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程良斌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5級中西醫(yī)結合碩士研究生班 (湖北 武漢, 430065)2.湖北省中醫(yī)院肝病研究所
導師程良斌教授為首屆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醫(yī)、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西醫(yī)結合肝膽疾病的臨床、教學及研究工作二十多年,對黃疸的認識和治療有著獨到的見解及經驗,筆者跟師學習,略有感悟,現(xiàn)將導師對本病的認識及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病證,其中目睛黃染為本病的主要特征。程師認為黃疸以身目尿俱黃為特征,與脾的關系極其密切。黃疸病位不僅在脾,而且與肝的關系亦相當密切,所謂木通則土達,若肝膽疏泄得職,則可協(xié)助人體陽氣將邪毒發(fā)散至體外,從而使氣機流暢,津液布散周身。根據(jù)“五行勝復”理論,程師認為人體會自行對五行失衡作出反饋調節(jié),若脾土感邪而亢盛,則肝木受“子復母仇”的金刑而氣衰,疏泄失職,最終無法將邪氣攻逐體外,造成邪毒久戀,疾病纏綿不愈。
程師還指出黃疸的發(fā)病以濕邪為先導。脾運化失職,水濕內停。因濕邪損傷陽氣,趨下而襲陰位,而脾以升清為要,喜燥惡濕,為陰中之至陰,正符合《臨床指南病案》中的濕喜歸脾者,以其同氣相感故也”。濕性下行,阻遏脾陽、脾氣上行,脾升清而不能,水濕不能上行于肺,肺失通調水道之功,水濕停滯中焦,壅為濕邪,這便開啟了黃疸發(fā)病的大門。綜上所述,程師認為,黃疸病位在脾在肝,致病因素以濕熱為先導,瘀血為樞機,濕熱瘀雜合而發(fā)為黃疸,而黃疸后期,三者郁久壅毒,造成正氣虛損,邪毒留戀。
黃疸的分類最早見于《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具體分為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和黑疸,后世醫(yī)家不斷豐富發(fā)展黃疸的分類,但分類過于繁雜,不便采用,直至元代羅天益在《衛(wèi)生寶鑒》中才統(tǒng)分為陽黃與陰黃兩大類,極大地方便了臨床應用。目前,臨床講黃疸分為陽黃、陰黃,陽黃又根據(jù)濕熱的輕重分為熱重于濕,濕重于熱;陰黃分為寒濕阻遏,脾虛濕滯,以及黃疸退后濕熱留戀,肝脾不調,氣滯血瘀[1]。對陰黃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方面,程師曾總結:陰黃的產生主要由于患者體虛、及病久遷延[2],并通過動物實驗證明陰黃證的肝臟病理學及生化與臨床表現(xiàn)一致,并表現(xiàn)出持續(xù)高膽紅素血癥,免疫力低下等特點[3]。這兩者分別從中西、西醫(yī)角度說明陰黃的發(fā)生與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有關。
在治療上程師認為退黃不止祛濕、健脾而已,必以病位、病機、病勢之不同, 而有宣上、暢中、滲下單用之法或相須為用,方可通利三焦、水液得以疏泄,氣機得以調達。所以,程師認為對黃疸的治療應當“遵古不泥古”。要以病機為要,經方為主,施以加減治療。
程師認為,黃疸的辨證至關重要,黃疸初在脾胃,涉及肝膽,若不及時施治,或可變生他證,波及心腎。精確把握各證不同的特點,施以治療,方能審癥求因,治病求本。臨癥更要以陰陽為綱,濕、熱、瘀為根,辨病勢之輕重緩急,攻邪為首,扶正為本,注意陰黃與陽黃之間的轉化,方不貽誤病情。
程師認為對黃疸的用藥應“謹守病機,各司其屬”。黃疸病機以濕熱為先導,必當清熱解毒為首要,可用茵陳、黃芩、黃連、黃柏、苦參、蒲公英、金錢草等,不可味厚量大,過于寒涼,攻伐人體正氣。而活血藥的使用當據(jù)病情深淺,瘀血輕重,酌情選用當歸、丹參、赤芍、莪術等。黃疸病位在脾關肝,脾濕不除,黃疸難退,應選用茯苓、薏苡仁、白術等健脾之類。令濕有去處,程師則使用利濕通淋之品,如豬苓、澤瀉、車前草等,使?jié)駨男”愣ァV链?,邪毒已削弱大半,是時以健脾收尾,扶顧正氣,可用調氣之品,如四君子湯補脾氣,加之以柴胡、陳皮、枳實疏肝健脾行氣,則可使脾之升清如常,肝之疏泄得復,濕熱瘀邪俱去。在黃疸治療上程師認為謹守常法之外,也有變法,不可拘泥。
李某,男,65歲,2017年2月13日初診,主訴:反復身目尿黃2月余,加重伴納差1月。癥狀:乏力,右脅脹痛,腹脹,口干,納差,大便溏,小便深黃,睡眠一般。查體:面色晦暗,皮膚粘膜黃染,有肝掌,無蜘蛛痣,腹平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復查肝功能:ALT 306U/L,AST 187U/L, GGT 417U/L, ALP 219U/L, TBil 345.0μmol/L,DBil 190.9μmol/L,IBil 154.1μmol/L。診斷:黃疸病(濕熱內蘊證),治療當以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為法,方藥如下:茵陳蒿、赤芍、金錢草各30g,車前草、澤瀉、蒲公英、茯神、烏賊骨、當歸、生地黃、郁金、枳殼、雞內金各15g,柴胡、旋復花、甘草各10g,7劑。
2月20日復診:自訴脅痛緩解,腹脹減輕,大便溏薄,小便深黃,睡眠可,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復查肝功能:ALT 104U/L, AST 82U/L,GGT 420U/L,ALP 165U/L, TBil 148.4μmol/L,DBil 76.0μmol/L,IBil 72.4μmol/L。繼服原方7劑。
[1] 劉慶霞.中藥足浴聯(lián)合穴位按摩治療乙肝患者失眠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13):79-81.
[2] 張麗萍,張曼,張伯禮.音樂療法機理淺析及其在失眠治療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0,37(3):420-422.
[3] 王貴強,王福生,成軍,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12):1941-1960.
[4] 中醫(yī)中醫(yī)科學院失眠癥中醫(yī)臨床實踐指南課題組.失眠癥中醫(y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J].世界睡眠醫(yī)學雜志,2016,3(1):8-25.
[5] Lozano R,Naghavi M,Foreman K,etal.Globaland-regionalmortalityfrom 235 causes of death for 20 age groupsin 1990 and 2010:asystematic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2012,380(9859):2095-2128.
[6] 張晶.慢性乙肝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4,17(10):1199.
[7] 于曉晗,齊向華.運用中醫(yī)五種心理紊亂狀態(tài)指導音樂療法治療失眠癥[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8(1):28-30.