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雄,賴海婷,黃靜,楊雨綺
?
基于微信交互的隨堂考試系統(tǒng)設計與開發(fā)
楊博雄1,賴海婷1,黃靜1,楊雨綺2
(1.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信息技術學院,珠海519087;2.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珠海分院,珠海519087)
第一時間獲取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堂的學習情況并將學習效果立刻反饋給授課教師是當前課堂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針對大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這一問題和應用需求,根據(jù)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情況,結合當今大學生均攜帶手機并有微信號的這一基本現(xiàn)實,充分利用智能手機支持4G移動和WiFi無線的寬帶互聯(lián)網(wǎng)接入功能以及微信的及時交互功能,課堂上通過手機微信將學生引導到教師的隨堂考試系統(tǒng),教師將隨堂考試系統(tǒng)中對應課堂的考試內容推送學生手機端,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答題并提交后,一方面學生可以立刻得到答題的結果,另一方教師可以通過PC端訪問隨堂考試管理系統(tǒng)獲取學生的答題結果并當場完成統(tǒng)計排名等功能。該系統(tǒng)已經在大學課堂教學中得到應用,實踐證明這是一種簡單方便而又實用有效的課堂教學輔助系統(tǒng)。
微信交互;隨堂考試;課堂反饋;統(tǒng)計排名
隨著智能手機應用的日益普及和寬帶無線互聯(lián)的不斷增強,手機已經成為現(xiàn)代人們與世界聯(lián)系,相互交流以及獲取信息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大學校園中,同學們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已經非常普遍,由于現(xiàn)代智能手機允許第三方APP的運行,極大地豐富了手機的資源,因而使得大學生一方面可以利用手機進行學習,另一方面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很多同學在上課期間私下玩手機游戲、聊天等。因此,很多高校為了改進學風,嚴肅課堂紀律,禁止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甚至采取一些硬性措施進行制約。但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1-3]。
筆者認為不妨換個思路,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在課堂上靈活地利用手機加強課堂互動和師生溝通,靈活地利用手機輔助教學與手機課堂信息,通過疏導的方式來改變學生玩手機的弊端,使得學生沒有時間利用手機去做其他事情,這樣既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又能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4,5]。
筆者針對大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這一問題和應用需求,根據(jù)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情況,結合當今大學生均攜帶有手機并有微信號的這一基本事實,充分利用智能手機支持4G移動和WiFi無線的寬帶互聯(lián)網(wǎng)接入功能以及微信的及時交互功能,將課堂上通過手機微信將學生引導到教師隨堂考試系統(tǒng),學生將隨堂考試系統(tǒng)對應課堂的考試內容推送學生手機端,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答題并提交后,一方面學生可以立刻得到答題的結果,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PC端訪問隨堂考試管理系統(tǒng)獲取學生的答題結果并當場完成統(tǒng)計排名等功能[6]。
該系統(tǒng)分為學生端和教師端兩個使用角色和一個支持隨堂考試頁面服務和管理服務的Web服務器,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tǒng)架構
教師則可以通過課堂上已經聯(lián)網(wǎng)的教學機或者課后通過自己的聯(lián)網(wǎng)個人電腦去登錄隨堂考試系統(tǒng),即時獲取學生在課堂上的答題結果信息。系統(tǒng)自動對結果進行過濾、統(tǒng)計和排名,對重復姓名和重復IP地址的提交進行屏蔽,從提交的時間和分數(shù)兩個指標進行排名。通過提交的結果,還可以獲取學生的考勤信息。
后臺的微信隨堂考試系統(tǒng)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隨堂考試的每堂課程的考試頁面,另外一個是教師進行試卷發(fā)布時間的控制和學生提交試卷后的結果管理。后臺系統(tǒng)可以利用WINDOWS的IIS建立Web服務器,采用ASP動態(tài)開發(fā)語言和ACCESS數(shù)據(jù)庫建立學生答題環(huán)節(jié)的提交和數(shù)據(jù)庫記錄功能,利用這種方法部署起來的系統(tǒng)具有簡單方便快捷實用的優(yōu)點。由于一般大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數(shù)目一般在100人左右,因此,這樣的小型系統(tǒng)支持100人左右的并發(fā)操作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本系統(tǒng)的使用需要教師建立一個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微信是當前使用極為廣泛的一種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即時交流工具,同時,微信還提供了一種可供開發(fā)和利用的微信公眾平臺,為個人和組織提供業(yè)務服務與管理。由于大部分的高校學生都會有自己的微信號,因此,為教師利用微信公眾號為學生提供服務提供了可能。
微信公眾平臺將用戶分為訂閱號、服務號和企業(yè)號[7,8],其中服務號和企業(yè)號主要是為公司和企業(yè)提供移動應用入口和業(yè)務服務以及客戶管理,而且有些功能還需要付費才能使用,因此,并不適合教師教學使用?;诖?,筆者申請微信訂閱號,該號的二維碼如圖2所示。
圖2 微信公眾號
并建立了”教學服務平臺”。而學生們只需利用微信掃一掃就成為了該服務平臺的關注用戶,為學生獲取資源和教師推動信息提供了便利。
當學生掃描該微信公眾號后,系統(tǒng)將推送提示信息如圖3所示。
圖2顯示了當單向邊比例f為不同值時,ER網(wǎng)絡在三種不同的邊定向方法,即HTLDD,LTHDD和RDD 方法下,最大連通子圖相對值G和歸一化雪崩規(guī)模S隨β的演化.
圖3 微信訂閱服務
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的服務功能推送對應的服務引導方式,比如如果教師想獲取學生對本門課程的一個評價,則提醒學生輸入數(shù)字4進入學生教學評價頁面。如果想進入隨堂考試系統(tǒng),則提醒學生輸入0,可以進入學習頁面,通過學習頁面進入對應的課程學習中。如果想引導學生進入隨堂考試系統(tǒng),則提示學生輸入數(shù)字0。
當學生輸入數(shù)字0后,系統(tǒng)將出現(xiàn)的頁面如圖4所示。
圖4 隨堂考試的課程入口引導頁面
在圖4推送的頁面中可以嵌套該教師的若干門課程的入口,本文以筆者開設的一門課程《無線傳感網(wǎng)絡》為例,當學生點擊《無線傳感網(wǎng)絡》的圖片后就進入隨堂考試的周次選擇,如圖5所示。
圖5 隨堂考試周次選擇
學生根據(jù)老師的要求點擊所在周次后進入答題頁面,如果教師通過管理平臺允許答題,則學生將可以看到完整的試卷和時間提示信息,如圖6所示。
圖6 隨堂考試試卷
如果教師通過管理平臺禁止答題,學生則看不到該試卷。如果系統(tǒng)規(guī)定答題時間20分鐘,則學生務必在20分鐘內完成答題并提交,20分鐘系統(tǒng)自動關閉,所有學生將不能繼續(xù)作答和提交。
當學生在姓名編輯框輸入自己的姓名并提交成功后,系統(tǒng)將學生的答題結果立刻返回,如圖7所示。
圖7 答題提交后反饋信息
同時將答題的結果連同學生的個人信息以及提交時間等存入數(shù)據(jù)庫中。
隨堂考試的整個管理后臺包括學生試卷的制作與發(fā)布、學生統(tǒng)計的成績統(tǒng)計與排名等功能都需要教師通過PC端來完成。教師建立好隨堂考試試題發(fā)布與管理系統(tǒng)后可以通過瀏覽器輸入服務器IP地址或者域名地址,登錄到系統(tǒng)首頁,如圖8所示。
圖8 隨堂考試后臺管理系統(tǒng)登錄頁面
教師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后經過驗證通過后系統(tǒng)轉入成功登錄頁面,教師即可登錄后臺進行管理。后臺包括每次考試的試卷制作與管理、試卷發(fā)布的時間管理以及考試成績的統(tǒng)計排名等功能,如圖9所示。
圖9 系統(tǒng)管理后臺
當點擊查看學生成績菜單后,出現(xiàn)新的頁面如圖10所示。
圖10 查看學生成績
教師可以以周次為單位,查看每周的隨堂考試的學生提交信息和考試結果信息以及統(tǒng)計排名信息,如圖11所示。
圖11 學生隨堂考試的結果信息
筆者經過近2年的時間將相關教學思想加以實現(xiàn),從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教學評價的反饋來看,明顯比之前有了較大的提高。上課時間,學生利用手機緊跟著教學的節(jié)奏,課后,學生利用微信平臺等及時獲取教學資源,通過微課進行移動學習等。對于教師而言,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保證了教學質量,而且還減輕了教學負擔,降低了繁瑣的評卷判分工作,為現(xiàn)代大學教學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鑒的輔助教學方式。
當然,本系統(tǒng)的應用需要有移動或者無線的互聯(lián)網(wǎng)接入環(huán)境,同時需要教師針對每堂課程的教學內容制作對應的考試題庫,最好還是具有確定答案的試題,如選擇題或者判斷題,這樣可以將答案設定好,經過比對后可以立刻得到成績。每堂課程的成績平均下來可以作為本門課程的平時成績記錄在案,教師也可以根據(jù)每次考試的結果對本堂課程的教學效果有一個全面的掌握。由于本系統(tǒng)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課堂時間內做答,作答的同時也獲取了學生的到課情況,因此也可以作為學生考勤的一個應用。
[1] McClean. M.Yen,C.D. Huang, An Analytical Study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n Application[J]. 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s, 2004(26):345-355.
[2] 幸福堂, 梅丹, 龔園.創(chuàng)新課程考核體系,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 12(3):166-167.
[3] 張玲,楊海濱.在線考試系統(tǒng)的需求分析[J].電子測試, 2013(24):152-153.
[4] 葉宇風. 計算機基礎在線考試系統(tǒng)分析與設計[J].微型電腦應用, 2006, 22(6):39-40.
[5] 張亞群,巨玉霞.課堂教學與考試評價[J].當代教育論壇, 2006(14):39-41.
[6] Segerstad Y.H & Lijungstrand, P. Instant Messaging with Web[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2010,30(3):183-197.
[7] 張文茂,張淼,畢軍,等.互聯(lián)網(wǎng)即時消息(IM)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 2007, 28(7):1162-1168.
[8] 唐俊武,南理勇,左強.在線考試系統(tǒng)開發(fā)中的幾個問題及解決方法[J].計算機與數(shù)字工程,2005, 33(8):144-147.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est System Designed for Each Course Based on WeChat Interactive
Yang Boxiong1, Lai Haiting1, Huang Jin1, Luo Qiqi2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519087, China;2. Zhuhai Branch, 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519087, China)
It’s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to obtain students' learning of class in the section and feedback learning effect to the teachers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paper aims at the problem and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teaching, combines with today's actual situation in class and the basic fact that students all carry mobile phone with wechat nowdays. We make full use of the access function of the smart phone’s supporting on 4G and WiFi wireless and timely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wechat, guiding students to use the exam system in class. The exam system will push the the test to students' mobile phone, then students complete the test and submit it within the required time. On the one hand, students can get the results of the exam immediately, on the other hand, teachers can access the exam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the PC to obtai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ent’s answer and complete statistical ranking functions on spot. The system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 The practice has showed that the system is a simple convenient,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assistant system.
Webchat Interactive; Test for the course; Class timely feedbacak ; Wireless Sensor; Statistical ranking
1007-757X(2016)12-0001-03
TP311
A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272364);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資助項目(201533)
楊博雄(1975-),男,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及其應用,珠海 519087
賴海婷(1984-),女,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珠海 519087
黃靜(1967-),女,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珠海 519087
楊雨綺(1992-),女,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珠海分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及其應用,珠海 519087
(201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