潮》 上刊登的第一篇批判舊家庭的文章。顧頡剛生怕所作文字被其父親看見,故在文章中用了筆名“顧誠吾”。該文著重批判舊家庭中毒害、禁錮人們頭腦的名分主義、習俗主義、運命主義,并抒發(fā)了自己這一年多來在家庭遭遇的悲憤與無奈:“舊家庭里因為沒有是非,沒有愛情,所以根本上不認有人格的存在。”這無疑是顧頡剛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
關于此,羅家倫后來回憶:“我著重于談文學和思想問題,對于當時的出版界常常加以暴烈的批評……頡剛的文字,多半是關于掊擊舊家庭制度和舊社會制度,關于婦女問題,也有許多篇文章加以討論,在當時大家以為是駭人聽聞的話?!逼渲幸黄?《婦女人格問題》,還引起了不小的風波,這篇文章后來傳到當時的教育總長傅增湘手中,傅便當即“示意蔡孑民,要他辭退了兩個教員,開除了兩個學生,就是當時所謂四兇”。婦女解放確實是當時社會上的一個重大問題,羅家倫也曾在《新潮》 第二卷第一號上寫過一篇與之類似的文章,題為 《婦女解放》,細致地分析了西方婦女解放的潮流與理論,并且對比中國婦女的實際地位與情況,強調(diào)必須實現(xiàn)男女平等的理由以及在中國實行的必要,其目的是探尋中國婦女的解放之路。羅家倫不僅文筆斐然,而且他的文字對許多社會現(xiàn)象都有一種非常深刻的理解與認識,這一點也是令顧頡剛非常欽佩的,為此,他常常向妻子殷履安推薦羅家倫的文章與觀點。如對于上述那篇《婦女解放》,顧頡剛在1919年9月29日給殷履安的信中就迫不及待地向她引薦:“《新潮》 二卷一號里,有羅志希的一篇 《婦女解放與兒童公育》,很費心力做的;等下個月出版時,寄給你看?!庇秩纾欘R剛身邊有個同學自殺,羅家倫曾在 《晨報》上對此做過一篇評論,這篇評論的觀點也使顧頡剛非常服膺。他在1919年11月21日給殷履安的信中提道:羅家倫在文章中指出:“現(xiàn)在新舊社會過渡的時代,有覺悟的人,隨處都要感到困苦不安,容易走到自殺的一條路上去。補救他的方法,有三樣:(一) 確立新的人生觀,(二) 美術的生活,(三) 朋友交際的生活。這三條是的確不差?!庇纱瞬浑y看出兩人價值觀之相近。
二
盡管兩人身處兩地,但書信往來頻仍。這一時期兩人信件往來的主要內(nèi)容大體是羅家倫邀請顧頡剛多向 《新潮》 投稿,并且希望顧回到北平后能多為 《新潮》 做事。盡管顧頡剛自己承認“對于 《新潮》,可稱是一個忠實的社員”,然而由于家里的瑣事與自己的身體,他對于這項事業(yè)并不能“十分盡力”。面對羅家倫的一再邀請,顧頡剛對他承諾“下半年我到北京后,自然要在新潮社當些職務”,但“不愿當編輯更不愿做干事,而僅僅想做個編輯部的書記”,做紙上接洽的事情。而他本人回到北大以后初步的打算是“想此十年中作為休養(yǎng)時期,以自修為主,余暇作文發(fā)表,十年后便可以文字盡量地供給社會了?!笨梢婎欘R剛雖然非常支持 《新潮》 的事業(yè),但由于家庭環(huán)境以及自身因素,并不想太多地從事于這樣的工作,他還是想以讀書、學術為志業(yè)。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參加新潮社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寫文章?!?/p>
不久以后,“五四”運動爆發(fā),羅家倫在“五四”運動期間扮演了旗手的角色,他被推為游行時的三人代表之一,那份著名的 《北京學界全體宣言》 也是由他親筆起草。消息傳到蘇州后,顧頡剛極為關注,并于5月9日寫信給羅家倫,勸其將風潮擴大:“現(xiàn)在我們所希望的,總得在根本上動一回……所以這回的事非得擴大不可,非得一根本解決不可?!睘轫憫_家倫等在北京發(fā)起的“五四”運動,顧頡剛也曾在家鄉(xiāng)與葉圣陶、王伯祥等摯友多方聯(lián)絡,發(fā)起一份周報,名為 《自覺》,不過最終因經(jīng)費困難而作罷。顧頡剛不僅在思想、行動上努力與羅家倫保持一致,而且面對別人對傅斯年、羅家倫的攻擊與詆毀,他也多方解釋,為其辯護。顧頡剛在給好友葉圣陶的信中解釋道:“孟真、志希被同學逐出,難保無這事,卻親近軍閥的行為斷斷不可相信,他們?nèi)羰沁@樣的言行背謬、志氣薄弱,我不但從今不敢相信他人,連我自己也不敢相信了?!辈⑶艺J為他們兩人人品極為信得過:“我同孟真相識五年,同居一年,他的性情知道得很詳細。對于志希雖相識不過一年,因他與孟真來往很密,所以也頗能知曉。他們兩個直是 《紅樓夢》 里的黛玉、晴雯,不是與他們友好的人沒有一個不怨他恨他。孟真、志希兩個人不消說得是絕不肯瞻顧世故的,他們見著不好的人不好的事就要加以評論——常人所謂之罵——攻擊?!痹谒磥恚_家倫也是“生性直爽,與孟真竟難弟難兄”。顧頡剛同時也為他們感到一些惋惜:“他們兩人都是天才,只以不善處世,鬧得名譽受了污蔑。”
“五四”風潮漸漸平息以后,1919年秋,傅斯年考取山東省庚款官費留學生,即將赴英留學。隨即,新潮社改組,羅家倫接任 《新潮》 編輯的職務,也成了新潮社唯一的編輯,而顧頡剛也是其中的一名重要職員,負責代派、贈閱、交換等事項,這便更加拉近了兩人的距離。1920年5月5日顧頡剛給羅家倫的回信表明羅家倫此前曾去找過顧頡剛。而此時羅家倫已受蔡元培的推薦,獲得了實業(yè)家穆藕初提供的獎學金,即將于秋天赴美留學。羅家倫之所以在行前去找顧頡剛,意圖非常明顯,是想讓顧頡剛接任 《新潮》 的主編,由此也不難看出羅家倫對顧頡剛的信任與器重。而這也能從顧頡剛寫給妻子殷履安的信中得到證實,顧頡剛在1920年5月30日的信中這樣寫道:“兩旬之前,志希到我寓里來,說他要出洋了,社事要我主持;允許代我京中謀事,問我要多少薪水才夠用?!彼^兩旬前,正是5月初。信中表明,羅家倫不僅將社事囑咐給顧頡剛,而且還愿意代他謀求工作。
然而這對于正在為家庭操勞且有志于學業(yè)的顧頡剛來說,確系無法承擔的重任。顧不得已回了一封長信給羅家倫,將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與家庭狀況毫無保留地呈現(xiàn)在羅家倫面前,希望他能夠理解。顧頡剛的這封信先從自己的家庭入手,表達了自己在家庭與學問之間無法協(xié)調(diào)的無奈:“我自問我好學之心,實在比別人強,幾乎沒一分鐘不想到學問”,“我對于學問,既極躭深好,而家庭的不安,教我永遠得不到學問”,“所以我對于家庭的處置,職業(yè)的追求,實在抱了無限的隱痛。沒有法子,只好犧牲我個人的幸福罷”。
后來的一句話透露出兩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我抱了這種的心思,從沒有對人這般的說過。因為我自知學問淺薄,講不到做事業(yè)。請你看了,也不要告人知道,增加我的慚愧?!笨梢婎欘R剛把羅家倫引為知己,才將這一心中的計劃向羅家倫和盤托出。
最后顧頡剛談到了《新潮社》 的事業(yè):“我對于新潮社,自然極愿盡力。但文字上的盡力,終當待之四五年后?!倍M壳八軗蔚穆殑兆詈檬墙橛诰庉嬇c書記之間:“我極愿做一個編輯上的事務員,做催稿、發(fā)稿、分件、作覆……至于編次文稿,及撰述文稿,我的學問實在及不來,只好緩幾年再說?!奔幢闳绱?,顧頡剛對于羅家倫所托付的重任還是應了下來。經(jīng)過1920年10月28日的選舉,擔任第三屆主任編輯的是周作人,而顧頡剛的職務是編輯,他由是與毛子水、孫伏園等一同挑起了 《新潮》 的大梁。他事后回憶:“1920年羅家倫也畢業(yè)了,編輯工作就交由周作人擔任。周不是一個辦事的人,《新潮》 二卷雖然名義上由他主編,但實際上他并沒有做過任何編輯工作,而主要是靠我們幾個人支撐著?!?/p>
三
由于即將畢業(yè),羅家倫已有出國的計劃,而自身安排尚未有著落,因此在信的最后,顧頡剛請求羅家倫代他與郭紹虞在學校中謀求工作,尤其希望能介紹他們在圖書館工作。為此,羅家倫曾多次寫信給胡適,請其設法為顧頡剛謀一職務。如他在1920年5月31日給胡適的信中指出:“顧頡剛兄事前次蒙先生慨然允為設法,以完成他做書的志愿,是我很感激的。但是他的家庭,很想叫他回家去做事;若是不幸回家,他一生學問的前途糟了。所以我想請先生始終成全,快一點為他辦妥;最好一方面在圖書館管理中文編目,一方面再為他在編譯會弄一個三四十元的事體,以維持他的生活。頡剛的舊學根底,和他的忍耐性與人格,都是孟真和我平素極佩服的。所以使他有個做書的機會,其結果決不只完成他個人求學的志愿,而且可以為中國的舊學找出一部分條理來?!边@封信確實有效果。顧頡剛之所以能留在北大圖書館擔任編目員一職,羅家倫無疑出了很大的力,這從顧頡剛給胡適的信中便能看出:“我的職事,承先生安排,使我求學與奉職融合為一,感不可言。薪水一事,承志希說及先生的厚意,更是感激?!边@師徒三人的情誼在這數(shù)封往還信件中表露無遺。
由上可見,無論是家庭煩惱,還是治學抱負,顧頡剛都很愿意向比他小一屆的這位青年才俊去抱怨、訴說與分享。由此可見,羅家倫對這樣一位摯友也是非常關心與敬佩的,對他的人生理想與學術抱負也非常支持與贊同,甚至愿意將 《新潮》這項他與傅斯年等篳路藍縷開創(chuàng)出的事業(yè)的擔子讓給顧頡剛來挑,盡管后來顧頡剛出于種種緣由而謝絕,但亦足窺二人情誼之一斑。
由于顧頡剛中途休學一年,因此小他一屆的羅家倫與他同時畢業(yè)。1920年秋,因蔡元培的“特達之知”,羅家倫依靠實業(yè)家穆藕初提供的獎學金于秋天出國,先赴美國再到歐洲,先后就學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柏林大學、法國巴黎大學,主修哲學與歷史等方面的課程,旁及民族學、教育學,從1920年到1926年前后一共歷經(jīng)六年,最后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而顧頡剛之前雖有出國之打算,但由于諸多因素,還是留在國內(nèi)從事學術研究。1920年從北大畢業(yè),先后任職于北大圖書館、北大國學門、商務印書館、廈門大學,擔任過助教、圖書館編目員、教授等職,正是在這段時間內(nèi),他發(fā)表了《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在史學界刮起了“古史辨”的旋風,并因此名聲大噪。
此后羅家倫逐步踏入政界,而顧頡剛仍然堅持奮斗在他的學術事業(yè)與社會事業(yè)之中,兩人漸行漸遠,但憑借當日北大同學這一層“學緣”關系,每當顧頡剛的社會事業(yè)遇有困難時,羅家倫總能伸出援助之手。但由于性格秉性、人生追求、政治理念的差異,兩人最終還是漸行漸遠,直至分道揚鑣。
(選自《文史天地》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